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四章 合圍(一)
關燈
小
中
大
來分析,扭轉了大宋危局的福建戰役,破虜軍勝得險之又險,十分中有七分為僥幸。
但如果脫離軍事角度,從福建戰役前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上來看,破虜軍獲勝,索都被困,又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一切還得從楊亮節離開福州時開始說起,比起前線戰局的千變萬化,一個多月來,大宋行朝上對文天祥态度的變化,毫不遜色。
當國舅楊亮節出使福州回來後,大宋朝庭上立刻爆發了一場激烈的争論。
一些言官和随朝世族紛紛上表,要求小皇帝下旨,聲讨文天祥和破虜軍。
剝奪文天祥的一切官職和封爵,并号召天下忠義之士,讨伐此不道逆賊。
出人意料的是,以楊亮節為首的皇親國戚勢力突然調轉方向,完全站到了破虜軍這一邊。
先是引經據典,根據王安石改軍制,張浚撤廂建軍等種種本朝已經有過的先例,論證改變軍制乃是丞相的份内職責。
然後以破虜軍隻是将軍隊結構更加細化,兵制實際上與“将兵制”相差不大的事實,駁斥了言官們對文天祥擅改祖制的彈劾。
最後,以諸多戰例證明,當時整個朝堂漂流在海上,文天祥一軍獨秀,功在社稷。
縱是有不當舉措,也應該忽略不計。
正在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僵持不下的時候。
破虜軍進攻泉州,興兵為宋室複仇的消息突然傳來。
朝廷上,對文天祥和破虜軍的所有指責,一下子變成了站不住腳笑話。
畢竟大宋三百年,除了被冤殺的嶽武穆,還沒有一個“逆賊!”、“奸佞!”,曾經試圖為皇家複仇。
消息在民間不胫而走,軍中低級軍官,對破虜軍在前線浴血奮戰,朝庭上不發兵助戰,反而拖破虜軍後腿的行為,議論紛紛。
而坊間巷裡的流言,更是對朝庭目前的舉止充滿鄙夷。
一時間,外界非議之聲四起,無論文天祥是否有造反的企圖,在世人的議論中,都變成了朝庭步步緊逼,試圖逼一個忠直之臣領兵造反的事實。
無形的壓力面前,很多言官自動閉上了嘴巴。
庭議上,向來不介入朝廷争端的禁軍統領淩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根據實際戰例,論證了文天祥改變軍制的好處,及其對眼下抗元戰争的現實意義。
淩震一系的介入,讓幾個堅持說文天祥大逆不道的官員和統軍将領措手不及。
頃刻間,朝中輿論調轉方向,把一頂頂高帽子,戴到了文天祥和破虜軍頭上。
原來大逆不道的行為,都變成了當機立斷。
不報朝庭,擅自改變地方治政方式的罪名,也變成了事急從權。
很多不明就裡的人目瞪口呆。
隻有張世傑、蘇劉義等少數核心人物,知道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什麼。
外戚集團的突然變卦不難理解,兩大船的金銀細軟,還有大把的大元交鈔,足以讓他們将黑的說成白的。
但淩震的态度,卻代表了楊太後、陸丞相和小皇帝的意見。
就是無論如何,要把破虜軍,拉回大宋這條船上來。
文天祥在福建的戰績和民間聲望,讓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很快認清了這樣一個事實。
把文天祥說成逆賊,未必能動搖得了他于天下豪傑心中的地位,也未必威脅得了破虜軍的生存。
但離開了破虜軍的支持,朝庭卻未必能生存得下去。
至于拒絕支付火炮和鋼弩的錯誤,被自動忽略。
在仔細考慮到民間輿論和文天祥可能進行的選擇之後,張世傑做了一個冒險的決策,出兵配合破虜軍,打通廣州到到福州的通道。
為大宋皇室複仇,是每個大宋臣子的義務。
拿下泉州的一方,在将來的争執中,就占據道義的制高點。
打通了福州到廣州的通道,火炮和鋼弩的秘密,破虜軍就不能獨享。
同樣是拱衛大宋皇室的勤王人馬,克敵利器也應該見者有份。
抱着各種目的,一盤散沙般的各路勤王人馬,再次站在了張世傑的令旗下。
從泉州兵敗後,就除了嫡系數千江淮勁卒之外再調不動一兵一将的張世傑立刻如魚得水,迅速布置了繞過潮州,直取漳浦的戰略。
福建局勢,一瞬間逆轉。
“天亡我也!”殺人王索都在最後的日子裡對着蒼茫的大海感歎道。
他不知道,亡他的不是天,而是人心,大宋百姓的複仇之心。
是對劊子手的仇恨,讓大宋行朝隔閡甚深的幾方勢力,出乎意料地團結了起來。
而團結起來所爆發出的威力,照亮了整個迷茫時代。
“文丞相武不及張公世傑,謀不及陳公宜中。
時敵我雙方,智略超乎丞相之上者比比皆是。
然丞相始終能因勢力導,終操勝券。
時也,運耶?蓋其眼光獨到,目光已超越曆史爾!”史學家在五十餘年後,如是記載。
他認為,文天祥當時能使出引導輿論、賄賂雙方官員、截殺信使制造消息不對稱等諸多後世兵家口中的經典輔助手段,是因為,其高瞻遠矚,目光超越了曆史,直達未來。
他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那些參加過福建戰役的老兵卻不這麼認為。
“文丞相沒有超越曆史,他恰恰融入了曆史當中,知道那些掙紮于曆史大潮中的普通人,他們最需要什麼,追求着什麼!” “因此,他和大夥一起創造了曆史。
”
但如果脫離軍事角度,從福建戰役前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上來看,破虜軍獲勝,索都被困,又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一切還得從楊亮節離開福州時開始說起,比起前線戰局的千變萬化,一個多月來,大宋行朝上對文天祥态度的變化,毫不遜色。
當國舅楊亮節出使福州回來後,大宋朝庭上立刻爆發了一場激烈的争論。
一些言官和随朝世族紛紛上表,要求小皇帝下旨,聲讨文天祥和破虜軍。
剝奪文天祥的一切官職和封爵,并号召天下忠義之士,讨伐此不道逆賊。
出人意料的是,以楊亮節為首的皇親國戚勢力突然調轉方向,完全站到了破虜軍這一邊。
先是引經據典,根據王安石改軍制,張浚撤廂建軍等種種本朝已經有過的先例,論證改變軍制乃是丞相的份内職責。
然後以破虜軍隻是将軍隊結構更加細化,兵制實際上與“将兵制”相差不大的事實,駁斥了言官們對文天祥擅改祖制的彈劾。
最後,以諸多戰例證明,當時整個朝堂漂流在海上,文天祥一軍獨秀,功在社稷。
縱是有不當舉措,也應該忽略不計。
正在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僵持不下的時候。
破虜軍進攻泉州,興兵為宋室複仇的消息突然傳來。
朝廷上,對文天祥和破虜軍的所有指責,一下子變成了站不住腳笑話。
畢竟大宋三百年,除了被冤殺的嶽武穆,還沒有一個“逆賊!”、“奸佞!”,曾經試圖為皇家複仇。
消息在民間不胫而走,軍中低級軍官,對破虜軍在前線浴血奮戰,朝庭上不發兵助戰,反而拖破虜軍後腿的行為,議論紛紛。
而坊間巷裡的流言,更是對朝庭目前的舉止充滿鄙夷。
一時間,外界非議之聲四起,無論文天祥是否有造反的企圖,在世人的議論中,都變成了朝庭步步緊逼,試圖逼一個忠直之臣領兵造反的事實。
無形的壓力面前,很多言官自動閉上了嘴巴。
庭議上,向來不介入朝廷争端的禁軍統領淩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根據實際戰例,論證了文天祥改變軍制的好處,及其對眼下抗元戰争的現實意義。
淩震一系的介入,讓幾個堅持說文天祥大逆不道的官員和統軍将領措手不及。
頃刻間,朝中輿論調轉方向,把一頂頂高帽子,戴到了文天祥和破虜軍頭上。
原來大逆不道的行為,都變成了當機立斷。
不報朝庭,擅自改變地方治政方式的罪名,也變成了事急從權。
很多不明就裡的人目瞪口呆。
隻有張世傑、蘇劉義等少數核心人物,知道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什麼。
外戚集團的突然變卦不難理解,兩大船的金銀細軟,還有大把的大元交鈔,足以讓他們将黑的說成白的。
但淩震的态度,卻代表了楊太後、陸丞相和小皇帝的意見。
就是無論如何,要把破虜軍,拉回大宋這條船上來。
文天祥在福建的戰績和民間聲望,讓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很快認清了這樣一個事實。
把文天祥說成逆賊,未必能動搖得了他于天下豪傑心中的地位,也未必威脅得了破虜軍的生存。
但離開了破虜軍的支持,朝庭卻未必能生存得下去。
至于拒絕支付火炮和鋼弩的錯誤,被自動忽略。
在仔細考慮到民間輿論和文天祥可能進行的選擇之後,張世傑做了一個冒險的決策,出兵配合破虜軍,打通廣州到到福州的通道。
為大宋皇室複仇,是每個大宋臣子的義務。
拿下泉州的一方,在将來的争執中,就占據道義的制高點。
打通了福州到廣州的通道,火炮和鋼弩的秘密,破虜軍就不能獨享。
同樣是拱衛大宋皇室的勤王人馬,克敵利器也應該見者有份。
抱着各種目的,一盤散沙般的各路勤王人馬,再次站在了張世傑的令旗下。
從泉州兵敗後,就除了嫡系數千江淮勁卒之外再調不動一兵一将的張世傑立刻如魚得水,迅速布置了繞過潮州,直取漳浦的戰略。
福建局勢,一瞬間逆轉。
“天亡我也!”殺人王索都在最後的日子裡對着蒼茫的大海感歎道。
他不知道,亡他的不是天,而是人心,大宋百姓的複仇之心。
是對劊子手的仇恨,讓大宋行朝隔閡甚深的幾方勢力,出乎意料地團結了起來。
而團結起來所爆發出的威力,照亮了整個迷茫時代。
“文丞相武不及張公世傑,謀不及陳公宜中。
時敵我雙方,智略超乎丞相之上者比比皆是。
然丞相始終能因勢力導,終操勝券。
時也,運耶?蓋其眼光獨到,目光已超越曆史爾!”史學家在五十餘年後,如是記載。
他認為,文天祥當時能使出引導輿論、賄賂雙方官員、截殺信使制造消息不對稱等諸多後世兵家口中的經典輔助手段,是因為,其高瞻遠矚,目光超越了曆史,直達未來。
他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那些參加過福建戰役的老兵卻不這麼認為。
“文丞相沒有超越曆史,他恰恰融入了曆史當中,知道那些掙紮于曆史大潮中的普通人,他們最需要什麼,追求着什麼!” “因此,他和大夥一起創造了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