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三章 天變(二)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議和,難道我大元朝的文武,就這點見識麼?”
幾句話說得群臣額頭冷汗直冒。
忽必烈班師還還朝後,與太子真金的權力劃分很含糊。
一個是每天主持朝政的監國太子,一個是手握大軍卻不理睬政務的馬上皇帝,的确讓衆人找不清楚效忠對象。
沒有效忠對象的情況下,發生一些韬光養晦的事情在所難免。
見忽必烈遲遲不讓伊實特穆爾平身,太師伊徹察喇臉上有些挂不住了。
出班跪倒,低聲奏道:“禦史王炎言辭莽撞,确實該殺,伊實特穆爾大人主管禦史台,直言進谏,糾正百官之錯,卻是其分内之事……” “是麼,包括離間朕父子關系,從中撈取好處!”忽必烈臉色一沉,厲聲問。
“臣不敢!”太師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吓得連連叩頭,如果忽必烈發怒的原因是他們縱容屬下亂遞折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禦下無方”的罪過。
如果上綱上線到“離間太子和皇帝”,則二人被抄家滅族都不為過。
滿朝文武面如土色,誰也沒料到,忽必烈會突然下這麼重的手。
看着兩位老臣頭上磕出的血迹,大夥于心十分不忍。
但此刻,卻沒人能提起為二人分辯的勇氣。
看到此景,工部侍郎黎貴達在心中悄悄地歎了口氣。
如今他也算忽必烈的重臣了,雖然職位不高,但在内宮行走暢通無阻,非但漢系諸臣對他高看一眼,連素來與漢系諸臣不睦的蒙古、色目權臣,見了他這個四等南人都以平輩相交。
但在内心深處,總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優越感在折磨着他。
讓他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劃歸外人,永遠融不進北方朝廷中去。
此事不會發生在文天祥主政的大都督府。
雖然文夭祥做事“獨斷專行”,但他喜歡開誠布公,甯可把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争執,也不會玩這種引蛇出洞的把戲。
如果此事發生在文天祥沒主政之前的大宋,禦史王炎也沒任何罪過。
給皇帝提建議是他的責任,措詞不當,語氣不恭敬不能算大錯,甚至直接在皇帝面前拍桌子,都是小事一樁。
皇帝頂多命人把他趕出宮門去反省,過幾天後,君臣依然和好如初。
可這是忽必烈的大元朝,皇帝與臣下不是君臣,而是主人與奴才。
主人殺一個奴才根本不需要理由。
至于今天忽必烈為什麼找茬敲打伊實特穆爾,其中原因黎貴達更是一清二楚。
在剿滅乃顔叛亂的慶功會上,伊實特穆爾等人非但不稱賀,而且以“手足相殘”為由向忽必烈頭上撥冷水。
以忽必烈的秉性,這個面子早晚得找回來。
“别磕了,看得朕頭暈。
朕老了,卻沒糊塗。
你們這些日子所遞的奏折,朕每一份都看過。
眼下南方有文賊步步緊逼,腹心之地還有山賊草寇作亂,你們這樣做,朕能放心率軍出征麼?”禦座上,忽必烈歎息着問道。
“臣,臣等辜負陛下之恩!”葉李不負能臣之号,率先跪倒于地向忽必烈認錯。
伊實特穆爾、伊徹察喇都是蒙古系諸臣的領軍人物,他們失去了忽必烈的歡心,正是漢系臣子崛起的大好時機。
“臣,臣等請陛下責罰!”色目系諸臣的核心桑哥見葉李跪倒,緊跟着跪了下來。
能屈膝時就屈膝是他的為官之道,蒙古系諸臣實力受損,留下的好處絕不能讓葉李一個人撈了去,色目系這邊怎麼說也得分一杯羹。
“責罰,葉李、桑哥,你們兩個知道自己犯了何罪麼?”忽必烈冷笑一聲,追問。
葉李和桑哥面面相觑,按常理,他們兩個主動請求責罰,忽必烈應該老懷大慰,赦免衆人子虛烏有的過錯,并許以好處才是。
沒想到忽必烈今天一反常态,讓請罪者先說自己的罪責。
“臣,臣糊塗無用!” “臣,屍位素餐!” 葉李和桑哥二人擦着額頭上的冷汗,相繼答道。
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還在前邊跪着,不知道将來會被怎樣發落。
而他二人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估計也落不下什麼好果子。
如此一來,蒙古、漢、色目系諸臣的力量又均衡了,忽必烈亦不用為人事安排而撓頭。
“你們兩個,錯就錯在太聰明。
一顆七孔玲珑心沒放在正道上。
朕的大元朝堂,要的不是互相傾軋之輩,也不是找茬生事之人。
與殘宋決戰之時,要的是諸位同心同力,與我大元共渡難關!”忽必烈拍打着禦案,呵斥道。
“要你們為臣下,是幫朕出主意,而不是給朕挑毛病。
要你們立于朝堂,是為了幫朕治理國家,而不是把朕的錢向自己家裡搬!”聽着忽必烈的叱罵,葉李、桑哥面如土色。
伊實特穆爾和伊徹察喇二人知道自己今天在劫難逃了,忍不住哽咽出聲。
“朕一次一次讓你們好自為之,你們一次次辜負朕的期望。
朕不過在後宮躲了幾天,你們就鬧出一堆事情來。
若朕真的戰死于沙場,難道你們要我大元
忽必烈班師還還朝後,與太子真金的權力劃分很含糊。
一個是每天主持朝政的監國太子,一個是手握大軍卻不理睬政務的馬上皇帝,的确讓衆人找不清楚效忠對象。
沒有效忠對象的情況下,發生一些韬光養晦的事情在所難免。
見忽必烈遲遲不讓伊實特穆爾平身,太師伊徹察喇臉上有些挂不住了。
出班跪倒,低聲奏道:“禦史王炎言辭莽撞,确實該殺,伊實特穆爾大人主管禦史台,直言進谏,糾正百官之錯,卻是其分内之事……” “是麼,包括離間朕父子關系,從中撈取好處!”忽必烈臉色一沉,厲聲問。
“臣不敢!”太師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吓得連連叩頭,如果忽必烈發怒的原因是他們縱容屬下亂遞折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禦下無方”的罪過。
如果上綱上線到“離間太子和皇帝”,則二人被抄家滅族都不為過。
滿朝文武面如土色,誰也沒料到,忽必烈會突然下這麼重的手。
看着兩位老臣頭上磕出的血迹,大夥于心十分不忍。
但此刻,卻沒人能提起為二人分辯的勇氣。
看到此景,工部侍郎黎貴達在心中悄悄地歎了口氣。
如今他也算忽必烈的重臣了,雖然職位不高,但在内宮行走暢通無阻,非但漢系諸臣對他高看一眼,連素來與漢系諸臣不睦的蒙古、色目權臣,見了他這個四等南人都以平輩相交。
但在内心深處,總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優越感在折磨着他。
讓他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劃歸外人,永遠融不進北方朝廷中去。
此事不會發生在文天祥主政的大都督府。
雖然文夭祥做事“獨斷專行”,但他喜歡開誠布公,甯可把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争執,也不會玩這種引蛇出洞的把戲。
如果此事發生在文天祥沒主政之前的大宋,禦史王炎也沒任何罪過。
給皇帝提建議是他的責任,措詞不當,語氣不恭敬不能算大錯,甚至直接在皇帝面前拍桌子,都是小事一樁。
皇帝頂多命人把他趕出宮門去反省,過幾天後,君臣依然和好如初。
可這是忽必烈的大元朝,皇帝與臣下不是君臣,而是主人與奴才。
主人殺一個奴才根本不需要理由。
至于今天忽必烈為什麼找茬敲打伊實特穆爾,其中原因黎貴達更是一清二楚。
在剿滅乃顔叛亂的慶功會上,伊實特穆爾等人非但不稱賀,而且以“手足相殘”為由向忽必烈頭上撥冷水。
以忽必烈的秉性,這個面子早晚得找回來。
“别磕了,看得朕頭暈。
朕老了,卻沒糊塗。
你們這些日子所遞的奏折,朕每一份都看過。
眼下南方有文賊步步緊逼,腹心之地還有山賊草寇作亂,你們這樣做,朕能放心率軍出征麼?”禦座上,忽必烈歎息着問道。
“臣,臣等辜負陛下之恩!”葉李不負能臣之号,率先跪倒于地向忽必烈認錯。
伊實特穆爾、伊徹察喇都是蒙古系諸臣的領軍人物,他們失去了忽必烈的歡心,正是漢系臣子崛起的大好時機。
“臣,臣等請陛下責罰!”色目系諸臣的核心桑哥見葉李跪倒,緊跟着跪了下來。
能屈膝時就屈膝是他的為官之道,蒙古系諸臣實力受損,留下的好處絕不能讓葉李一個人撈了去,色目系這邊怎麼說也得分一杯羹。
“責罰,葉李、桑哥,你們兩個知道自己犯了何罪麼?”忽必烈冷笑一聲,追問。
葉李和桑哥面面相觑,按常理,他們兩個主動請求責罰,忽必烈應該老懷大慰,赦免衆人子虛烏有的過錯,并許以好處才是。
沒想到忽必烈今天一反常态,讓請罪者先說自己的罪責。
“臣,臣糊塗無用!” “臣,屍位素餐!” 葉李和桑哥二人擦着額頭上的冷汗,相繼答道。
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還在前邊跪着,不知道将來會被怎樣發落。
而他二人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估計也落不下什麼好果子。
如此一來,蒙古、漢、色目系諸臣的力量又均衡了,忽必烈亦不用為人事安排而撓頭。
“你們兩個,錯就錯在太聰明。
一顆七孔玲珑心沒放在正道上。
朕的大元朝堂,要的不是互相傾軋之輩,也不是找茬生事之人。
與殘宋決戰之時,要的是諸位同心同力,與我大元共渡難關!”忽必烈拍打着禦案,呵斥道。
“要你們為臣下,是幫朕出主意,而不是給朕挑毛病。
要你們立于朝堂,是為了幫朕治理國家,而不是把朕的錢向自己家裡搬!”聽着忽必烈的叱罵,葉李、桑哥面如土色。
伊實特穆爾和伊徹察喇二人知道自己今天在劫難逃了,忍不住哽咽出聲。
“朕一次一次讓你們好自為之,你們一次次辜負朕的期望。
朕不過在後宮躲了幾天,你們就鬧出一堆事情來。
若朕真的戰死于沙場,難道你們要我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