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四章 華夏(一)

關燈
愧對陛下的信任,所以在家中自裁了。

    陛下當時還曾下旨厚葬了他,葉家大小皆謝陛下洪恩呢!” “喔,這麼回事情。

    朕說最近心裡空空的,連一個說笑話的人都不見。

    ”忽必烈恍然大悟般說道。

    此刻他終于想起來葉李是被自己下令在家中閉門思過,結果一時想不開,仰藥自殺了。

    既然麾下最有才華的葉李己經不在,反駁‘抗元檄文)的話也無從談起。

    作為一代枭雄,忽必烈拿得起放得下,為葉李的死惋惜了幾句,很快就把話題轉到如何與南方作戰方面來。

     南征之前,北元君臣沒預料到文天祥在江西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居然還敢率軍迎戰。

    如今南方二十萬兵馬枕戈以待,北方百萬大軍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步伐。

     “你們說,朕是先南下擊文賊呢,還是東進擊陳吊眼呢?”忽必烈敲了敲桌案,瞪大眼睛問。

    希望衆将能像當年董文柄一樣,給他提一個恰如其分的建議。

     “賊衆如今士氣正旺,所以南進不如東征。

    ”老将軍也速特穆爾低聲建議。

    南下的元軍以前從來沒跟破虜軍發生過碰撞,雖然諸将都懷着必勝的信念,但對手畢竟也有着不敗的威名。

    與其在它氣勢旺盛時一頭撞上去,不如先找一個稍弱的對手稱稱彼此的斤兩。

     這個投石問路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将領的響應,索都、張弘範等名将先後戰敗,伯顔領兵南下卻被阻于江西北側的群山之間,這些事實讓驕橫的蒙古将領們選擇了謹慎。

     “末将以為,與其匆匆南下讨伐文天祥,不如先剿滅陳吊眼。

    眼下兩淮有漢、唐、周、楚幾家反賊隔着,文天祥無法北上與陳賊呼應。

    ”一個在軍中多年的蒙古将領建議道。

     “而那幾路人馬忙着關起門來當皇帝,自然也不會給陳賊任何支援!文賊的話雖然說得響亮,張口華夏,閉口華夏,實際上漢人依舊時一盤散沙。

    陛下可逐個擊破之,用事實擊敗文賊的空話!” “末将附議也速特穆爾老将軍的提案!”蒙古籍漢軍萬戶李軒瞪了那個鄙視漢人的蒙古将領一眼,出列下拜。

    “末将願領一路兵馬為陛下滌蕩兩淮,在陛下回師前,把南下的道路清理幹淨!” “漢、唐、周、楚幾個笑話,應該剿撫并重。

    陛下若以雷霆之威擊之,此輩向來無風骨,想必紛紛南逃,反而讓文天祥帳下白添了許多兵馬。

    ”老将阿裡海牙慢慢說出自己的構想。

    諸将之中,隻有他和阿刺罕兩個真正清楚破虜軍的戰鬥力。

    如今元軍在火炮配備方面己經不落下風,但畢竟沒有破虜軍對新式武器掌握得那麼熟練。

    與其和破虜軍硬碰硬,不如在漢人的民族性上做文章。

     蒙古人的傳統是對強者無保留的服從,所以忽必烈可以把蒙古人凝聚成一條繩。

    而漢人的英雄向來彼此不服氣,每個人心裡都在做帝王夢。

    如果在這一點上做點突破,以兩浙的反王們為元軍之前驅,南方檄文中所謂的華夏民族,無疑當頭挨了一記大耳光。

     “得防備文天祥從海路支援陳吊眼!”有人謹慎地提醒。

    破虜軍的海上優勢一直為北元所忌憚,如果文天祥不顧一切從水路給陳吊眼派援兵,東征之舉又可能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爛仗。

     “未必。

    海路運兵,少則與事無補,徒增傷亡。

    如果運得多了,文賊拿什麼給他們提供糧草?”忽必烈皺着眉頭反問。

     既然皇帝陛下都表了态,諸将們自然也無需多費腦子。

    在大多數将領眼裡,先打陳吊眼與先攻文天祥隻是戰争的步驟問題。

    有三十多萬蒙、漢聯軍,還有近二十萬協裹而來,自各幹糧的民壯,這仗怎麼打都沒有輸得可能。

     “給伯顔傳令,讓他不計代價,加強在江西的攻勢!”忽必烈想了想,再次傳令。

     殘宋的實力絕對支撐不起兩線同時作戰,文天祥把大軍集結到長江畔,鄒諷那邊的兵力必然會出現短缺。

    如果伯顔能在夏天結束之前完整地拿下江西,江南的元軍就可以順勢插到文天祥的側後。

    長江邊上呂師夔這路殘軍,如此兵勢面前,他應該懂得自己該選擇哪一方。

     漢人有句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抗元檄文》上的話說得雖然漂亮,具體到生死關頭,卻未必如一張手紙。

    第一次領兵南下時,那些一邊高喊着為趙姓朝廷盡忠,一邊迫不及待開城投降的士大夫,大夥還見得少麼? 夏日的風暴如期而至,澆冷連天烽火。

    把羅霄山、仰山、玉筒山、皂閣山,江南西路大大小小的山脈遮斷在雨幕之後。

    在硝煙未盡的荒山上,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