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四 幾樁謀殺案

關燈


    也許正是出于這種極度的蔑視,曹操甚至懶得親手處死他,而是把他打發到劉表那裡去。

    劉表素有寬和愛士的名聲,祢衡去了以後,如能改弦更張,和睦相處,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可惜祢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最終與劉表鬧翻,又被劉表打發到黃祖那兒去。

    黃祖是個大老粗,哪裡吃祢衡這一套?一次宴會上,祢衡又出言不遜。

    黃祖呵斥他,他反以罵言相對。

    黃祖大怒,喝令拉出去打屁股,祢衡卻越罵越兇。

    黃祖再也忍無可忍,便下令殺了這小子。

    正好黃祖的主簿平時就痛恨祢衡,立即忙不疊地就把他殺了。

    祢衡死的時候,才二十六歲。

     祢衡的死,多少有些咎由自取。

    他實在做得太過分了。

    在所有冤死的文士中,他最不值得同情。

    認真說來,他其實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

    他的自高自大,就是他自私的表現。

    在他的心目中,隻有自己,沒有别人,所以他誰都看不起。

    為了表現他的所謂傲氣,不惜把自己的朋友孔融推到極為尴尬的境地。

    這就不能算是英雄,隻能叫做混蛋。

     事實上祢衡的所謂傲骨,毫無正義的内容,隻不過是他自我表現的惡性膨脹而已,而且到了不惜貶低别人來擡高自己的地步。

    那時,許昌剛剛建都,四方豪傑,雲集于此,人才濟濟。

    有人建議他與陳群、司馬朗交往,他一臉的不屑,說我豈能和殺豬賣酒的人打交道!陳群,字長文,祖父、父親、叔父都是當時的名士,他本人也和孔融是朋友,同朝為官,并不是殺豬的。

    司馬朗,字伯達,世家子弟,是司馬懿的長兄,當然也不是賣酒的。

    祢衡這樣說,隻能顯示他的狂妄。

    别人又問他,那麼荀彧、趙稚長怎麼樣呢?荀是曹操的頭号謀士,一表人才;趙是當時的蕩寇将軍,飯量頗大。

    于是祢衡便嘴巴一撇說:荀某可以憑他的臉蛋去司儀吊喪,趙某憑他的肚皮可以去監廚請客。

    總之,祢衡誰都看不起,稍微看得順眼一點的也就是孔融和楊修。

    但祢衡對他倆也不客氣,常常對人說,也就大兒子孔文舉(孔融),小兒子楊德祖(楊修)還湊合,其他小子提都提不起來。

    祢衡說這話時,自己不過二十出頭,孔融已經四十歲了,竟被呼為“大兒”,祢衡的狂悖可想而知。

     如此狂悖無禮的人,人際關系當然也好不了,而祢衡似乎也不想搞好關系。

    他被曹操驅逐出境,衆人來送他,他卻大擺架子,過了老半天才來,氣得衆人坐的坐,躺的躺,都不理他。

    祢衡卻一屁股坐下來放聲大哭。

    大家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坐着的是墳堆,躺着的是屍體,我夾在墳墓和屍體之間,能不難過嗎?這樣喜歡罵人,而且罵起來這樣尖酸刻毒的家夥,有誰會喜歡? 實際上祢衡正死于他的盛氣淩人。

    他到劉表那裡,劉表把他奉為上賓,他卻不斷諷刺劉表的左右親信。

    于是這些人便到劉表那裡去打小報告,說祢衡承認将軍仁愛寬厚,卻以為不過婦人之仁,沒有決斷能力,必敗無疑。

    這話擊中了劉表的要害,但祢衡卻并沒有說過。

    然而說它出自祢衡之口,卻誰聽了都信。

    于是劉表惱羞成怒,便把他打發到黃祖那裡去。

    曹操送祢衡到劉表那裡,是知道劉表寬厚,對祢衡也尚有網開一面,希望他能好自為之的意思。

    劉表明知黃祖暴躁,還要把祢衡往他那裡推,就是存心和祢衡過不去,甚至有借刀殺人之意了。

     說到底,祢衡是死于沒有法制和人權。

    因為無論祢衡多麼可惡和讨厭,至少罪不當死。

    但可以肯定,即便是在講法制和人權的社會,他也不會讨人喜歡。

     相比較而言,楊修死得有些不明不白。

     楊修,字德祖,太尉楊彪之子,也是一個聰明絕頂、極有才華的人,連狂妄冠軍祢衡也承認他還算個人物,呼他為小兒。

    楊修又是一個謙恭的人。

    他的死,并不因為得罪了誰誰誰。

    史家一般認為,楊修是死于立儲之争。

    當時曹丕和曹植争當太子,而楊修是幫曹植的。

    曹操決意立曹丕為嫡以後,為了防止楊修給曹植出壞主意,同曹丕對着幹,惹麻煩,弄得兄弟相争,禍起蕭牆,便在自己臨終之前一百多天,把楊修殺了。

     此說甚為可疑。

    楊修确實是幫過曹植,但楊修并非曹植死黨。

    曹丕被立為太子後,楊修就想疏遠曹植。

    曹植卻一再拉攏楊修,楊修“亦不敢自絕”。

    曹植畢竟是曹操的愛子,即便當不上太子,也是得罪不起的。

    楊修雖然出身名門,四世太尉,和袁紹兄弟一樣也是“高幹子弟”,父親又是當朝太尉,但此刻連皇帝都成了曹操的玩偶,太尉又算什麼東西?楊修對曹氏兄弟不巴結着點,又能怎麼樣呢? 何況楊修和曹丕的關系也不壞。

    楊修曾把一把寶劍獻給曹丕,曹丕十分喜歡,經常把它佩帶在身上。

    後來曹丕當了皇帝,住在洛陽,也仍佩帶這把寶劍。

    有一天,曹丕從容出宮,忽然想起了楊修,便撫着寶劍喝令停車,回頭對左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