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貴族與流氓
關燈
小
中
大
項羽最後還是打敗了。
他敗在了劉邦手裡。
項羽怎麼會敗給劉邦呢?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項羽是貴族而劉邦是流氓。
項羽的出身是很高貴的。
他的家族,在當時即被稱作“名族”。
項羽一族,是很有些來頭的。
據史書記載,項,原本是西周時期黃帝後代(音吉)姓的封國,其地在今河南省項城縣。
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所滅。
後來,楚國滅魯,就把項地封給了項羽的先人,這一族也就因而姓項。
封在項地的項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将軍。
到了項羽的祖父項燕時,運氣就不太好了。
項羽自己,則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縣。
後來,又随叔父項梁逃到吳中,即今江蘇吳縣。
劉邦的祖上老劉家,可就沒有那麼顯赫了。
劉邦的父母,既非當朝重臣,亦非社會賢達,可能連名字也沒有。
《史記》說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媪”,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劉大叔劉大媽。
大叔大媽當然不是名字,可見是“無名之輩”。
劉邦自己其實也是沒有名字的。
史書上說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可見“邦”這個名,是他發迹後才追加的。
劉邦從小就好吃懶做,遊手好閑,後來,總算謀了個“泗水亭長”的差事。
項羽和劉邦,少年時都不是什麼聽話守規矩的乖孩子,隻不過大約項羽是個纨绔而劉邦是個地痞而已。
《史記》說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羽的叔叔項梁便很有些惱怒,因為貴族是很重視子弟教育的。
項羽說,學會了寫字,不過可以記下别人的名字,有什麼用?學會了劍術,也不過戰勝一人而已,不值得學。
要學,就學可以戰勝千萬人的。
項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
項羽這才大喜。
不過,學得也不認真。
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家夥,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頭。
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了項羽去看熱鬧。
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
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鹹陽,看到秦始皇的排場,也曾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不過,如果我們把陳勝、項羽、劉邦三個人的話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還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
陳勝的“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充滿了挑戰性。
而且挑戰的對象,已不僅是秦王朝,而是命運,因此有一種不認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說之中格調最高。
項羽的話,則充滿英雄氣概,說得幹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氣,就像囊中取物一樣。
在項羽眼裡,那位統一了全中國的“始皇帝”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隻配稱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
這是自信,也是自大。
劉邦的話就沒有那麼氣派了,有的隻是一個流氓無賴對大富大貴的垂涎三尺。
“大丈夫當如此也!”換句話說就是有能耐的人要過就過這樣的日子。
但不能如此又怎麼樣呢?大約也隻好算了。
這當然一點也不英雄,然而卻也實在。
的确,劉邦是實用主義者,項羽則是性情中人。
他敗在了劉邦手裡。
項羽怎麼會敗給劉邦呢?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項羽是貴族而劉邦是流氓。
項羽的出身是很高貴的。
他的家族,在當時即被稱作“名族”。
項羽一族,是很有些來頭的。
據史書記載,項,原本是西周時期黃帝後代(音吉)姓的封國,其地在今河南省項城縣。
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所滅。
後來,楚國滅魯,就把項地封給了項羽的先人,這一族也就因而姓項。
封在項地的項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将軍。
到了項羽的祖父項燕時,運氣就不太好了。
項羽自己,則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縣。
後來,又随叔父項梁逃到吳中,即今江蘇吳縣。
劉邦的祖上老劉家,可就沒有那麼顯赫了。
劉邦的父母,既非當朝重臣,亦非社會賢達,可能連名字也沒有。
《史記》說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媪”,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劉大叔劉大媽。
大叔大媽當然不是名字,可見是“無名之輩”。
劉邦自己其實也是沒有名字的。
史書上說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可見“邦”這個名,是他發迹後才追加的。
劉邦從小就好吃懶做,遊手好閑,後來,總算謀了個“泗水亭長”的差事。
項羽和劉邦,少年時都不是什麼聽話守規矩的乖孩子,隻不過大約項羽是個纨绔而劉邦是個地痞而已。
《史記》說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羽的叔叔項梁便很有些惱怒,因為貴族是很重視子弟教育的。
項羽說,學會了寫字,不過可以記下别人的名字,有什麼用?學會了劍術,也不過戰勝一人而已,不值得學。
要學,就學可以戰勝千萬人的。
項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
項羽這才大喜。
不過,學得也不認真。
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家夥,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頭。
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了項羽去看熱鬧。
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
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鹹陽,看到秦始皇的排場,也曾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不過,如果我們把陳勝、項羽、劉邦三個人的話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還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來。
陳勝的“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充滿了挑戰性。
而且挑戰的對象,已不僅是秦王朝,而是命運,因此有一種不認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說之中格調最高。
項羽的話,則充滿英雄氣概,說得幹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氣,就像囊中取物一樣。
在項羽眼裡,那位統一了全中國的“始皇帝”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隻配稱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
這是自信,也是自大。
劉邦的話就沒有那麼氣派了,有的隻是一個流氓無賴對大富大貴的垂涎三尺。
“大丈夫當如此也!”換句話說就是有能耐的人要過就過這樣的日子。
但不能如此又怎麼樣呢?大約也隻好算了。
這當然一點也不英雄,然而卻也實在。
的确,劉邦是實用主義者,項羽則是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