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四、劉邦的長處

關燈
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當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蔭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賞。

    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财大家發”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

     項羽卻從來都不會替别人着想,頂多隻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卻完全隻憑一己的好惡,賣弄自己的權威。

    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對于韓王韓成,竟然因為其謀士張良曾幫助過劉邦的緣故,先是不讓他“之國”(到封地去),繼而又降為侯爵,最後予以謀殺(實在小心眼兒),終于把韓成的智囊張良逼入漢營,和他作對到底(事實上劉邦東進反楚,是張良鼓動的;反楚的同盟軍黥布、彭越,也是張良替劉邦聯絡的)。

    劉邦入關滅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約封為關中王,至少也該把劉邦的家鄉封給他,或封得離家鄉近一點,以慰藉這支人馬的思鄉之情。

    項羽自己一門心思要衣錦還鄉,應該知道别人也有同樣的念頭(事實上劉邦的将士“日夜而望歸”)。

    然而他不。

    也許是出于對劉邦先入關中的嫉恨,嫉恨他搶了自己的鏡頭,竟然把劉邦打發到當時視為蠻荒之地的漢中,以至于劉邦一天都不願意在那裡呆下去(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是“安能郁郁久居于此乎”),終于引兵東讨。

    從他一進鹹陽宮就發呆不想走來看,劉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

    如果當時項羽給劉邦一塊肥肉,沒準後來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

    至少是,誰要鼓動劉邦反楚,總不太容易,而已然回鄉的士兵也很難再讓他們重返戰場。

    (張良就看到了這一點:“天下已定,人皆自甯,不可複用。

    ”)但是項羽偏不讓劉邦吃飽,這就逼得劉邦非吃了他不可。

     不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而能夠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

    劉邦确實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百無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用計沒有謀略,打仗沒有武力。

    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給别人去做,自己隻做兩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闆。

    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也調動了别人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加上他明是非,識好歹,善于聽取别人意見,勇于糾正自己錯誤,又能容忍别人的過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願為他所用,從而在身邊集結起一群英雄豪傑,并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

    比如樊哙有勇,張良有謀,韓信會将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一個優化組合。

    結果他這個老闆當得非常潇灑,也非常成功。

    項羽不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麼都自己來,反倒吃力不讨好,變成光棍一條。

     項羽不知人,也不自知。

    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長,哪些是自己所短,當然也不肯認錯。

    直到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還說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麼錯都沒有,真是“死不認錯”。

    劉邦則不同。

    劉邦也犯錯誤,而且犯判斷錯誤和戰略錯誤,但他肯認錯,也肯改。

    公元前200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作出錯誤判斷(實則中匈奴誘兵之計),不聽婁敬的極力勸阻,親自帶兵挺進;深入敵方腹地,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個小城。

    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

    此役又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幸虧用陳平密計(其計不詳)才能脫離危險。

    劉邦班師回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立即釋放關押在那裡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并封婁敬兩千戶,升關内侯。

     這樣的度量,項羽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