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六 可愛的奸雄

關燈
,劉備、孫權在野;他在内,劉備、孫權在外;他的兒子稱帝在先,劉備、孫權在後。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占了便宜,到寫曆史的時候可就麻煩了:他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篡漢”的罪名,摘不掉“奸臣”的帽子,成為曆代王朝都要防範的人物,被視為最危險的敵人。

    你想,如果身邊有個曹操式的人物,哪個皇帝睡得着?結果,盛世要防他,亂世也要防他。

    盛世要防他圖謀不軌,亂世要防他興風作浪,什麼時候也讨不了好。

     皇帝要防他,官們也要防他。

    誰願意攤上曹操這麼個頂頭上司呢?沒本事他看不起你,本事太大他又要整治你。

    執法又嚴,辦事又認真,說話又不打官腔,完全不按官場上那一套來操作,這都讓人受不了。

    尤其是他“唯才是舉”,用人不論出身,不講學曆,不看背景,以及辦事講究實效,不重形式等等,都讓那些隻知“等因奉此”、行禮如儀、推诿扯皮的官僚主義者們感到威脅。

    官僚主義從來就是和官僚制度共生的。

    而且,越是到封建時代後期,文官制度越成熟、越完善,官僚主義也越嚴重。

    曹操既然是官僚主義的敵人,那他也就是官們的敵人。

    曆朝曆代,做事的人總是被那些隻做官不做事的人攻擊,曹操也不例外。

     文人和老百姓也不喜歡曹操。

    因為曹操殺了不少文人。

    文人喜歡同病相憐,老百姓更不管他在曆史上有沒有貢獻。

    陸機就說:“曹氏雖功濟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在魏蜀吳三國三位開國領袖中,曹操留下的血債大概最多,令人發指的殘忍記錄也最多。

    血債總是要還的。

    殺不了曹操,口誅筆伐不行嗎?義憤填膺之際,便難免誇大其辭,甚至誣蔑不實。

    比方說,他就未必殺過呂伯奢一家,更未必說過“甯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

    不過,曹操也曾誣賴過别人的,冤枉他一回,也算一報還一報。

    何況這些事栽到他頭上也“很像”。

    于是,皇帝、官僚、文人、老百姓便都異口同聲地說曹操“奸”,盡管他們所指的具體内容并不相同。

     更為嚴重的是,曹操得罪了中國文化。

    或者說,得罪了中國文化對人的評價系統。

    曹操的觀點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才、能幹,“不仁不孝”倒不要緊。

    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則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仁義忠孝,有沒有才華,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功勞,有沒有政績倒不要緊。

    甚至,平庸一點更好,顯得老實、忠厚、可靠。

    所以,傳統社會中的中國人甯肯選擇劉備,也不選擇曹操。

    對德才兼備的諸葛亮,就更是推崇備至;對屢犯軍事錯誤、葬送蜀漢前程,卻忠心耿耿的關羽,也推崇備至。

    倒是蘇東坡說了句公道話。

    他認為諸葛亮“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

    也就是說,僅僅那麼一點忠信,便把過人才略和蓋世功勳全壓倒了。

     這是曹操的悲劇,也是曆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中國文化的悲劇。

    因為這種“甯要無才之德,不要無德之才”的邏輯,發展到後來,就是大清王朝的“甯贈友邦,不與家奴”和張春橋之流的“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正确的評價系統是德才兼備。

    而且,德不等于政治态度,才也不等于科學知識。

    其中涉及問題甚多,姑不論。

    另請參看本書《雍正》一章……這也是典型的狗與羊的邏輯。

    因為它翻譯過來就是:“甯要一大群狗與羊,也不要一隻虎和豹”,如果那虎或豹曾在農場裡偷過豬的話。

     好在曹操并不在乎别人給他畫的大花臉,更不在乎死後别人的說三道四。

    他打算做的事情在生前大體已經做完。

    他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但在我們看來,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語)。

    而且,是一個有幾分可愛也有幾分奸詐的英雄。

     曹操,公元155年生,220年卒,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死後九個月,獻帝讓位于曹丕,東漢遂亡。

    又過了一個月,曹丕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第二年,劉備在成都即帝位。

    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稱帝。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名副其實地形成,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戰,後果最為嚴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劉備,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議的是他的曆史功過,最沒争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

     後世吟詠到曹操的詩詞不多。

    古代最有名的是杜牧的詩:“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當代最有名的是毛澤東的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