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五、項羽之死

關燈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

    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

    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隻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

    江東雖小,地方千裡,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

    他隻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帶過江去,自己卻和随扈親兵全都下馬步行,沖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

    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衆的戰鬥,也是一場無濟于事的戰鬥。

    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鬥,舉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項羽了。

    項羽是甯肯站着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

    他當然也不會放下手中的武器。

    從他拿起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沒想過要放下它。

    相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更應該把它高高舉起,就像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定要讓演出在謝幕時達到高xdx潮一樣。

    這也是項羽随扈親兵們的共識。

    于是這場敵強我弱的戰鬥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數百漢軍士兵,自己也受傷十多處。

    這時,前來追殺的漢軍越來越多,其中就有項羽當年的舊部呂馬童。

    項羽笑了。

    他大聲地招呼說:啊哈,這不是老朋友嗎!背楚降漢的呂馬童難以為情,不敢正視項羽,扭過頭去對另一員漢将王翳說:這就是項王。

    這可是“新朋友”了。

    于是項王對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說完,便一劍砍下自己的頭顱。

     不用多說什麼了。

    誰都不難看出,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濁浪翻騰。

    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

    無論他是為什麼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然而項羽死得也很慘。

     就在王翳一把搶得項羽頭顱的同時,其他漢軍将士也一擁而上,争相縱馬踐踏,争奪項王的屍體,以至于互相殘殺,死數十人。

    最後,王翳得一首,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體。

    他們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每個人都當了個小小的什麼官。

    而我們的英雄,曾經讓這些人聞風喪膽、不敢仰視的英雄,卻在他們卑劣的争奪下竟不得全屍而終。

     這可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

    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

    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為象征的。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犬和羊。

    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用虎豹和犬羊來比喻兩種不同的人格,并驚歎于虎豹之可能淪落為犬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

    ”雖然,在孔子師徒看來,虎豹的精神是高貴的,當是審美的,它不該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從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英雄的時代也就開始走向沒落。

    君臣之間的促膝談心沒有了,而代之以行禮如儀、磕頭如搗蒜;遊俠謀士縱橫天下各展才華沒有了,而代之以拉幫結派、巴結權貴往上爬;諸子百家争鳴自由辯論也沒有了,而代之以獨尊儒術、隻許一個人思想。

    權欲和利欲将成為主宰和動力,人格和靈魂則将被閹割和踐踏,就像王翳、呂馬童們踐踏項羽一樣。

     于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隻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權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着那隻虎或豹,然後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行賞。

    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根本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的。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是劉邦。

    劉邦是他們的君,他們的牧。

     就個人魅力而言,劉邦雖然既不可愛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

    劉邦雖然出身流氓,難免有些無賴氣,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裡也有英雄氣概,也是血性男兒。

    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子弟暢飲。

    酒酣之際,劉邦親手擊築,自為歌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