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四 幾樁謀殺案
關燈
小
中
大
:這就是當年楊德祖說的王髦之劍了。
王髦現在在哪裡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賜給他一些糧食和衣物。
俗話說,愛屋及烏。
曹丕這麼喜歡這把寶劍,喜歡到連王髦都要賞賜;提起楊修時,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都說明曹丕對楊修還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麼反感。
曹丕自己都不想殺的人,曹操替他殺什麼! 曹操是為自己殺楊修的。
楊修這個人,雖然大家都公認他聰明,其實不過小聰明。
他輔佐曹植,多半因為揣度曹操會立曹植。
所以盡管兩兄弟都和他交往,他還是倒向了曹植。
曹植失勢後,他又想開溜,這都是小聰明的表現。
他給曹植出的那些點子,也都是小聰明。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門外辦事。
事先又密令門衛不得放行。
楊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訴曹植說,萬一門衛不放侯爺出去,侯爺身有王命,可以殺了他。
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
但曹操的這一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
曹植表面上赢了這場比賽,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實際上輸了。
楊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遠,所以是小聰明。
這種小聰明常常使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楊修喜歡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預先設想許多問題,并寫好答案。
每當曹操有事詢問時,便把事先準備好的合适答案抄錄送上去,希圖給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
然而一來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聰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
從此便對曹植有了看法,對楊修則更是厭惡之極。
可惜楊修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常常要賣弄小聰明。
他身為曹操主簿,卻又不肯老老實實坐在辦公室裡,老想溜出去玩。
可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于是每當外出時,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寫出答案,按次序寫好,并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傳出,就按這個次序一一作答。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一陣風吹來,紙張的次序全亂了。
侍從按亂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對題。
曹操勃然大怒,把楊修叫來盤問。
楊修不敢隐瞞,隻好老實交代。
曹操見楊修這樣對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楊修還要在衆人面前賣弄這種小聰明。
有一次,曹操去視察新建的相國府,看後不置可否,隻讓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
楊修便令人将門拆掉重建,說:“門”中“活”,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又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
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個“合”字交給衆人。
衆人不解,楊修卻接過來就吃,并說:不是“人一口”嗎?如果說這尚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那麼,他在軍中的表現就會讓曹操大起殺心。
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從長安出斜谷,進軍漢中,準備和劉備決戰一場。
誰知劉備斂衆據險,死守不戰。
曹操欲攻不得進,欲守無所據,戰守無策,進退兩難。
有一天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口令,竟答應以“雞肋”。
楊修聽了,立即收拾行裝。
大家忙問何故,楊修說:雞肋這玩藝,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這一回又叫楊修猜中了,可這一回隻怕也就要了他的腦袋。
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殺了楊修,罪名是“露洩言教,交關諸侯”,大約相當于洩漏國家機密罪、結黨營私罪和妖言惑衆罪。
據說,楊修臨死前曾對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但如果他以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牽連,那就是死都不明白。
楊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專制的體制之中,而曹操又是這種體制下罕見的幾個“雄猜之主”之一。
這類人物,猜忌心和防範心都是很重的。
他們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們的心思。
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一人專政的獨裁統治,就必須實行愚民政策和特務政治。
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
總之,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天威莫測”,讓别人戰戰兢兢,自己得心應手。
楊修對曹操的心思洞若觀火,而且連将要提問的次序都能猜到,這實在太恐怖了。
有這麼個像X光機一樣的人物守在自己身邊,曹操還能玩政治嗎?如果楊修猜出來了卻并不說出去,也許還好一點。
他又偏要到處張揚,這就至少會顯得曹操城府不深,不過如此,就會啟動一些人的不臣之心。
因此,楊修這顆釘子,非拔掉不可。
可以說,祢衡之死,是因為他太不了解人;楊修之死,則因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們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究竟應如何相處。
簡單地說,崔琰是死于他的忠誠正直,孔融是死于他的不識時務,祢衡是死于他的狂妄悖謬,楊修是死于他的自作聰明。
崔琰死得最冤,而祢衡死得最沒價值。
王髦現在在哪裡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賜給他一些糧食和衣物。
俗話說,愛屋及烏。
曹丕這麼喜歡這把寶劍,喜歡到連王髦都要賞賜;提起楊修時,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都說明曹丕對楊修還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麼反感。
曹丕自己都不想殺的人,曹操替他殺什麼! 曹操是為自己殺楊修的。
楊修這個人,雖然大家都公認他聰明,其實不過小聰明。
他輔佐曹植,多半因為揣度曹操會立曹植。
所以盡管兩兄弟都和他交往,他還是倒向了曹植。
曹植失勢後,他又想開溜,這都是小聰明的表現。
他給曹植出的那些點子,也都是小聰明。
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門外辦事。
事先又密令門衛不得放行。
楊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訴曹植說,萬一門衛不放侯爺出去,侯爺身有王命,可以殺了他。
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
但曹操的這一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
曹植表面上赢了這場比賽,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實際上輸了。
楊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遠,所以是小聰明。
這種小聰明常常使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楊修喜歡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預先設想許多問題,并寫好答案。
每當曹操有事詢問時,便把事先準備好的合适答案抄錄送上去,希圖給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
然而一來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聰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
從此便對曹植有了看法,對楊修則更是厭惡之極。
可惜楊修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常常要賣弄小聰明。
他身為曹操主簿,卻又不肯老老實實坐在辦公室裡,老想溜出去玩。
可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于是每當外出時,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寫出答案,按次序寫好,并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傳出,就按這個次序一一作答。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一陣風吹來,紙張的次序全亂了。
侍從按亂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對題。
曹操勃然大怒,把楊修叫來盤問。
楊修不敢隐瞞,隻好老實交代。
曹操見楊修這樣對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楊修還要在衆人面前賣弄這種小聰明。
有一次,曹操去視察新建的相國府,看後不置可否,隻讓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
楊修便令人将門拆掉重建,說:“門”中“活”,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又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
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個“合”字交給衆人。
衆人不解,楊修卻接過來就吃,并說:不是“人一口”嗎?如果說這尚屬雕蟲小技,無傷大雅,那麼,他在軍中的表現就會讓曹操大起殺心。
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從長安出斜谷,進軍漢中,準備和劉備決戰一場。
誰知劉備斂衆據險,死守不戰。
曹操欲攻不得進,欲守無所據,戰守無策,進退兩難。
有一天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口令,竟答應以“雞肋”。
楊修聽了,立即收拾行裝。
大家忙問何故,楊修說:雞肋這玩藝,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這一回又叫楊修猜中了,可這一回隻怕也就要了他的腦袋。
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殺了楊修,罪名是“露洩言教,交關諸侯”,大約相當于洩漏國家機密罪、結黨營私罪和妖言惑衆罪。
據說,楊修臨死前曾對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但如果他以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牽連,那就是死都不明白。
楊修不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專制的體制之中,而曹操又是這種體制下罕見的幾個“雄猜之主”之一。
這類人物,猜忌心和防範心都是很重的。
他們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們的心思。
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一人專政的獨裁統治,就必須實行愚民政策和特務政治。
别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别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你。
總之,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天威莫測”,讓别人戰戰兢兢,自己得心應手。
楊修對曹操的心思洞若觀火,而且連将要提問的次序都能猜到,這實在太恐怖了。
有這麼個像X光機一樣的人物守在自己身邊,曹操還能玩政治嗎?如果楊修猜出來了卻并不說出去,也許還好一點。
他又偏要到處張揚,這就至少會顯得曹操城府不深,不過如此,就會啟動一些人的不臣之心。
因此,楊修這顆釘子,非拔掉不可。
可以說,祢衡之死,是因為他太不了解人;楊修之死,則因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們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究竟應如何相處。
簡單地說,崔琰是死于他的忠誠正直,孔融是死于他的不識時務,祢衡是死于他的狂妄悖謬,楊修是死于他的自作聰明。
崔琰死得最冤,而祢衡死得最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