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六 可愛的奸雄
關燈
小
中
大
思考了。
當然,曹操是站在他政治家的立場上來思考的。
因此他的結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也就是說,應該抓緊這不多的時光,在短暫的人生中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這樣一種政治抱負,由于有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為背景,有着“讓有限的生命變成永恒”的意思,就比“帝王将相甯有種乎”或“大丈夫當如此也”更有格調和品味,也更大氣。
曹操确實是很大氣的。
讀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
哪怕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
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這樣的詩句,确非大手筆而不能作。
鐘嵘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這種悲涼,除如劉勰所說,是“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外,與曹操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也不無關系。
曹操畢竟是亂世英雄。
對于生命的毀滅,他比誰都看得多,比誰都想得多。
他的感慨,是多少帶點終極關懷的意味的。
這就是曹操了。
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随和、詭谲、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劇性的人物。
他是一個鮮活的人,不是政治符号或政治僵屍,更不是康生那樣整天陰着張臉、一門心思隻想整人的王八蛋! 然而曹操卻被指控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
曹操當然有該罵的地方。
他殺了那麼多的人,而且殺得冤枉。
他做了那麼多虧心事,而且做得缺德。
但劉備、孫權他們就不殺人?就不做缺德事?劉備出賣故人呂布,就不地道;孫權廢黜太子孫和,就很冤枉。
孫和原本是孫權最寵愛的兒子,本人表現也不錯,既聰明,又好學,對人也和氣。
他的失寵,完全是被人陷害。
結果,出來打抱不平講公道話的那些大臣,有的被族誅,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流放,“衆鹹冤之”,所有人都認為是冤案。
呂布死得倒不冤,因為呂布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他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将,丁原待他像親人,他卻殺了丁原去投靠董卓;董卓對他像父子,他卻又殺了董卓去投靠王允。
後來落到曹操手上,又向曹操搖尾巴。
當時,劉備正坐在曹操旁邊,呂布便向劉備求助,因為以前呂布是幫過劉備的。
呂布說:玄德公,如今你是座上客,我是階下囚,繩子把我捆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美言一句嗎?誰知劉備卻冷冷地對準備下令松綁的曹操說:明公沒看見呂布是怎麼侍奉丁原、董卓的嗎?一句話,便要了呂布的腦袋,氣得呂布大罵:大耳朵的小子(劉備耳朵特大)最不可靠! 實在地講,呂布雖然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他對劉備還是夠意思的。
當年劉備被袁術的軍隊團團圍在沛縣,曾向呂布求救。
呂布雖然和劉備有矛盾,也想殺劉備,但還是親赴戰場,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一命。
而且,他對袁術的部将說得很清楚:劉備是我的兄弟,我今天是來救他的。
所以,這一回呂布也認為自己有資格向劉備求救。
誠然,呂布救劉備,是為自己打算(怕袁術得手後又來攻他);劉備不救呂布,也是幫曹操着想(這等小人留下終是禍害)。
但以怨報德,終究有些缺德。
實際上,劉備也好,孫權也好,呂布也好,都和曹操一樣,是把利益放在首位,道義放在第二位的。
作為亂世枭雄,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水平,其實半斤八兩,頂多隻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
至少孫權就“性多猜忌,果于殺戮”,也是個喜歡制造冤案而且心狠手辣的。
隻不過劉備會裝,孫權能忍,不像曹操那樣明火執杖,肆無忌憚,所以也就沒曹操那麼多罵名。
劉備和孫權确實比曹操更狡猾(他們勢力較弱,也不能不狡猾些)。
尤其是劉備,最會裝。
他在曹操跟前裝窩囊,在諸葛亮面前裝弱智,在手下人面前裝仁慈、裝厚道,連老百姓都知道:“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
當然,他們兩人的狡猾或者說聰明之處,還在于政治上的低調。
他們一直小心翼翼地盡量不露鋒芒,以免成為衆矢之的。
孫權甚至還居心不良地慫恿曹操當出頭鳥,幸而被曹操一眼看穿,沒有上當。
但曹丕沉不住氣。
曹操剛一去世,他就把漢獻帝趕下台,自己當了皇帝,這下子劉備和孫權高興壞了:有人帶頭,不上白不上。
于是也都人模狗樣堂而皇之地當起皇帝來。
結果,沒當皇帝的曹操被罵成“奸”,當了皇帝的劉備和孫權卻無人斥之為“篡”。
其實曹操吃虧也在這裡:他在朝
當然,曹操是站在他政治家的立場上來思考的。
因此他的結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也就是說,應該抓緊這不多的時光,在短暫的人生中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這樣一種政治抱負,由于有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為背景,有着“讓有限的生命變成永恒”的意思,就比“帝王将相甯有種乎”或“大丈夫當如此也”更有格調和品味,也更大氣。
曹操确實是很大氣的。
讀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
哪怕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
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這樣的詩句,确非大手筆而不能作。
鐘嵘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這種悲涼,除如劉勰所說,是“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外,與曹操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也不無關系。
曹操畢竟是亂世英雄。
對于生命的毀滅,他比誰都看得多,比誰都想得多。
他的感慨,是多少帶點終極關懷的意味的。
這就是曹操了。
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随和、詭谲、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劇性的人物。
他是一個鮮活的人,不是政治符号或政治僵屍,更不是康生那樣整天陰着張臉、一門心思隻想整人的王八蛋! 然而曹操卻被指控為奸雄,背了上千年的罵名。
曹操當然有該罵的地方。
他殺了那麼多的人,而且殺得冤枉。
他做了那麼多虧心事,而且做得缺德。
但劉備、孫權他們就不殺人?就不做缺德事?劉備出賣故人呂布,就不地道;孫權廢黜太子孫和,就很冤枉。
孫和原本是孫權最寵愛的兒子,本人表現也不錯,既聰明,又好學,對人也和氣。
他的失寵,完全是被人陷害。
結果,出來打抱不平講公道話的那些大臣,有的被族誅,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流放,“衆鹹冤之”,所有人都認為是冤案。
呂布死得倒不冤,因為呂布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他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将,丁原待他像親人,他卻殺了丁原去投靠董卓;董卓對他像父子,他卻又殺了董卓去投靠王允。
後來落到曹操手上,又向曹操搖尾巴。
當時,劉備正坐在曹操旁邊,呂布便向劉備求助,因為以前呂布是幫過劉備的。
呂布說:玄德公,如今你是座上客,我是階下囚,繩子把我捆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美言一句嗎?誰知劉備卻冷冷地對準備下令松綁的曹操說:明公沒看見呂布是怎麼侍奉丁原、董卓的嗎?一句話,便要了呂布的腦袋,氣得呂布大罵:大耳朵的小子(劉備耳朵特大)最不可靠! 實在地講,呂布雖然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他對劉備還是夠意思的。
當年劉備被袁術的軍隊團團圍在沛縣,曾向呂布求救。
呂布雖然和劉備有矛盾,也想殺劉備,但還是親赴戰場,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一命。
而且,他對袁術的部将說得很清楚:劉備是我的兄弟,我今天是來救他的。
所以,這一回呂布也認為自己有資格向劉備求救。
誠然,呂布救劉備,是為自己打算(怕袁術得手後又來攻他);劉備不救呂布,也是幫曹操着想(這等小人留下終是禍害)。
但以怨報德,終究有些缺德。
實際上,劉備也好,孫權也好,呂布也好,都和曹操一樣,是把利益放在首位,道義放在第二位的。
作為亂世枭雄,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水平,其實半斤八兩,頂多隻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
至少孫權就“性多猜忌,果于殺戮”,也是個喜歡制造冤案而且心狠手辣的。
隻不過劉備會裝,孫權能忍,不像曹操那樣明火執杖,肆無忌憚,所以也就沒曹操那麼多罵名。
劉備和孫權确實比曹操更狡猾(他們勢力較弱,也不能不狡猾些)。
尤其是劉備,最會裝。
他在曹操跟前裝窩囊,在諸葛亮面前裝弱智,在手下人面前裝仁慈、裝厚道,連老百姓都知道:“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
當然,他們兩人的狡猾或者說聰明之處,還在于政治上的低調。
他們一直小心翼翼地盡量不露鋒芒,以免成為衆矢之的。
孫權甚至還居心不良地慫恿曹操當出頭鳥,幸而被曹操一眼看穿,沒有上當。
但曹丕沉不住氣。
曹操剛一去世,他就把漢獻帝趕下台,自己當了皇帝,這下子劉備和孫權高興壞了:有人帶頭,不上白不上。
于是也都人模狗樣堂而皇之地當起皇帝來。
結果,沒當皇帝的曹操被罵成“奸”,當了皇帝的劉備和孫權卻無人斥之為“篡”。
其實曹操吃虧也在這裡:他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