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四章 合圍(二)
關燈
小
中
大
身問題看不起大夥,更不該讓大夥過分為難。
“那個扳着臉,看上去很冷,很結實的大人,姓劉,名子俊。
領的是參軍銜兒,主管丞相府内政司,負責監督各級官員,是出了名的冷酷無情。
一年來,已經有好幾個官吏不小心栽在他手中,給鎖了去礦井裡當苦力!” 劉子俊的名号一報出,把大夥剛剛放松的心又給扯到了嗓子眼。
劉閻王的名号,可是遠近皆知的。
好端端的把他派來,不知丞相大人安的什麼居心。
“唉!我聽說,各地官員,都是當地各士紳們自己推選的。
惟獨泉州,丞相大人親自派了官員來,并且都是他的嫡系!”有人歎息着搖頭,心裡湧起不祥的預兆。
有道是“官字兩張口,長短說不清。
”自古商人遇到官就沒占過便宜,況且自己這些人理虧在先。
事到如今,也隻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議論了一晚,串通了半夜,第二天上午,幾個城中望族家長和商号會長穿上不知道何年何月捐來的大宋官衣,拿着名貼,來到了泉州府衙門。
此時也顧不上你信上帝他信真主,彼此之間教派不同,教義有差别了。
齊心協力保住阖城産業,把損失降到最小為目标。
陪上笑臉,塞足紅包,肯請側面門房向老爺們通傳。
不多時,門子回來了。
讪讪地把紅包丢回了衆人手上。
幾個士紳登時心裡敲起了小鼓,彼此以眼神互視,交流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身材高大,穿着七品官服,卷曲胡子的人站出來,用标準的官話問道:“這位爺台,難道太守大人今天沒空麼!” “太守大人在大堂,讓你們徑自進去。
文丞相令,收百姓紅包者,每兩杖十,苦役三個月!”門房悻悻地說道。
看來是收紅包的事情被新來的大人拆穿了,剛剛挨了訓斥。
“不關爺台的事,是草民等無知,硬塞到爺台手裡的,我自去分說,自去分說!”卷曲胡子賠着笑臉說道。
心中對太守大人的好感立刻多了幾分,一邊向正門挪動腳步,一邊觀察起府衙的氣象來。
衙門還是那個衙門,差役也是那些熟悉面孔。
隻是換了個主人,立刻換了幅風貌。
正門口的當值的兩個旗牌把以往那幅兇神惡煞的面孔收了,見了有人過來,居然主動打起了招呼。
“尤老爺,麻老爺,利老爺,田老爺,你們幾個有事麼!”左首的班頭拱着手,不習慣地問候道。
“這,這,是,是剛才從側門通報了,太守大人讓我們去正堂!煩,煩勞孫頭兒再通報一聲!”幾個士紳更不習慣當差的跟他們先見禮,結結巴巴地回道。
雖然平素裡,士紳們的地位遠遠高于官差,買來的官職位也高于這些旗牌,甚至能驅使官員和軍人為他們奔走,但那都是暗中的行為。
明面上,大家還照顧着官場的威儀。
眼下全部禮儀調了個,尊卑亂了,衆人頓時覺得手足無措。
“太守大人,參軍大人,關稅總長大人,都在裡邊。
幾位徑直進去就是了!”姓孫的班頭客氣的說道。
心裡暗罵太守大人胡鬧,威信威信,官府在百姓眼中的信譽,全在這隐含的威壓裡邊。
沒了威壓,那什麼鎮唬那些多事的百姓去。
蒙古人隻認錢,不認禮法,已經夠亂了。
換了破虜軍,居然連錢也不認了,把衙門弄得跟集市般,百姓隻要不攜帶武器,想進就進。
幾位士紳愈發不習慣,看看兩個旗牌熬得通紅的眼睛,明白他們肯定也是昨晚才被迫接受的新規矩。
拱了拱手,慢慢地向内走去。
衙門兩側虎視眈眈的差役全撤了,戶、工、刑、刑四房和市泊司的大門敞開,已經有百姓來來往往。
裡邊的從員都換了新面孔,遠遠看去,一個個笑眯眯的,說話也透着随和。
幾個外地來的海商剛剛從市泊司領了水引,興高采烈地拿着正向外走。
見了幾位城中有名的大商号掌門,趕緊上前打招呼。
“尤老爺,麻老爺,您親自來領水引?”一個常跑倭國的商人,笑着問道。
“我們想見見太守大人,問問朝庭有什麼政令。
”卷胡子尤老爺停住腳步,笑着還禮。
趁人不注意,低聲探詢道:“鄭大當家,怎麼樣,他們允許你出海了。
交多少抽頭!” “嗨,我白擔心了好幾天。
這抽例(關稅比率)比原來還低,如果有地方完稅的印花憑證,還可以酌情再減。
就是細了些,不同的貨抽的比例不同。
我是向外販鐵器成品的,免稅!”姓鄭的商人高興地說道,把手中一個布包樣的東西,向大夥炫耀着晃了晃。
“他們還給了我這面旗子,說是大宋朝國旗。
出海時挂在船上,如果被誰刁難了,破虜軍水師會為我撐腰!” “有這等好事兒!”幾個士紳的眼睛瞪得溜圓。
他們都是一會之長,名下産業不少,海船業有十幾條。
平素給蒲家上着供,上交完給朝庭的抽例,還能剩下不少紅利。
如果宋朝的市泊司真的改了稅收制度,像鄭姓商戶所說,他們每家的産業都要受到沖擊,是福是禍,還要等到看到條列細則,才能算得清楚。
“當然了,聽說福清那邊的市泊司,早就有這規矩。
文丞相啊,公道!早知道這樣,咱們早獻幾天城好了!”幾個路過的海商大
“那個扳着臉,看上去很冷,很結實的大人,姓劉,名子俊。
領的是參軍銜兒,主管丞相府内政司,負責監督各級官員,是出了名的冷酷無情。
一年來,已經有好幾個官吏不小心栽在他手中,給鎖了去礦井裡當苦力!” 劉子俊的名号一報出,把大夥剛剛放松的心又給扯到了嗓子眼。
劉閻王的名号,可是遠近皆知的。
好端端的把他派來,不知丞相大人安的什麼居心。
“唉!我聽說,各地官員,都是當地各士紳們自己推選的。
惟獨泉州,丞相大人親自派了官員來,并且都是他的嫡系!”有人歎息着搖頭,心裡湧起不祥的預兆。
有道是“官字兩張口,長短說不清。
”自古商人遇到官就沒占過便宜,況且自己這些人理虧在先。
事到如今,也隻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議論了一晚,串通了半夜,第二天上午,幾個城中望族家長和商号會長穿上不知道何年何月捐來的大宋官衣,拿着名貼,來到了泉州府衙門。
此時也顧不上你信上帝他信真主,彼此之間教派不同,教義有差别了。
齊心協力保住阖城産業,把損失降到最小為目标。
陪上笑臉,塞足紅包,肯請側面門房向老爺們通傳。
不多時,門子回來了。
讪讪地把紅包丢回了衆人手上。
幾個士紳登時心裡敲起了小鼓,彼此以眼神互視,交流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身材高大,穿着七品官服,卷曲胡子的人站出來,用标準的官話問道:“這位爺台,難道太守大人今天沒空麼!” “太守大人在大堂,讓你們徑自進去。
文丞相令,收百姓紅包者,每兩杖十,苦役三個月!”門房悻悻地說道。
看來是收紅包的事情被新來的大人拆穿了,剛剛挨了訓斥。
“不關爺台的事,是草民等無知,硬塞到爺台手裡的,我自去分說,自去分說!”卷曲胡子賠着笑臉說道。
心中對太守大人的好感立刻多了幾分,一邊向正門挪動腳步,一邊觀察起府衙的氣象來。
衙門還是那個衙門,差役也是那些熟悉面孔。
隻是換了個主人,立刻換了幅風貌。
正門口的當值的兩個旗牌把以往那幅兇神惡煞的面孔收了,見了有人過來,居然主動打起了招呼。
“尤老爺,麻老爺,利老爺,田老爺,你們幾個有事麼!”左首的班頭拱着手,不習慣地問候道。
“這,這,是,是剛才從側門通報了,太守大人讓我們去正堂!煩,煩勞孫頭兒再通報一聲!”幾個士紳更不習慣當差的跟他們先見禮,結結巴巴地回道。
雖然平素裡,士紳們的地位遠遠高于官差,買來的官職位也高于這些旗牌,甚至能驅使官員和軍人為他們奔走,但那都是暗中的行為。
明面上,大家還照顧着官場的威儀。
眼下全部禮儀調了個,尊卑亂了,衆人頓時覺得手足無措。
“太守大人,參軍大人,關稅總長大人,都在裡邊。
幾位徑直進去就是了!”姓孫的班頭客氣的說道。
心裡暗罵太守大人胡鬧,威信威信,官府在百姓眼中的信譽,全在這隐含的威壓裡邊。
沒了威壓,那什麼鎮唬那些多事的百姓去。
蒙古人隻認錢,不認禮法,已經夠亂了。
換了破虜軍,居然連錢也不認了,把衙門弄得跟集市般,百姓隻要不攜帶武器,想進就進。
幾位士紳愈發不習慣,看看兩個旗牌熬得通紅的眼睛,明白他們肯定也是昨晚才被迫接受的新規矩。
拱了拱手,慢慢地向内走去。
衙門兩側虎視眈眈的差役全撤了,戶、工、刑、刑四房和市泊司的大門敞開,已經有百姓來來往往。
裡邊的從員都換了新面孔,遠遠看去,一個個笑眯眯的,說話也透着随和。
幾個外地來的海商剛剛從市泊司領了水引,興高采烈地拿着正向外走。
見了幾位城中有名的大商号掌門,趕緊上前打招呼。
“尤老爺,麻老爺,您親自來領水引?”一個常跑倭國的商人,笑着問道。
“我們想見見太守大人,問問朝庭有什麼政令。
”卷胡子尤老爺停住腳步,笑着還禮。
趁人不注意,低聲探詢道:“鄭大當家,怎麼樣,他們允許你出海了。
交多少抽頭!” “嗨,我白擔心了好幾天。
這抽例(關稅比率)比原來還低,如果有地方完稅的印花憑證,還可以酌情再減。
就是細了些,不同的貨抽的比例不同。
我是向外販鐵器成品的,免稅!”姓鄭的商人高興地說道,把手中一個布包樣的東西,向大夥炫耀着晃了晃。
“他們還給了我這面旗子,說是大宋朝國旗。
出海時挂在船上,如果被誰刁難了,破虜軍水師會為我撐腰!” “有這等好事兒!”幾個士紳的眼睛瞪得溜圓。
他們都是一會之長,名下産業不少,海船業有十幾條。
平素給蒲家上着供,上交完給朝庭的抽例,還能剩下不少紅利。
如果宋朝的市泊司真的改了稅收制度,像鄭姓商戶所說,他們每家的産業都要受到沖擊,是福是禍,還要等到看到條列細則,才能算得清楚。
“當然了,聽說福清那邊的市泊司,早就有這規矩。
文丞相啊,公道!早知道這樣,咱們早獻幾天城好了!”幾個路過的海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