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逐鹿 第五章 風暴(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曆時數月的江南西路會戰以破虜軍的完勝落下的帷幕,此役,破虜軍前後投入兵力四萬五于餘人,征召各地義軍、民壯二十二萬餘。
擊敗達春本部元軍十三萬,煽動起義并迫降各地元軍六萬餘人,前後殲敵近二十萬,是個空前的大勝。
消息傳出,整個江南頓時被一片歡騰之聲所籠罩。
隻要是對關注着大宋國運的人,即使不懂軍事,也知道大宋自此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爬了起來。
以後的戰局即便再惡劣,朝廷動辄被人趕下大海,半年不得上岸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把兩江戰場和兩浙戰場的成果加在一起看,大宋中興的希望更明顯。
樂安殲滅戰結束後,兩浙範圍己經再無北元勢力,兩江之地,北元也僅僅剩下了東路的池州、南康、饒州、西路的江州、興國、隆興六地,其中饒州還有一小半被破虜軍所控制。
而在大宋的控制地域,從年前的福建、廣南三路,一下子擴張到了兩廣、兩浙、兩江、福建七路之地。
其中制造、财賦、行政重地福建還徹底變成了“内陸”,不再受北元兵勢的威脅。
“估計直搗黃龍的日子不遠了吧!”酒館雅座裡,一些天性浪漫的讀書人如是預測。
雖然當年大都督府的很多舉措令他們不滿意,科舉與選舉并行的擇士方法,也極大損害了他們自隋唐以來的特權。
但比起做北元的亡國臣虜,他們依然願意看到大都督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難,怎麼着也得兩三年吧,我聽說破虜軍弟兄這回損失也不小。
畢竟ft子兵多,咱們以三萬五對人家十五萬,險勝。
我聽人說,ft子被打急了,幾十萬人排隊過江呢!”有人用扇子敲打着桌案,提醒同伴們要保持頭腦“冷靜”。
桌案上鋪着厚厚的台布,圓形桌面上,幾分新鮮的水産冒着熱氣,勾引着大夥的食欲。
在桌子偏左方,擺着幾個漂亮的仿古iA壇,壇子裡邊,FA拍色的果酒散發出縷縷醇香。
圓型子母桌是邵武那邊流傳過來的發明,在臨海的福、泉二州很風靡。
海鮮是當日靠岸的珍品,至于果酒,那是科學院農學科按照古方,用福建山地特産的野果釀造的。
再加上那幾個價值不菲的仿古瓷瓶,這桌酒席算下來至少要花費六、七兩紋銀。
對于普通百姓,六、七兩紋銀足夠三個月開銷。
對于有月例供給的讀書人,這點錢的确不算什麼。
三杯兩盞下肚後,書生們漸漸被酒精激發出來指點江山的豪情,大夥七嘴八舌,東一句西一句總結起大都督府近些年在軍事、政務方面得失來。
“要我說,文大人就該下個檄文,征兵百萬,早點打過長江去。
也省得咱們天天在衙門裡,對着前線的戰報提心吊膽!”坐在主人位置上,戴着灰色綸巾的書生把面前的酒一飲而盡,酒爵重重地向桌子上一頓,大聲道。
“王兄此言大謬矣。
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唯此才能煉出精銳之師。
若皆如昔日之廂軍,縱帶甲百萬,不過群羊也!”靠近窗子坐位上,一個綠衣客站起來,鄭重替大都督府代言“張兄之言有理,但兵少終非善策!眼下咱大都督府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多,兵少,何以守之?”另一個藍衫書生搖搖頭,有些不滿地評論道。
他們都是經邵武培訓學院緊急培訓過後出任文職的讀書人,在新政的框架下工作久了,己經慢慢培養出了獨立思考能力。
對于大都督的各項政策,不再引經據典盲目反對。
但也不像百丈嶺上下來那些文部核心一樣,對大都督的一舉一動都盲目跟從。
有人贊成大都督府目前的精兵簡政之策,認為蒙古人以掠奪為業,對于這夥職業強盜,非精兵不可應對。
也有人認為大都督府應該把握住現在的好時機,調動一切可能力量趁勢猛進,盡快把戰線推進到兩淮、襄樊一帶,以便江南百姓更好的修養生息。
“自兵出邵武以來,咱破虜軍哪次不是以一當十!”另一個身穿上好的錦袍,一邊用筷子挑起魚目,一邊列舉起破虜軍成立以來的戰績。
“文大人第一次兵出邵武,迎戰頁特密實,用三萬對三萬。
第二次圍殲索都,五萬對七萬,第三次,也就是打張宏範那次,六萬擊潰二十萬。
這還不算幾千人克福州,孤軍下臨安。
要我說,破虜軍隻會越打越強。
……” 有意無意之間,他自動忽略掉了在曆次戰役中付出重大犧牲的民軍,也自動把北元兵馬多說了幾成。
想象着破虜軍氣吞萬裡如虎的雄姿,筷子上下翻飛,片刻功夫,把兩隻魚眼都當成了蒙古軍擒入了肚内。
“正因如此,才應多征些兵。
以老帶新,邊戰邊煉。
把ft子逐出江南之日,亦是我軍北伐之機!”有人豪情萬丈地說道。
“征兵,哪那麼容易,你以為破虜軍是原來的廂兵呢,是個人就能當l”綠袍子書生不同意夥伴的說法,更不滿意錦袍書生獨吞了兩隻魚目,輕輕轉了轉圓桌的托盤,大聲反駁道,“想吃破虜軍的糧,得有那個身手。
見警備隊那些人了沒,打破腦袋想往破虜軍裡鑽。
人家挑揀挑揀,十個裡退回九個來!” “倒也是,若非破虜軍門檻過高,我輩亦有腰挂吳鈎之意。
不求留名淩煙閣上,但求像那伏波将軍一樣裹屍馬革,也不枉生了這七尺之軀!”灰色綸巾輕拍桌案,長歎。
大都督府安置功名在身人員的時候,他本來選擇了邵武指揮學院。
結果因為體質不佳給擋了回來,一直以此為平生撼事,今天談到用兵,被幾杯酒一勾,舉止中己經帶上了幾分醉态。
“王兄何生此歎,如今我等在杜大人門下,不也人人羨慕麼。
前線軍械、糧草,哪次不經我等之手。
有這份苦勞在,将來還怕謀不得一個好出身!”有人在一旁低聲勸慰
擊敗達春本部元軍十三萬,煽動起義并迫降各地元軍六萬餘人,前後殲敵近二十萬,是個空前的大勝。
消息傳出,整個江南頓時被一片歡騰之聲所籠罩。
隻要是對關注着大宋國運的人,即使不懂軍事,也知道大宋自此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爬了起來。
以後的戰局即便再惡劣,朝廷動辄被人趕下大海,半年不得上岸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把兩江戰場和兩浙戰場的成果加在一起看,大宋中興的希望更明顯。
樂安殲滅戰結束後,兩浙範圍己經再無北元勢力,兩江之地,北元也僅僅剩下了東路的池州、南康、饒州、西路的江州、興國、隆興六地,其中饒州還有一小半被破虜軍所控制。
而在大宋的控制地域,從年前的福建、廣南三路,一下子擴張到了兩廣、兩浙、兩江、福建七路之地。
其中制造、财賦、行政重地福建還徹底變成了“内陸”,不再受北元兵勢的威脅。
“估計直搗黃龍的日子不遠了吧!”酒館雅座裡,一些天性浪漫的讀書人如是預測。
雖然當年大都督府的很多舉措令他們不滿意,科舉與選舉并行的擇士方法,也極大損害了他們自隋唐以來的特權。
但比起做北元的亡國臣虜,他們依然願意看到大都督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難,怎麼着也得兩三年吧,我聽說破虜軍弟兄這回損失也不小。
畢竟ft子兵多,咱們以三萬五對人家十五萬,險勝。
我聽人說,ft子被打急了,幾十萬人排隊過江呢!”有人用扇子敲打着桌案,提醒同伴們要保持頭腦“冷靜”。
桌案上鋪着厚厚的台布,圓形桌面上,幾分新鮮的水産冒着熱氣,勾引着大夥的食欲。
在桌子偏左方,擺着幾個漂亮的仿古iA壇,壇子裡邊,FA拍色的果酒散發出縷縷醇香。
圓型子母桌是邵武那邊流傳過來的發明,在臨海的福、泉二州很風靡。
海鮮是當日靠岸的珍品,至于果酒,那是科學院農學科按照古方,用福建山地特産的野果釀造的。
再加上那幾個價值不菲的仿古瓷瓶,這桌酒席算下來至少要花費六、七兩紋銀。
對于普通百姓,六、七兩紋銀足夠三個月開銷。
對于有月例供給的讀書人,這點錢的确不算什麼。
三杯兩盞下肚後,書生們漸漸被酒精激發出來指點江山的豪情,大夥七嘴八舌,東一句西一句總結起大都督府近些年在軍事、政務方面得失來。
“要我說,文大人就該下個檄文,征兵百萬,早點打過長江去。
也省得咱們天天在衙門裡,對着前線的戰報提心吊膽!”坐在主人位置上,戴着灰色綸巾的書生把面前的酒一飲而盡,酒爵重重地向桌子上一頓,大聲道。
“王兄此言大謬矣。
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唯此才能煉出精銳之師。
若皆如昔日之廂軍,縱帶甲百萬,不過群羊也!”靠近窗子坐位上,一個綠衣客站起來,鄭重替大都督府代言“張兄之言有理,但兵少終非善策!眼下咱大都督府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多,兵少,何以守之?”另一個藍衫書生搖搖頭,有些不滿地評論道。
他們都是經邵武培訓學院緊急培訓過後出任文職的讀書人,在新政的框架下工作久了,己經慢慢培養出了獨立思考能力。
對于大都督的各項政策,不再引經據典盲目反對。
但也不像百丈嶺上下來那些文部核心一樣,對大都督的一舉一動都盲目跟從。
有人贊成大都督府目前的精兵簡政之策,認為蒙古人以掠奪為業,對于這夥職業強盜,非精兵不可應對。
也有人認為大都督府應該把握住現在的好時機,調動一切可能力量趁勢猛進,盡快把戰線推進到兩淮、襄樊一帶,以便江南百姓更好的修養生息。
“自兵出邵武以來,咱破虜軍哪次不是以一當十!”另一個身穿上好的錦袍,一邊用筷子挑起魚目,一邊列舉起破虜軍成立以來的戰績。
“文大人第一次兵出邵武,迎戰頁特密實,用三萬對三萬。
第二次圍殲索都,五萬對七萬,第三次,也就是打張宏範那次,六萬擊潰二十萬。
這還不算幾千人克福州,孤軍下臨安。
要我說,破虜軍隻會越打越強。
……” 有意無意之間,他自動忽略掉了在曆次戰役中付出重大犧牲的民軍,也自動把北元兵馬多說了幾成。
想象着破虜軍氣吞萬裡如虎的雄姿,筷子上下翻飛,片刻功夫,把兩隻魚眼都當成了蒙古軍擒入了肚内。
“正因如此,才應多征些兵。
以老帶新,邊戰邊煉。
把ft子逐出江南之日,亦是我軍北伐之機!”有人豪情萬丈地說道。
“征兵,哪那麼容易,你以為破虜軍是原來的廂兵呢,是個人就能當l”綠袍子書生不同意夥伴的說法,更不滿意錦袍書生獨吞了兩隻魚目,輕輕轉了轉圓桌的托盤,大聲反駁道,“想吃破虜軍的糧,得有那個身手。
見警備隊那些人了沒,打破腦袋想往破虜軍裡鑽。
人家挑揀挑揀,十個裡退回九個來!” “倒也是,若非破虜軍門檻過高,我輩亦有腰挂吳鈎之意。
不求留名淩煙閣上,但求像那伏波将軍一樣裹屍馬革,也不枉生了這七尺之軀!”灰色綸巾輕拍桌案,長歎。
大都督府安置功名在身人員的時候,他本來選擇了邵武指揮學院。
結果因為體質不佳給擋了回來,一直以此為平生撼事,今天談到用兵,被幾杯酒一勾,舉止中己經帶上了幾分醉态。
“王兄何生此歎,如今我等在杜大人門下,不也人人羨慕麼。
前線軍械、糧草,哪次不經我等之手。
有這份苦勞在,将來還怕謀不得一個好出身!”有人在一旁低聲勸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