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 寬容與報複
關燈
小
中
大
。
張繡為了讨好曹丕,曾多次請他聚會,沒想到曹丕竟然發怒說:你殺了我哥哥,怎麼還好意思厚着臉皮見人呢!張繡“心不自安,乃自殺”。
此案甚為可疑,姑不論。
但他的兒子張泉被殺,則是事實。
張泉是因牽扯到魏諷謀反案中被殺的。
據說此案“連坐死者數千人”,時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曹操生前最後一次大清洗,下手的人又是曹丕,但下令的卻是曹操。
此案的案情倒不複雜。
據說魏諷是沛人,“有惑衆才,傾動邺都”,大約是個“搖唇鼓舌,妖言惑衆”的人。
曹操的魏國相國鐘繇(音由)見他名氣大,便讓他做了西曹椽。
可是這個魏諷,卻趁曹操在前線指揮與關羽決戰之機“潛結徒黨”,與長樂衛尉陳祎(音伊)密謀襲取邺都,抄曹操的老窩。
然而事到臨頭,陳祎卻害怕了,便向看家的曹丕自首告密。
曹操鏟除異己向來就不手軟,何況前方吃緊之時,更不容後院起火。
曹丕手上有了老頭子的令箭,也就趁機大開殺戒,殺魏諷,也殺與本案有牽連的人,包括張泉。
現在已無法查明張泉是怎樣卷進此案的。
一種可能是張泉因曹丕逼死了父親,心懷仇恨或心存恐懼而加盟魏諷的徒黨。
第二種可能是曹丕因有間接謀殺張繡之嫌疑,畏懼張泉報仇,幹脆逼人謀反,殺人滅口。
第三種可能則是曹丕并未逼死張繡,但也深知曹操籠絡張繡,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殺子之仇是不會忘記的。
報複既然無法施加于張繡,那就拿張泉來抵罪好了。
你殺了我的兒子,我也殺你的兒子,豈不是扯平了?曹丕揣摩到曹操的這一心思,便想趁機替父王了卻這一心思,沒準更能鞏固自己太子的地位。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曹操直接下令處死張泉。
總之,張泉之死,很有可能是冤案,或是被逼上梁山。
事實上,魏諷一案牽扯的人那樣多(《世語》說數十人,《通鑒》說數千人),冤死鬼是少不了的,其中說不定就有曹操早就想報複又沒有機會報複的人,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與袁紹暗中勾結的那些家夥。
實際上,曹操既愛才又妒才,能容人也會整人。
他整起人來,也與他用人一樣,是“大手筆”。
沒有什麼他不敢殺的人,也沒有什麼他殺不了的人。
當年在兖州時,他就殺了鼎鼎大名的邊讓。
邊讓,陳留人,博學有辯才,所著《章華台賦》傳頌一時,大将軍何進曾特予征召,蔡邕、孔融、王朗等名士也都極為推崇,他本人也做過九江太守,後來辭官在家。
邊讓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大看得起曹操這個宦官養子的兒子,可能很說了些侮辱不恭的話,自以為曹操不敢把他這個大名人怎麼樣。
誰知此時曹操還不是宰相,肚子裡也還撐不了船,便悍然地把他殺了,而且還殺了他一家。
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也看不起曹操,邊讓被殺後,兩人逃到交州,家人卻落入虎口。
後來桓邵自首,跪在曹操面前求饒,曹操卻惡狠狠地說:下跪就可以免死嗎?當然不能。
結果桓邵也被推出去斬首。
曹操幹的這件事,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事後也一直被人們議論。
有了這次教訓,加上官也大了,野心也大了,慢慢學得“将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報複起來,也就不那麼直截了當。
但報複還是要報複,嫉妒還是要嫉妒的。
即便是老朋友,也不例外。
老朋友許攸、婁圭,都因為才智過人又“恃舊不虔”(仗着自己是老朋友而對曹操不恭)而被殺。
婁圭,字子伯,少有猛志,智勇雙全,追随曹操,立功極多,曹操常常自歎不如(子伯之計,孤不及也),終因嫉才而殺了他。
相對婁圭而言,許攸就有點自己找死。
他既恃舊,又恃功,一直對曹操不那麼恭敬客氣,常常當着衆人同曹操開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阿瞞呀,沒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
曹操表面上笑着說:是呀是呀,你說得對呀,心裡卻恨得咬牙切齒。
後來曹操攻下邺城,許攸又指着邺城城門對曹操身邊的人說:這家夥要不是有了我,就進不了這個門啦!曹操便再也不能容忍。
當年在官渡,曹操危在旦夕,對許攸的放肆隻好忍了又忍,這會兒可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于是曹操便毫不猶豫地要了他的性命。
許攸實在是白長了個聰明腦袋。
他難道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老虎終究是要吃人的麼?老百姓都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許攸卻不但要去摸,而且越摸越上瘾,哪裡還能保住腦袋!
張繡為了讨好曹丕,曾多次請他聚會,沒想到曹丕竟然發怒說:你殺了我哥哥,怎麼還好意思厚着臉皮見人呢!張繡“心不自安,乃自殺”。
此案甚為可疑,姑不論。
但他的兒子張泉被殺,則是事實。
張泉是因牽扯到魏諷謀反案中被殺的。
據說此案“連坐死者數千人”,時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曹操生前最後一次大清洗,下手的人又是曹丕,但下令的卻是曹操。
此案的案情倒不複雜。
據說魏諷是沛人,“有惑衆才,傾動邺都”,大約是個“搖唇鼓舌,妖言惑衆”的人。
曹操的魏國相國鐘繇(音由)見他名氣大,便讓他做了西曹椽。
可是這個魏諷,卻趁曹操在前線指揮與關羽決戰之機“潛結徒黨”,與長樂衛尉陳祎(音伊)密謀襲取邺都,抄曹操的老窩。
然而事到臨頭,陳祎卻害怕了,便向看家的曹丕自首告密。
曹操鏟除異己向來就不手軟,何況前方吃緊之時,更不容後院起火。
曹丕手上有了老頭子的令箭,也就趁機大開殺戒,殺魏諷,也殺與本案有牽連的人,包括張泉。
現在已無法查明張泉是怎樣卷進此案的。
一種可能是張泉因曹丕逼死了父親,心懷仇恨或心存恐懼而加盟魏諷的徒黨。
第二種可能是曹丕因有間接謀殺張繡之嫌疑,畏懼張泉報仇,幹脆逼人謀反,殺人滅口。
第三種可能則是曹丕并未逼死張繡,但也深知曹操籠絡張繡,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殺子之仇是不會忘記的。
報複既然無法施加于張繡,那就拿張泉來抵罪好了。
你殺了我的兒子,我也殺你的兒子,豈不是扯平了?曹丕揣摩到曹操的這一心思,便想趁機替父王了卻這一心思,沒準更能鞏固自己太子的地位。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曹操直接下令處死張泉。
總之,張泉之死,很有可能是冤案,或是被逼上梁山。
事實上,魏諷一案牽扯的人那樣多(《世語》說數十人,《通鑒》說數千人),冤死鬼是少不了的,其中說不定就有曹操早就想報複又沒有機會報複的人,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與袁紹暗中勾結的那些家夥。
實際上,曹操既愛才又妒才,能容人也會整人。
他整起人來,也與他用人一樣,是“大手筆”。
沒有什麼他不敢殺的人,也沒有什麼他殺不了的人。
當年在兖州時,他就殺了鼎鼎大名的邊讓。
邊讓,陳留人,博學有辯才,所著《章華台賦》傳頌一時,大将軍何進曾特予征召,蔡邕、孔融、王朗等名士也都極為推崇,他本人也做過九江太守,後來辭官在家。
邊讓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大看得起曹操這個宦官養子的兒子,可能很說了些侮辱不恭的話,自以為曹操不敢把他這個大名人怎麼樣。
誰知此時曹操還不是宰相,肚子裡也還撐不了船,便悍然地把他殺了,而且還殺了他一家。
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也看不起曹操,邊讓被殺後,兩人逃到交州,家人卻落入虎口。
後來桓邵自首,跪在曹操面前求饒,曹操卻惡狠狠地說:下跪就可以免死嗎?當然不能。
結果桓邵也被推出去斬首。
曹操幹的這件事,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事後也一直被人們議論。
有了這次教訓,加上官也大了,野心也大了,慢慢學得“将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報複起來,也就不那麼直截了當。
但報複還是要報複,嫉妒還是要嫉妒的。
即便是老朋友,也不例外。
老朋友許攸、婁圭,都因為才智過人又“恃舊不虔”(仗着自己是老朋友而對曹操不恭)而被殺。
婁圭,字子伯,少有猛志,智勇雙全,追随曹操,立功極多,曹操常常自歎不如(子伯之計,孤不及也),終因嫉才而殺了他。
相對婁圭而言,許攸就有點自己找死。
他既恃舊,又恃功,一直對曹操不那麼恭敬客氣,常常當着衆人同曹操開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阿瞞呀,沒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
曹操表面上笑着說:是呀是呀,你說得對呀,心裡卻恨得咬牙切齒。
後來曹操攻下邺城,許攸又指着邺城城門對曹操身邊的人說:這家夥要不是有了我,就進不了這個門啦!曹操便再也不能容忍。
當年在官渡,曹操危在旦夕,對許攸的放肆隻好忍了又忍,這會兒可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于是曹操便毫不猶豫地要了他的性命。
許攸實在是白長了個聰明腦袋。
他難道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老虎終究是要吃人的麼?老百姓都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許攸卻不但要去摸,而且越摸越上瘾,哪裡還能保住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