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五、項羽之死

關燈
歌一出,和聲四起,劉邦離座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他拉着父老鄉親們的手說,遊子悲故鄉!我雖然不得不定都關中,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是要回沛中來的。

    可見,他雖無情,卻并不冷酷,雖現實,卻也浪漫。

    然而,他代表的,卻畢竟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是一個必然要以權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的制度。

    事實上,他正是靠着權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謂“大業”的。

    就連陳平也坦言,他的身邊,盡是些頑鈍嗜利的無恥之徒,而這些人正是靠劉邦“饒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權欲和利欲集結起來的。

    因為劉邦繼承的是秦始皇的事業。

    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一統天下,以天下萬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擊摧殘踐踏英雄氣質和高貴精神,包括對他自己内心深處殘留的這些東西下手,這正是他心靈深處不無痛苦不無孤獨的原因。

     顯然,劉邦是代表着“曆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

    事實上,此後,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

    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項羽之死,似乎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虎和豹的時代結束之後,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時代。

    而且,那狼也會退化為狗,走狗。

     項羽,大約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

    起兵時二十四歲,是個少年英雄;自刎時三十出頭,是一個男兒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

     項羽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成語,還有許多話題。

    大家熟知的成語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無顔見江東父老”等。

    最脍炙人口的詩則是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個人不能評論楚漢,因為他是一個人。

     個人覺得易老世事洞明所以皆文章,要是去教人當官,是個好材料,但如果自己做官,我看是做不了的,文人嘛,都一個樣,好面子,清高,自視才高,怎會真的臣服,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命題,如何才能讓力量得到最大的發揮,這恐怕是需要一個制度來提供一個社會環境的,我們來看封建社會,君出爵位,臣出私智,這看起來很好,能給人發揮才能的空間,其實不然,關鍵在于帝王制度,世襲,世襲!試問,在一個長的時期,真的都能給人發揮才能的空間嗎?如果能,則必須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就是最高長官必須要是精英,但世襲卻讓這充滿了變數,我們可以看到,好好的一個明朝,被昏庸的幾代帝王給弄的死氣沉沉,另一個,封建制度要求一切以君為主,所有逆反的都要剪除,在這樣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天下就會變成一鍋水,一鍋死水,以君權為中心,會讓人一切都以此為目的,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做什麼能令自己有價值,甚或令民族有價值,也許有這樣的人,但他們也會知道自己這樣的想法不會得到尊重和實施。

    所以這樣的制度反而不如貴族的制度,那樣至少會有百家争鳴,貴族的制度實質上是一個民主的制度,歐洲的中世紀就是這樣的一個制度,最後繁衍出自己個性鮮明的法律制度,有人說貴族制度是倒退,但其實不然,從秦始皇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到,隻有讓各自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才可以更有效的運做,而貴族制度的終點就是相當于歐洲的圓桌議會,以至于以後的投票制度,隻要貴族能壯大自己的力量就能有發言權,那麼每個貴族就都會全力提升自己族中的素質和力量,慢慢的得到了健全的貴族制度,我認為這将是第二制度,因為它本身具有修補和監督的能力,所以可以獨立,這樣無論是封建制度,資本制度,總之我們政治上學的制度都可以在這樣的制度下完美體驗和發展,并随着時間進入另一個更好的制度,所以我認為項羽幹的事就是保留貴族制度,維護貴族利益,雖然貴族制度不夠健全,但比起第二制度來說,它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所以我一直推崇項羽,但是我知道劉邦有更多的人在學他,所以我感到悲哀,中國放眼世界是很脆弱的,巨龍,你何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