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四、劉邦的長處
關燈
小
中
大
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作敢當。
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
于是劉邦幹脆把犯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見劉邦并沒把什麼職銜放在眼裡,也沒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裡,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使就什麼出格的事都不敢幹。
隻要他認為該幹,就會去幹,沒那麼多小心眼,也沒那麼多小算盤。
這樣大度的人,韓信自然不是對手。
實際上,韓信的錯誤,正在于狐疑,即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事實上他一直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
正好劉邦對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對劉邦的感情也是複雜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視,又畏懼,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還是不反。
當然,韓信的反,是被逼出來的。
劉邦不逼他,他不會反。
但要說他的造反或謀反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通。
從他出賣鐘離一事來看,韓信似乎也不是什麼靠得住的人。
他能背叛鐘離,怎麼就不能背叛劉邦?隻不過在有條件背叛時不背叛,做了人家籠中之鳥時卻蠢蠢欲動,未免糊塗罷了。
這其實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枭雄,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
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劉邦,結果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确,在殘酷的政治鬥争中,是容不得猶豫和狐疑的。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幹淨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
劉邦自己雖然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計謀,但判斷力極強,也敢拍闆,而且豁得出去。
正是這種資質,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終至以弱到強,步步走向勝利。
究其所以,就在于劉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賭一把。
劉邦端的稱得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
劉邦手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别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
但他殺起人來也六親不認。
他曾誤聽讒言,以為樊哙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陳平去殺樊哙。
樊哙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哥們兒,早年在沛縣就和劉邦是朋友。
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哙迎來劉邦,立為沛公。
以後,樊哙追随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
初入鹹陽,是樊哙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
鴻門宴上,是樊哙挺身而出,面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
樊哙還是呂後的妹夫,同劉邦是連襟。
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并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
這裡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于運天下于股掌之中。
什麼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
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
劉邦很懂這個道理。
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裡想要什麼并予以滿足。
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讓出
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
于是劉邦幹脆把犯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見劉邦并沒把什麼職銜放在眼裡,也沒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裡,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使就什麼出格的事都不敢幹。
隻要他認為該幹,就會去幹,沒那麼多小心眼,也沒那麼多小算盤。
這樣大度的人,韓信自然不是對手。
實際上,韓信的錯誤,正在于狐疑,即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事實上他一直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
正好劉邦對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對劉邦的感情也是複雜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視,又畏懼,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還是不反。
當然,韓信的反,是被逼出來的。
劉邦不逼他,他不會反。
但要說他的造反或謀反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通。
從他出賣鐘離一事來看,韓信似乎也不是什麼靠得住的人。
他能背叛鐘離,怎麼就不能背叛劉邦?隻不過在有條件背叛時不背叛,做了人家籠中之鳥時卻蠢蠢欲動,未免糊塗罷了。
這其實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枭雄,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
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劉邦,結果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确,在殘酷的政治鬥争中,是容不得猶豫和狐疑的。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幹淨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
劉邦自己雖然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計謀,但判斷力極強,也敢拍闆,而且豁得出去。
正是這種資質,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終至以弱到強,步步走向勝利。
究其所以,就在于劉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賭一把。
劉邦端的稱得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
劉邦手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别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
但他殺起人來也六親不認。
他曾誤聽讒言,以為樊哙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陳平去殺樊哙。
樊哙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哥們兒,早年在沛縣就和劉邦是朋友。
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哙迎來劉邦,立為沛公。
以後,樊哙追随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
初入鹹陽,是樊哙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
鴻門宴上,是樊哙挺身而出,面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
樊哙還是呂後的妹夫,同劉邦是連襟。
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并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
這裡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于運天下于股掌之中。
什麼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
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
劉邦很懂這個道理。
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裡想要什麼并予以滿足。
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