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貴族與流氓
關燈
小
中
大
關于劉邦的實用主義,我們後面還要細講,但現在其實已不難看出。
當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時,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樣活得像個人樣兒。
項羽看重的卻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英雄業績。
也就是說,他更看重的不是結果(如此),而是過程(取代)。
最能表現出項羽這一性格的,是他兵敗垓下之時。
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他惦記着的是什麼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駿馬。
這個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内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
我們的少年英雄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最後一句翻譯過來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一個身經百戰的三軍統帥,一個威震天下的蓋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虧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敗垂成,而是心愛的駿馬美人無從安排。
他也不考慮怎樣才能轉敗為勝,轉危為安,不考慮怎樣才能沖出重圍,東山再起。
可見他一開始就沒怎麼把那最後的勝利當回事。
劉邦就不會這麼傻。
與項羽的戰無不勝一路凱歌相反,劉邦一直都不怎麼順。
當然,劉邦也不是沒打過勝仗。
秦都鹹陽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嬰是向他投降的。
按照當初的約定,“先入鹹陽者王”,劉邦原本理所當然地應該為天下之主,至少也該當一個關中王。
但是怎麼樣呢?還不是隻好将鹹陽拱手相讓,一任項羽去燒殺掠搶,自己則忍氣吞聲地去當漢中王。
顯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有實力才有發言權。
劉邦實力不如項羽,因此雖然有“道義”(先入關中,滅秦受降,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也隻好閉上自己的嘴巴。
為了那最終的勝利,劉邦做了許多項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禮賢下士,傾聽忠言,改正錯誤,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後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等等。
這使他大得人心。
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謀臣将士之心。
事實上,劉邦最大的長處,就是知人善用。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曾和群臣讨論項羽為什麼失天下、自己為什麼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
将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這三個都是天下最優秀的人才,卻能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
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能用,能不失敗嗎? 項羽看不起韓信,但是韓信有才,項羽卻看不見。
正是由于項羽的這種高傲,許多貧賤無行卻有才幹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納叛、藏污納垢”的劉邦那裡去了。
結果劉邦成了氣候,項羽則變成了“孤家寡人”。
這其實也正是一切高貴者的通病。
由于高貴,他們往往不能容人,而且還自诩為眼裡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塵埃。
然而他們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
項羽不懂這個道理,他的失敗便是理所當然了。
當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時,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樣活得像個人樣兒。
項羽看重的卻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英雄業績。
也就是說,他更看重的不是結果(如此),而是過程(取代)。
最能表現出項羽這一性格的,是他兵敗垓下之時。
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他惦記着的是什麼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駿馬。
這個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内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
我們的少年英雄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最後一句翻譯過來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一個身經百戰的三軍統帥,一個威震天下的蓋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虧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敗垂成,而是心愛的駿馬美人無從安排。
他也不考慮怎樣才能轉敗為勝,轉危為安,不考慮怎樣才能沖出重圍,東山再起。
可見他一開始就沒怎麼把那最後的勝利當回事。
劉邦就不會這麼傻。
與項羽的戰無不勝一路凱歌相反,劉邦一直都不怎麼順。
當然,劉邦也不是沒打過勝仗。
秦都鹹陽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嬰是向他投降的。
按照當初的約定,“先入鹹陽者王”,劉邦原本理所當然地應該為天下之主,至少也該當一個關中王。
但是怎麼樣呢?還不是隻好将鹹陽拱手相讓,一任項羽去燒殺掠搶,自己則忍氣吞聲地去當漢中王。
顯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有實力才有發言權。
劉邦實力不如項羽,因此雖然有“道義”(先入關中,滅秦受降,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也隻好閉上自己的嘴巴。
為了那最終的勝利,劉邦做了許多項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禮賢下士,傾聽忠言,改正錯誤,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後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等等。
這使他大得人心。
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謀臣将士之心。
事實上,劉邦最大的長處,就是知人善用。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曾和群臣讨論項羽為什麼失天下、自己為什麼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
将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這三個都是天下最優秀的人才,卻能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
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不能用,能不失敗嗎? 項羽看不起韓信,但是韓信有才,項羽卻看不見。
正是由于項羽的這種高傲,許多貧賤無行卻有才幹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納叛、藏污納垢”的劉邦那裡去了。
結果劉邦成了氣候,項羽則變成了“孤家寡人”。
這其實也正是一切高貴者的通病。
由于高貴,他們往往不能容人,而且還自诩為眼裡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塵埃。
然而他們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
項羽不懂這個道理,他的失敗便是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