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逐鹿 第五章 風暴(四)
關燈
小
中
大
北元有必敗之理,無獲勝的可能。
元繼祖、李諒等人皆出身于黨項豪門,家族多多少少帶些西夏皇室血統。
平素裡讀書頗多,對如何治理一城一地也曾有過自己的思考。
但像關若飛所講的這些減免農盆可以減少國庫開支,減少路卡可增加商稅收入等“奇談怪論”,卻是從未聽說過。
有心反駁,卻無處下手,仔細想想自己一路上所見所聞,的确沒有看見北元治下那麼多厘卡,城門、橋梁也沒有人收過橋費和入城錢,阿合馬在任時所蓋的牛毛般多的收稅所大多荒廢了,少數特别豪華的,則被當地人廢物利用,當成了五谷輪回之處。
關若飛心細,見衆人臉上皆露狐疑之色,笑着解釋道:“我在學校時,教官講,這道路麼,就好比人體血脈。
血脈不通,則筋骨必死。
大都督府不多設收稅卡,就是這個道理。
諸位請想,以一車精鹽,五百斤為例。
從福州鹽田販到安慶,其價倍之。
若官府隻收一次稅,則販者如過江之卿。
若沿途官府收兩次稅,則有兩成鹽販要設法偷漏。
官府所得增加八成,支付稅吏開銷卻增加了一倍。
若是沿途收稅超過五次,鹽販要麼棄業從他,要麼挺而走險,改販私鹽。
官府一無所得,且沿途治安大壞。
若稅額降低一半,則販者增加一倍,官府稅收未減,沿途客棧、酒樓皆富仿佛突然被人在眼前推開了一扇窗,元、李等人看到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雖然遠處的景色依然模糊,但窗裡窗外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在北元時,衆人先是經曆了阿合馬縷縷增稅而國庫無錢支付官員傣祿的窘境,後來換了盧世榮,大路小路設滿厘卡,卻弄得物價飛漲,百業蕭條,非貪俊者無錢買米。
探馬赤軍衆将原本以為這一切是因為忽必烈用人不當,阿合馬、盧世榮等中書省官員貪俊所緻,現在聽關若飛如是一說,才知道北方整個治國之策都走上了歧途。
如今,北元軍力己不可能将大宋一舉攻下,彼此國力又旗鼓相當。
其治國之策高下若判雲泥,天長日久,此消彼漲,日後這天下又怎可能是大元的呢。
想到這,衆人皆生了留在大都督府摩下謀出身的心思,對沿途新鮮事物,官府各項治政措施,規章制度更加關注起來。
關若飛亦知無不言,從申明了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臨時約法》談起,簡略概括了大宋目前的官吏選拔、升遷制度、彈勃制度,工場、礦山、作坊、商鋪、海運管理辦法。
以及義學、圖書館、施藥局、夜校、義診所的等新生便民措施等。
開始的時候,元、李等人還能就細節發表些評價,待及後來,關若飛每說一樣,衆人隻能說一個“善”字,心裡除了佩服,己經别無所想。
談談說說走着,大夥也不覺乏味。
轉眼來到閩清城外。
閩江邊上,入眼又是另一番景色。
沿江兩岸,立着一排排巨大的木輪,在江水的推動下,木輪飛轉,帶着一系列輪兒,繩兒,忙個不停。
每個水輪邊上,還站着幾個光着膀子的大漢,拿着鐵鍬、鋼釺,油壺,往來奔走。
更遠處,還有人正在立新的水輪,更高,更大。
走到稍近的地方細看,竟是四五個木輪一組,渡船般“泊”在江岸邊。
“這是什麼?”衆探馬赤軍将領驚詫地問道。
大都督府治下多奇技淫巧之物,這點他們也曾聽說過。
但乍一看到如此巨大的機械,還是被吓了一跳。
“水車,兩漢時代就有。
這不過是放大版,沒什麼新意。
隻有這個多組的,才是個稀罕物!”關若飛輕描淡寫地說道。
“用來帶動打鐵,鋸木,織布機器的,出力均勻,也比牲口好照料。
就是非大江大河帶動不起來。
閩江水急,所以水車建得多些,别處就沒這麼好的地利了!” “噢!”衆人齊齊點頭,臉上帶來了嚴肅的表情。
凡高大宏偉的人工建築,總會從視覺上給人帶來震撼。
特别是對于信奉佛法的黨項民族,在成吉思汗兵馬未緻之前,高大的佛塔,寺院在祁連山下比比皆是。
即便後來被蒙古人滅了國,流亡到吐蕃的黨項人,在苦寒的高原也要先造起殿堂、佛塔,借以凝聚自己的族人。
今天元、李等人見了如此巨大的水車,又聽關若飛說源自兩漢,可用來織布、打鐵,不知不覺間憑借自己對事物的習慣認知,把它們和神器等同起來。
隻是這神器,帶給他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沖擊。
“那個是滑輪吊車,用滑輪組吊東西,力氣連原來的一成都不到!”關若飛見衆人看得兩眼發直,存心賣弄,指着附近正在忙碌的一個鋼鐵手臂說道。
“滑輪吊車?”諸黨項将領又是一驚。
順着關若飛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個鍋鐵架子橫在半空,架子下,七八個小鐵輪來來往往,配合着一條黑漆漆不知道什麼材料的繩索,把偌大個木輪整個吊上了半空放下木輪、起吊鈎,再吊過固定梁,前後不到一柱香的時間,河邊工程己經前進了數尺。
黨項衆人看得眼花缭亂,心中不禁暗暗想:如果弄這樣一台怪物在手,築一道石頭城牆也不過幾日功夫。
若是當年祁連山下各路口都築上堡壘,恐怕蒙古鐵騎再強,也無法攻破了。
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半空中突然傳來一串清脆的鐘聲,“當,當,當,當”,聲音宏大激越,吓得坐騎一陣亂跳,衆人花費了好大勁兒,才把它們安撫住。
“那是什麼!”李諒指着遠處發出聲音的高塔問道。
幾年不見,遠處的閩清城内“高塔”林立,己經全然不是舊日景象。
“是十字教的鐘樓,裡面有科學學院造出的大鐘,報時特别準。
每隔數日就有人根據日暑、天儀調校,附近工場,作坊的工匠上工下工,全憑這個控制時間。
老闆想黑心拖延工
元繼祖、李諒等人皆出身于黨項豪門,家族多多少少帶些西夏皇室血統。
平素裡讀書頗多,對如何治理一城一地也曾有過自己的思考。
但像關若飛所講的這些減免農盆可以減少國庫開支,減少路卡可增加商稅收入等“奇談怪論”,卻是從未聽說過。
有心反駁,卻無處下手,仔細想想自己一路上所見所聞,的确沒有看見北元治下那麼多厘卡,城門、橋梁也沒有人收過橋費和入城錢,阿合馬在任時所蓋的牛毛般多的收稅所大多荒廢了,少數特别豪華的,則被當地人廢物利用,當成了五谷輪回之處。
關若飛心細,見衆人臉上皆露狐疑之色,笑着解釋道:“我在學校時,教官講,這道路麼,就好比人體血脈。
血脈不通,則筋骨必死。
大都督府不多設收稅卡,就是這個道理。
諸位請想,以一車精鹽,五百斤為例。
從福州鹽田販到安慶,其價倍之。
若官府隻收一次稅,則販者如過江之卿。
若沿途官府收兩次稅,則有兩成鹽販要設法偷漏。
官府所得增加八成,支付稅吏開銷卻增加了一倍。
若是沿途收稅超過五次,鹽販要麼棄業從他,要麼挺而走險,改販私鹽。
官府一無所得,且沿途治安大壞。
若稅額降低一半,則販者增加一倍,官府稅收未減,沿途客棧、酒樓皆富仿佛突然被人在眼前推開了一扇窗,元、李等人看到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雖然遠處的景色依然模糊,但窗裡窗外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在北元時,衆人先是經曆了阿合馬縷縷增稅而國庫無錢支付官員傣祿的窘境,後來換了盧世榮,大路小路設滿厘卡,卻弄得物價飛漲,百業蕭條,非貪俊者無錢買米。
探馬赤軍衆将原本以為這一切是因為忽必烈用人不當,阿合馬、盧世榮等中書省官員貪俊所緻,現在聽關若飛如是一說,才知道北方整個治國之策都走上了歧途。
如今,北元軍力己不可能将大宋一舉攻下,彼此國力又旗鼓相當。
其治國之策高下若判雲泥,天長日久,此消彼漲,日後這天下又怎可能是大元的呢。
想到這,衆人皆生了留在大都督府摩下謀出身的心思,對沿途新鮮事物,官府各項治政措施,規章制度更加關注起來。
關若飛亦知無不言,從申明了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臨時約法》談起,簡略概括了大宋目前的官吏選拔、升遷制度、彈勃制度,工場、礦山、作坊、商鋪、海運管理辦法。
以及義學、圖書館、施藥局、夜校、義診所的等新生便民措施等。
開始的時候,元、李等人還能就細節發表些評價,待及後來,關若飛每說一樣,衆人隻能說一個“善”字,心裡除了佩服,己經别無所想。
談談說說走着,大夥也不覺乏味。
轉眼來到閩清城外。
閩江邊上,入眼又是另一番景色。
沿江兩岸,立着一排排巨大的木輪,在江水的推動下,木輪飛轉,帶着一系列輪兒,繩兒,忙個不停。
每個水輪邊上,還站着幾個光着膀子的大漢,拿着鐵鍬、鋼釺,油壺,往來奔走。
更遠處,還有人正在立新的水輪,更高,更大。
走到稍近的地方細看,竟是四五個木輪一組,渡船般“泊”在江岸邊。
“這是什麼?”衆探馬赤軍将領驚詫地問道。
大都督府治下多奇技淫巧之物,這點他們也曾聽說過。
但乍一看到如此巨大的機械,還是被吓了一跳。
“水車,兩漢時代就有。
這不過是放大版,沒什麼新意。
隻有這個多組的,才是個稀罕物!”關若飛輕描淡寫地說道。
“用來帶動打鐵,鋸木,織布機器的,出力均勻,也比牲口好照料。
就是非大江大河帶動不起來。
閩江水急,所以水車建得多些,别處就沒這麼好的地利了!” “噢!”衆人齊齊點頭,臉上帶來了嚴肅的表情。
凡高大宏偉的人工建築,總會從視覺上給人帶來震撼。
特别是對于信奉佛法的黨項民族,在成吉思汗兵馬未緻之前,高大的佛塔,寺院在祁連山下比比皆是。
即便後來被蒙古人滅了國,流亡到吐蕃的黨項人,在苦寒的高原也要先造起殿堂、佛塔,借以凝聚自己的族人。
今天元、李等人見了如此巨大的水車,又聽關若飛說源自兩漢,可用來織布、打鐵,不知不覺間憑借自己對事物的習慣認知,把它們和神器等同起來。
隻是這神器,帶給他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沖擊。
“那個是滑輪吊車,用滑輪組吊東西,力氣連原來的一成都不到!”關若飛見衆人看得兩眼發直,存心賣弄,指着附近正在忙碌的一個鋼鐵手臂說道。
“滑輪吊車?”諸黨項将領又是一驚。
順着關若飛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個鍋鐵架子橫在半空,架子下,七八個小鐵輪來來往往,配合着一條黑漆漆不知道什麼材料的繩索,把偌大個木輪整個吊上了半空放下木輪、起吊鈎,再吊過固定梁,前後不到一柱香的時間,河邊工程己經前進了數尺。
黨項衆人看得眼花缭亂,心中不禁暗暗想:如果弄這樣一台怪物在手,築一道石頭城牆也不過幾日功夫。
若是當年祁連山下各路口都築上堡壘,恐怕蒙古鐵騎再強,也無法攻破了。
正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半空中突然傳來一串清脆的鐘聲,“當,當,當,當”,聲音宏大激越,吓得坐騎一陣亂跳,衆人花費了好大勁兒,才把它們安撫住。
“那是什麼!”李諒指着遠處發出聲音的高塔問道。
幾年不見,遠處的閩清城内“高塔”林立,己經全然不是舊日景象。
“是十字教的鐘樓,裡面有科學學院造出的大鐘,報時特别準。
每隔數日就有人根據日暑、天儀調校,附近工場,作坊的工匠上工下工,全憑這個控制時間。
老闆想黑心拖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