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逐鹿 第五章 風暴(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對于灰綸巾的遺憾,他們多心有戚戚焉。
現在不是十幾年前,大宋立國以來,軍隊勝少敗多。
所以軍旅出身的人在百姓眼裡得不到應有的尊敬,為了防止武将重演黃袍加身的一幕,朝廷也重文輕武。
如今是大都督府執掌權柄,所有功勞裡,唯軍功最高。
有軍職的人非但職位升得快,傣祿拿得多,還甚受百姓擁戴。
若是手裡握着幾枚參加大戰役獲得的勳章,整個泉州街頭的餐館随便你進,保準有人替你付帳。
“當然,文大人用兵如神,皇上洪福齊天。
咱們這裡,說不定也出幾個中興名臣,做不得霍a騎,做一中興名臣亦是不錯的吧!”有人笑呵呵的,對未來充滿憧憬。
“嗯,這幾年,咱們就沒打過敗仗。
ft子的氣焰被咱們一天天打了下去,跟着他混日子那些家夥也自尋出路了,我聽人說……”另一個書生湊過來,神秘地把頭低在桌案上,卻以整個茶樓的人都能聽見的聲音說道:“那位,跑到池州的,是破虜軍故意放了的。
說好了下次在背後給北元捅一刀子。
R子不來則己,要敢再來,還和達春一樣,屍骨都回不去!” “噢!”衆人皆做恍然大悟狀,搖着頭歎道:“怪不得姓呂的能跑掉呢,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他也該如此,否則,鄒将軍、陳将軍,随便哪個都饒不了他!” “是啊,他這種人,最擅長審時度勢了。
我要是他,早起義了。
報上怎麼說來,文明,對,文明必将戰勝野蠻!” 衆人議論着、憧憬着,感覺到前途一片光明。
五年多了,從破虜軍走出百丈嶺到現在,大都督府給人帶來了沖擊、震撼、甚至傷害,但在不知不覺間,己經在碰撞中,讓一個民族慢慢恢複了生機。
若是在五年前,功名在身的書生們絕對不會對軍事如此關注,他們的口中,也不會冒出文明必将戰勝野蠻這種經典的總結來。
但現在,天命氣運、五德輪回的說辭己經離大夥越來越遙遠。
對着蒙古鐵騎,大夥心裡也不再隻是恐慌和害怕。
而是通過現實生活的總結、積累,恢複了對一個民族的認同和自豪感。
從生活狀态到人的思維,大都督府給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身在其中的人感受不到其間天翻地覆的差别。
而對于那些離開福建多年,又有幸回來的人,心中的感覺己經不能用震驚二字來形容。
李諒和元繼祖等人現在的感覺就是如此,自打過了汀洲,二人的嘴巴就再沒合攏過。
福建的變化太大了,幾年不見,很多地方與從前有着天壤之别。
非但劍浦、福州這些被破虜軍攻陷三、四年的地方變化巨大,連李諒、元繼祖等人一年半之前蹂0過的汀洲各地,都在快速恢複着生機。
過了汀洲後,一路幾乎看不到荒蕪之所。
大大小小的村落充滿了歡聲笑語,臨村的山坡上,果樹林飄出股股濃香。
平整的河岸邊,入眼的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
按李諒的記憶,眼下己經過了收稻的季節,但那些水田依舊有濃密的稻杆在向上長。
元、李二人忍不住心中好奇,找負責給大夥領路的破虜軍隊長關若飛問了問,才知道田裡是大都督府授種的占城稻,一年可重雙季,每季産量都是原來的一倍半。
“三倍收獲的糧食,那你家大人不是發了麼!”聽到破虜軍小校關若飛那略帶炫耀口吻的介紹,元繼祖驚叫道。
忽必烈不給探馬赤軍發館,但像元繼祖、李諒這些高級将領,都有指定的封地,每年封地上的農賦全部歸他們而不歸朝廷。
以己度人,如果封地上收成增加了三倍,農賦也必然增加三倍。
因此在二人眼裡,這片土地的主人文天祥肯定早己富可敵國。
怪不得破虜軍小兵都有鎖子甲穿。
“大都督府不收農賦,從百姓手中征糧,都是用銀元買的!”關若飛聳聳肩膀,用看兩個土包子一樣的眼神掃了一眼元、李二人和他們的嫡系手下,說道。
他是第一師的都頭,同時也是諜報司的一名骨幹。
元繼祖、李諒臨陣起義後,對将來何去何從拿不定主意,因此鄒派命令關若飛帶着一都人馬護“送探”馬赤軍将領去泉州拜見文天祥,由大都督府安排探馬赤軍的去留。
關若飛明白鄒a的用心,所以走得很慢,有意讓元、李等人在途中看看大都督府治下和北元治下的區别。
這一招果然見效,路才走了一半,己經有低級探馬赤軍将領私下詢問,自己能否加入破虜軍将功補過了。
“不收農賦,那,錢從何來?小哥,你不是說笑話吧?”李諒的族弟李鶴露出一臉難以置信的神态。
從大夏立國到殘宋出海,他還沒聽說過哪朝哪代不收農賦。
“五年前,垂相大人這麼說時,我們也不信。
但垂相大人講得好,收百姓農賦,官府得一,青吏、官員必收其十。
收上來的錢都不夠養活貪官的,不如不收,讓貪官們無法伸手。
再說,福建山多地少,也收不上多少農賦來。
不收農賦,剛好鼓勵百姓種田,符合聖人重農之道l”關若飛指點着周圍綠黝黝的農田,帶着幾分誇張說道:“現在破虜軍根本不用農田養,各州府有的是工場、作坊,還有鹽田、店鋪,再加上海關、船隊,甭說這點農賦,就是再多三倍,也沒人看得上眼!” 實際上,大都督府對農戶有的施行減稅,有的施行免稅,根據各地情況不一而足。
具體的财務運作方式,關若飛也不是非常清楚。
但糊弄一下李諒、元繼祖等外行人,卻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他從農賦和官員比例上說開去,講到大都督府對持有守土證百姓的各項優惠政策。
比較北元的關卡林立,稅如牛毛,講到福建、兩廣等地的一稅制和通關制。
從北元色目官吏的貪贓枉法,到大都督府的吏治清明,總之,就是一條,
對于灰綸巾的遺憾,他們多心有戚戚焉。
現在不是十幾年前,大宋立國以來,軍隊勝少敗多。
所以軍旅出身的人在百姓眼裡得不到應有的尊敬,為了防止武将重演黃袍加身的一幕,朝廷也重文輕武。
如今是大都督府執掌權柄,所有功勞裡,唯軍功最高。
有軍職的人非但職位升得快,傣祿拿得多,還甚受百姓擁戴。
若是手裡握着幾枚參加大戰役獲得的勳章,整個泉州街頭的餐館随便你進,保準有人替你付帳。
“當然,文大人用兵如神,皇上洪福齊天。
咱們這裡,說不定也出幾個中興名臣,做不得霍a騎,做一中興名臣亦是不錯的吧!”有人笑呵呵的,對未來充滿憧憬。
“嗯,這幾年,咱們就沒打過敗仗。
ft子的氣焰被咱們一天天打了下去,跟着他混日子那些家夥也自尋出路了,我聽人說……”另一個書生湊過來,神秘地把頭低在桌案上,卻以整個茶樓的人都能聽見的聲音說道:“那位,跑到池州的,是破虜軍故意放了的。
說好了下次在背後給北元捅一刀子。
R子不來則己,要敢再來,還和達春一樣,屍骨都回不去!” “噢!”衆人皆做恍然大悟狀,搖着頭歎道:“怪不得姓呂的能跑掉呢,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他也該如此,否則,鄒将軍、陳将軍,随便哪個都饒不了他!” “是啊,他這種人,最擅長審時度勢了。
我要是他,早起義了。
報上怎麼說來,文明,對,文明必将戰勝野蠻!” 衆人議論着、憧憬着,感覺到前途一片光明。
五年多了,從破虜軍走出百丈嶺到現在,大都督府給人帶來了沖擊、震撼、甚至傷害,但在不知不覺間,己經在碰撞中,讓一個民族慢慢恢複了生機。
若是在五年前,功名在身的書生們絕對不會對軍事如此關注,他們的口中,也不會冒出文明必将戰勝野蠻這種經典的總結來。
但現在,天命氣運、五德輪回的說辭己經離大夥越來越遙遠。
對着蒙古鐵騎,大夥心裡也不再隻是恐慌和害怕。
而是通過現實生活的總結、積累,恢複了對一個民族的認同和自豪感。
從生活狀态到人的思維,大都督府給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身在其中的人感受不到其間天翻地覆的差别。
而對于那些離開福建多年,又有幸回來的人,心中的感覺己經不能用震驚二字來形容。
李諒和元繼祖等人現在的感覺就是如此,自打過了汀洲,二人的嘴巴就再沒合攏過。
福建的變化太大了,幾年不見,很多地方與從前有着天壤之别。
非但劍浦、福州這些被破虜軍攻陷三、四年的地方變化巨大,連李諒、元繼祖等人一年半之前蹂0過的汀洲各地,都在快速恢複着生機。
過了汀洲後,一路幾乎看不到荒蕪之所。
大大小小的村落充滿了歡聲笑語,臨村的山坡上,果樹林飄出股股濃香。
平整的河岸邊,入眼的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
按李諒的記憶,眼下己經過了收稻的季節,但那些水田依舊有濃密的稻杆在向上長。
元、李二人忍不住心中好奇,找負責給大夥領路的破虜軍隊長關若飛問了問,才知道田裡是大都督府授種的占城稻,一年可重雙季,每季産量都是原來的一倍半。
“三倍收獲的糧食,那你家大人不是發了麼!”聽到破虜軍小校關若飛那略帶炫耀口吻的介紹,元繼祖驚叫道。
忽必烈不給探馬赤軍發館,但像元繼祖、李諒這些高級将領,都有指定的封地,每年封地上的農賦全部歸他們而不歸朝廷。
以己度人,如果封地上收成增加了三倍,農賦也必然增加三倍。
因此在二人眼裡,這片土地的主人文天祥肯定早己富可敵國。
怪不得破虜軍小兵都有鎖子甲穿。
“大都督府不收農賦,從百姓手中征糧,都是用銀元買的!”關若飛聳聳肩膀,用看兩個土包子一樣的眼神掃了一眼元、李二人和他們的嫡系手下,說道。
他是第一師的都頭,同時也是諜報司的一名骨幹。
元繼祖、李諒臨陣起義後,對将來何去何從拿不定主意,因此鄒派命令關若飛帶着一都人馬護“送探”馬赤軍将領去泉州拜見文天祥,由大都督府安排探馬赤軍的去留。
關若飛明白鄒a的用心,所以走得很慢,有意讓元、李等人在途中看看大都督府治下和北元治下的區别。
這一招果然見效,路才走了一半,己經有低級探馬赤軍将領私下詢問,自己能否加入破虜軍将功補過了。
“不收農賦,那,錢從何來?小哥,你不是說笑話吧?”李諒的族弟李鶴露出一臉難以置信的神态。
從大夏立國到殘宋出海,他還沒聽說過哪朝哪代不收農賦。
“五年前,垂相大人這麼說時,我們也不信。
但垂相大人講得好,收百姓農賦,官府得一,青吏、官員必收其十。
收上來的錢都不夠養活貪官的,不如不收,讓貪官們無法伸手。
再說,福建山多地少,也收不上多少農賦來。
不收農賦,剛好鼓勵百姓種田,符合聖人重農之道l”關若飛指點着周圍綠黝黝的農田,帶着幾分誇張說道:“現在破虜軍根本不用農田養,各州府有的是工場、作坊,還有鹽田、店鋪,再加上海關、船隊,甭說這點農賦,就是再多三倍,也沒人看得上眼!” 實際上,大都督府對農戶有的施行減稅,有的施行免稅,根據各地情況不一而足。
具體的财務運作方式,關若飛也不是非常清楚。
但糊弄一下李諒、元繼祖等外行人,卻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他從農賦和官員比例上說開去,講到大都督府對持有守土證百姓的各項優惠政策。
比較北元的關卡林立,稅如牛毛,講到福建、兩廣等地的一稅制和通關制。
從北元色目官吏的貪贓枉法,到大都督府的吏治清明,總之,就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