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二、項羽的毛病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項羽的毛病還遠不止于此。
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談話的内容主要是談項羽。
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将軍,請問将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韓信并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反問:如今與大王東向争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默然良久,說:我不如他。
韓信起身一拜說,這就對了。
便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
這就奇怪。
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卻要背叛了項羽來投奔劉邦,豈不是犯傻?韓信當然不傻。
他向劉邦透徹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
依照韓信的說法,項羽至少有兩條緻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
但在我看來,根據這一談話,還起碼得再加兩條,即“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
先說“匹夫之勇”。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
他這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麼,隻有别人怕他。
他的身體也好。
《史記》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趙王君臣被秦兵圍在巨鹿,告急的羽書雪片般飛來。
當時救趙的諸侯之兵凡十餘壁(營壘),卻無不做壁上觀,隻有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一以當十,與秦軍血戰九次,動天的殺聲把諸侯将士的臉都吓白了,這才大破秦軍,救出趙王。
有這樣的膽量,又有這樣的體格,項羽便覺得如果不讓它們有用武之地,實在是一種浪費,可惜了的。
所以項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
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沖鋒陷陣。
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
往往是,項羽的兵器還沒有出手,隻不過瞪眼一呵,對方便魂飛魄散,一敗塗地。
這樣的戰績,很是不少。
我相信,每來這麼一回,項羽心裡一定充滿了快感。
這種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對方的主帥決鬥。
他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甯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幹脆我們兩個打一架,誰打赢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這真是英雄氣概十足,貴族派頭十足。
可惜劉邦不吃這一套。
他才不會和項羽單兵獨練,徒手過招呢!于是劉邦咯咯直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
從審美的角度看,劉邦的表現一點也不酷。
但從政治學和軍事學的角度看,劉邦卻是對的。
戰争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争的最高手段。
戰争的勝負,說到底,是政治鬥争的勝負,至少也是戰略戰術的勝負,與主帥個人力氣、身材的大小沒什麼關系。
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謀”。
項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則他就不會去學兵法,不會說不學“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了。
可惜,事到臨頭,他學的“萬人敵”一點也用不上,用得上的還是“一人敵”。
可見項羽實非帥才,不過是一個特别霸蠻特别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帥之勇是萬人之勇。
戰場上是不能沒有勇敢的,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
但是,這裡說的勇,是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
當然,在某些時候,将領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
然而,項羽的沖鋒陷陣,卻并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也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瘾。
結果,由于他過于個人英雄主義,反倒讓其他将領
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談話的内容主要是談項羽。
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将軍,請問将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韓信并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反問:如今與大王東向争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劉邦說是。
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默然良久,說:我不如他。
韓信起身一拜說,這就對了。
便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
這就奇怪。
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卻要背叛了項羽來投奔劉邦,豈不是犯傻?韓信當然不傻。
他向劉邦透徹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
依照韓信的說法,項羽至少有兩條緻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
但在我看來,根據這一談話,還起碼得再加兩條,即“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
先說“匹夫之勇”。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
他這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麼,隻有别人怕他。
他的身體也好。
《史記》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趙王君臣被秦兵圍在巨鹿,告急的羽書雪片般飛來。
當時救趙的諸侯之兵凡十餘壁(營壘),卻無不做壁上觀,隻有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一以當十,與秦軍血戰九次,動天的殺聲把諸侯将士的臉都吓白了,這才大破秦軍,救出趙王。
有這樣的膽量,又有這樣的體格,項羽便覺得如果不讓它們有用武之地,實在是一種浪費,可惜了的。
所以項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
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沖鋒陷陣。
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
往往是,項羽的兵器還沒有出手,隻不過瞪眼一呵,對方便魂飛魄散,一敗塗地。
這樣的戰績,很是不少。
我相信,每來這麼一回,項羽心裡一定充滿了快感。
這種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對方的主帥決鬥。
他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甯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幹脆我們兩個打一架,誰打赢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這真是英雄氣概十足,貴族派頭十足。
可惜劉邦不吃這一套。
他才不會和項羽單兵獨練,徒手過招呢!于是劉邦咯咯直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
從審美的角度看,劉邦的表現一點也不酷。
但從政治學和軍事學的角度看,劉邦卻是對的。
戰争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争的最高手段。
戰争的勝負,說到底,是政治鬥争的勝負,至少也是戰略戰術的勝負,與主帥個人力氣、身材的大小沒什麼關系。
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謀”。
項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則他就不會去學兵法,不會說不學“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了。
可惜,事到臨頭,他學的“萬人敵”一點也用不上,用得上的還是“一人敵”。
可見項羽實非帥才,不過是一個特别霸蠻特别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帥之勇是萬人之勇。
戰場上是不能沒有勇敢的,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
但是,這裡說的勇,是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
當然,在某些時候,将領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
然而,項羽的沖鋒陷陣,卻并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也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瘾。
結果,由于他過于個人英雄主義,反倒讓其他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