武則天:二 大尾巴羊
關燈
小
中
大
在,換了李義府、許敬宗等人,他又覺得受愚弄。
過去他覺得江山不是他的,是長孫無忌的。
現在,他又覺得這江山仍然不是他的,是武則天的。
李治覺得很窩囊。
窩囊的李治進行了三次努力。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他一時興起,決定廢掉武後。
可惜诏書墨迹未幹,就被武則天發現,計劃也就随之流産,還搭進去宰相上官儀的一條性命。
十一年後,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他打算徹底退位讓權,由武則天獨掌國政,或者幹脆把皇帝讓給武則天去做,自己圖個清靜,安享晚年算了。
他的胡思亂想遭到宰相郝處俊的堅決反對,說這種想法既不敬天(天道陰陽豈可颠倒),又不法祖(祖宗基業豈可送人),甚為不當。
他又想禅位于太子李弘,這倒是可以的,然而李弘卻在這年四月突然死去,死因十分可疑。
李治發現自己的任何努力都徒勞無益。
他就像一隻肥囊囊的大尾巴羊,一旦當了皇帝,就和陷入狼群沒有兩樣。
之所以沒被吃掉,是因為所有的狼都盯着這惟一的羊,而且狼們還需要留着他這顆羊頭,以便販賣他們的狗肉。
李治完全沒有辦法從這狼群中突圍,他隻能順其自然,當一天皇帝坐一天朝。
何況李治的健康也越來越差。
在他登極十一年、武則天冊立為皇後五年後,即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治得了風眩病,目不能視,部分政務隻好交給皇後處理。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患風痹;鹹亨四年(公元673年),患瘧疾。
總之李治的後半生,大體上是在病痛中度過的。
他實在已管不了許多。
然而武則天卻越活越年輕,越幹越紅火。
顯慶五年李治生病以後,她就開始參預朝政,并表現出她的政治天才。
麟德元年,廢後陰謀破産後,她開始垂簾聽政,與李治平起平坐,并稱“二聖”。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她和李治同往泰山,首開皇後參與封禅大典的先例。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改稱“天後”(李治則稱“天皇”),已非一般皇後可同日而語。
同年,她又發布改革政治的十二條施政綱領,實際上已成為大唐王朝的核心人物和政治領袖。
因此,當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病逝(終年五十六歲)時,她幾乎沒費多少氣力就輕而易舉地接管了政權。
武則天在李治死後接管大唐政權,應該說并不奇怪。
從公元655年冊封,到683年李治去世,武則天當了二十八年皇後。
這二十八年,她可沒有閑着,也沒有虛度。
她一直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而且一直在洗牌。
洗一回,赢一把。
在武則天當皇後的頭十年(公元655年至664年)裡,主政的基本上是李治。
李治日日臨朝,武則天臨朝大體上隻是偶一為之。
中間十年的“二聖時期”(公元664年至674年),李治和武則天同時臨朝。
進入“天後時期”(公元674年至683年)以後,武則天便日日臨朝,李治臨朝反倒是偶一為之了。
李治和武則天的位置,正好掉了一個個兒。
武則天能走到這一步,完全因為她的深謀遠慮。
她要求參加封禅,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愛出風頭,沒想到這是在造輿論。
她上書談論改革,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心血來潮,沒想到這是在講政治。
她提出要召集文學之士來宮中修撰史籍,也沒引起什麼特别的注意。
李治甚至抱着一種無所謂的态度,放手讓武則天去抓這件“無關緊要”的事。
盡管武則天特地提到了太宗皇帝的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大家還是沒想到這事與當前政治有什麼關系。
他們想不到一個女人會有那麼大的政治興趣和政治野心。
直到那些為武則天編撰書籍的“北門學士”這些人經武則天特别批準,可以不經過百官辦公的南衙,直接從北門進宮。
北門是皇宮後門,乃皇家重地,隻有皇帝、後妃、太子、王公才可出入。
因此這些可以“走後門”的學士便被稱為“北門學士”。
終于有一天出現在殿堂之上,對朝廷的輿論和決策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則天不但要研究曆史,還要改寫曆史;不但要為自己組織一個寫作班子,還要為自己組織一個顧問班子和行政班子。
天後娘娘并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
有如此之多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輿論上的準備,武則天距離帝位其實已隻有一步之遙。
過去他覺得江山不是他的,是長孫無忌的。
現在,他又覺得這江山仍然不是他的,是武則天的。
李治覺得很窩囊。
窩囊的李治進行了三次努力。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他一時興起,決定廢掉武後。
可惜诏書墨迹未幹,就被武則天發現,計劃也就随之流産,還搭進去宰相上官儀的一條性命。
十一年後,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三月,他打算徹底退位讓權,由武則天獨掌國政,或者幹脆把皇帝讓給武則天去做,自己圖個清靜,安享晚年算了。
他的胡思亂想遭到宰相郝處俊的堅決反對,說這種想法既不敬天(天道陰陽豈可颠倒),又不法祖(祖宗基業豈可送人),甚為不當。
他又想禅位于太子李弘,這倒是可以的,然而李弘卻在這年四月突然死去,死因十分可疑。
李治發現自己的任何努力都徒勞無益。
他就像一隻肥囊囊的大尾巴羊,一旦當了皇帝,就和陷入狼群沒有兩樣。
之所以沒被吃掉,是因為所有的狼都盯着這惟一的羊,而且狼們還需要留着他這顆羊頭,以便販賣他們的狗肉。
李治完全沒有辦法從這狼群中突圍,他隻能順其自然,當一天皇帝坐一天朝。
何況李治的健康也越來越差。
在他登極十一年、武則天冊立為皇後五年後,即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治得了風眩病,目不能視,部分政務隻好交給皇後處理。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患風痹;鹹亨四年(公元673年),患瘧疾。
總之李治的後半生,大體上是在病痛中度過的。
他實在已管不了許多。
然而武則天卻越活越年輕,越幹越紅火。
顯慶五年李治生病以後,她就開始參預朝政,并表現出她的政治天才。
麟德元年,廢後陰謀破産後,她開始垂簾聽政,與李治平起平坐,并稱“二聖”。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她和李治同往泰山,首開皇後參與封禅大典的先例。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改稱“天後”(李治則稱“天皇”),已非一般皇後可同日而語。
同年,她又發布改革政治的十二條施政綱領,實際上已成為大唐王朝的核心人物和政治領袖。
因此,當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病逝(終年五十六歲)時,她幾乎沒費多少氣力就輕而易舉地接管了政權。
武則天在李治死後接管大唐政權,應該說并不奇怪。
從公元655年冊封,到683年李治去世,武則天當了二十八年皇後。
這二十八年,她可沒有閑着,也沒有虛度。
她一直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而且一直在洗牌。
洗一回,赢一把。
在武則天當皇後的頭十年(公元655年至664年)裡,主政的基本上是李治。
李治日日臨朝,武則天臨朝大體上隻是偶一為之。
中間十年的“二聖時期”(公元664年至674年),李治和武則天同時臨朝。
進入“天後時期”(公元674年至683年)以後,武則天便日日臨朝,李治臨朝反倒是偶一為之了。
李治和武則天的位置,正好掉了一個個兒。
武則天能走到這一步,完全因為她的深謀遠慮。
她要求參加封禅,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愛出風頭,沒想到這是在造輿論。
她上書談論改革,人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女人的心血來潮,沒想到這是在講政治。
她提出要召集文學之士來宮中修撰史籍,也沒引起什麼特别的注意。
李治甚至抱着一種無所謂的态度,放手讓武則天去抓這件“無關緊要”的事。
盡管武則天特地提到了太宗皇帝的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大家還是沒想到這事與當前政治有什麼關系。
他們想不到一個女人會有那麼大的政治興趣和政治野心。
直到那些為武則天編撰書籍的“北門學士”這些人經武則天特别批準,可以不經過百官辦公的南衙,直接從北門進宮。
北門是皇宮後門,乃皇家重地,隻有皇帝、後妃、太子、王公才可出入。
因此這些可以“走後門”的學士便被稱為“北門學士”。
終于有一天出現在殿堂之上,對朝廷的輿論和決策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則天不但要研究曆史,還要改寫曆史;不但要為自己組織一個寫作班子,還要為自己組織一個顧問班子和行政班子。
天後娘娘并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
有如此之多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輿論上的準備,武則天距離帝位其實已隻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