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二章 國戰(一)

關燈
運氣,另一半憑借大元朝精兵俱在北方平亂,無暇南顧所緻。

    一旦大軍傾力南進,由鄒諷這樣的糊塗将領帶領,破虜軍戰鬥力再強,土匪流寇們的人數再多,也難逃最終滅亡的命運。

     為了盡最大可能打擊敵方士氣,也為了激破虜軍早日出戰,伯顔還特意請軍中漢人幕僚把鄒諷平生敗績編成了江西俚歌,教麾下的新附軍每日于華林山、飛霞山、奉新城附近吟唱,“一戰失梅州,三軍将士膽皆喪。

    再戰敗龍岩,回師路上聞鬼哭。

    旌旗十萬下湘贛,隻見将軍匹馬還……” 很多破虜軍老兵被氣得暴跳如雷,主動請戰,鄒諷就是按兵不動。

    到後來,連前來助戰的民軍和剛剛反正的新附軍都把這首歌學會了,私下裡在軍中流傳。

    鄒諷聽了非但不惱,反而命人把整首歌詞用正楷抄了下來,裱糊好,挂在自己的中軍帳内。

     “一戰失梅州、再戰敗龍岩,旌旗十萬下湘贛……”其中梅州、龍岩之戰失敗的責任不在他,一次鄒諷的任務本來就是詐敗誘敵,另一次是因為王積翁和黃去疾兩個一方統帥級的人物突然叛變。

    但與李恒的贛州會戰失敗,鄒諷卻認為是自己的奇恥大辱。

     正因為如此,他才拒絕将士們出擊或偷襲敵軍的建議。

    跟随在伯顔身後的除了一部分從荊湘趕來的新附軍外,大多數都是經曆過十到二十場大戰役的蒙古老兵,無論單兵格鬥能力和協同配合能力都不在破虜軍精銳之下。

    眼下各地趕來的民軍士氣雖然高,卻不擅長野戰,更打不得逆風仗,一旦局部處理不當,整條防線都可能崩潰。

     江南西路山多,道路少。

    這樣的地形最适合憑險據守,隻要把幾個關鍵地點塞住,伯顔即便算無遺策,在群山之中也沒有施展空間。

    況且蒙古軍最拿手的就是長距離奔襲,把主要道路封堵住,依靠高山和堡壘跟他頂着打,就可以避免敵軍繞路襲擊自己的大後方。

     更重要的是,鄒諷相信時間在自己一方。

    幾年來,在大都督府的努力下,福建和兩廣越來越繁榮,國力和民心都在一點點恢複,而北元的國力卻越來越呈現衰退現象。

    伯顔是個無敵統帥,他手下兵多将勇,但沒有穩定的後方支援,戰局拖得越久,失敗的可能性越大。

     “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我是漢家好兒郎,不給鞑子做馬牛……”。

    些破虜軍老兵聽山下新附軍唱俚歌聽得氣憤,自作主張唱了起來。

     “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附近幾支民間武裝齊聲相合,這首從百丈嶺上流傳下來的破虜軍軍歌雖然詞句粗陋,腔調卻極其激昂。

    字字句句,都充斥着對被征服的不甘和對入侵者的仇視。

     滿山遍野的軍歌響過後,民軍士兵們向山下唱俚歌的新附軍将士戲弄地問道:“弟兄們,你們什麼時候換祖宗入蒙古籍啊,你家有姐妹嗎,值不值頭驢錢啊!” 大元朝将百姓分為四等,南方宋人因為投降得最晚,所以地位最低。

    在蒙古貴胄眼裡,地位低下者全無自尊可言,其家中财貨可以予取予奪,妻子、兒女也是想殺就殺,想奸即奸。

    哪家的女子被蒙古老爺看上了,那是恩典,決不是侮辱。

     幾句話剛好戳到新附軍士兵的痛處,本來懷着立戰功入蒙古籍的新附軍們不堪受辱,立刻用火炮和強弩向山上招呼。

    把守在山上險要處的民軍和破虜軍将士也不含糊,當即架起火炮與山下對轟。

    片刻功夫,炮聲隆隆,山上山下皆被硝煙所籠罩。

     黎貴達投降後給北元帶去了基本的火炮制造知識,阿合馬花光國庫鑄造出來的那數門百笨重的銅炮被他回爐重煉,經曆無數次失敗後,終于總結出一種青銅火炮鑄造術。

    青銅的延展性好于鋼鐵,硬度大于黃銅,鑄造出來的火炮性能、種類都與黎貴達投降前破虜軍的技術标準不相上下,但炮身與炮彈造價卻遠遠高于破虜軍所用火炮。

     伯顔南下倉卒,隻帶了幾十門野戰炮。

    應付這種以短擊長的炮戰元軍自然占不到什麼便宜,打了片刻,山下的炮聲就稀落下去。

    山上的破虜軍因為距離過遠而無法确認火炮給元軍制造的具體殺傷效果,也慢慢停止了反擊。

     一個情報收集參謀快速跑進鄒諷的行轅,遞上幾份最新戰報,“報告将軍,大雄山,八疊山、黃葉嶺、虎跳峽方向今天受到不同程度攻擊,擔任主攻的都是新附軍,蒙古軍在後方督戰,試圖以屍體填平我方防線-張虎祥将軍、王大眼将軍和朱良将軍将敵軍打了回去,山地旅在黃葉嶺進行了局部反擊,擊潰了進攻的新附軍,消滅了一個督戰的蒙古軍百人隊!” “打的漂亮!”秦逸雲在旁邊大聲喝彩,拿起角旗,利落地别在黃葉嶺方位。

    “如果咱們派支兵馬從黃葉嶺突出去,在伯顔屁股後邊攪和一下,老家夥肯定更着急!’ “出去容易,回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