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二章 迷局(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丞相!”陳龍複低低叫了一聲。
望着濕透了的青衫下襯出來的那瘦削的雙胛,他突然有些害怕,害怕文天祥真的豁了出去,将欽差的要求置之不理。
作為大宋官吏,陳龍複對大宋三百年積累下來的惡疾深有體會。
他知道在生死存亡時刻,這種惡疾依然侵蝕着國家的最後一絲生機。
文官争名,武将争功,強敵環繞之下,自己内部還在不停的傾軋。
以行朝目前的混亂狀态,送了利器給他,相當于直接送到蒙古人手裡。
給他們軍械,遠不如給陳吊眼,給許夫人,帶來的實際收益大。
那些民軍雖然戰鬥力稍遜,至少,他們不會見了蒙古人的大旗,掉頭就跑。
文天祥曾經說過,破虜軍為國而戰,而不是為了那一家一姓的朝廷。
這個觀點,老儒陳龍複非常支持。
但眼下還不是與朝廷分道揚镳的時候。
文天祥的忠義之名和丞相之位,俱是于朝廷。
當下之計,謹慎地侍奉好朝廷中的權貴,為破虜軍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間,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可惜張唐領軍在外!陳龍複遺憾地想。
如果張唐在,這個外表粗豪的人可以用粗糙的語言,把很多别人說不出口的歪理解釋得清清楚楚。
他手中掌握的第一标是破虜軍精銳之中的精銳,也可以對一些三心二意的人起到威懾作用。
跟着文天祥與朝廷決裂,背天下罵名。
老儒陳龍複已經不在乎。
在福建和北元控制地區流行的報紙上,老儒陳龍複,已經是文人們的靶子,文天祥身邊的奸佞小人。
陳龍複擔心的是,一旦文天祥挑明了丞相府和行朝的關系後,帶來的後果。
破虜軍剛剛形成規模,一旦分裂,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
有了可乘之機,達春不會跟大夥客氣。
正在他心中暗自着急的時候,猛然聽見文天祥問道:“曾将軍,張唐那邊情況怎麼樣!” “第一标已經攻克了福清。
蒲壽庚派人來救援,被張唐用一個營的人馬趕了回去!”曾寰上前幾步,指着牆上的地圖,小心地彙報。
可惜,曾寰也是個君子。
陳龍複心中又是一聲長歎。
破虜軍自文天祥起,從上至下,個個都是磊落的豪傑。
而對付朝廷的陰謀,顯然此刻“奸佞”之徒比正直之士更管用些。
用卑鄙無恥的手段,對付卑鄙無恥的人。
這也許是個解決辦法。
陳龍複的腦海裡,有一本資治通鑒飛快地反動。
那上邊,寫滿鈎心鬥角的例子,平素讀書時,他總是不屑一顧,不知道司馬光為什麼要記述那些無恥小人,下作手段。
此時,卻豁然發現,那些見不得光的典故,其實是千年來的政治精華。
曾寰,不合适,他熟于軍略,卻不通權謀。
劉子俊,也不合适,他需要做得事情太多,沒時間分心。
突然,一雙肉眼泡出現在陳龍複腦海裡。
這雙肉眼泡,就躲在牆角處。
自從欽差的聖旨傳達完畢,衆人開始議論時就一直在打哈欠。
他不愛多說話,但利弊得失看得卻比很多人清楚。
陳龍複暗自點了點頭,心裡有了自己的主張。
此刻議事廳内的氣氛已經開始活躍,在文天祥的詢問下,大夥的注意力慢慢從如何應對聖旨向眼前的戰局轉移。
“你們參謀部,認為張唐能站穩腳跟麼?”有人低聲詢問。
“能,隻要咱們的物資供應得上,陸地上,蒲壽庚麾下那些新附軍,來多少也是送死。
海上,方家的分舵已經占據了福清對面的海壇山(海壇島,在福清對面),蒲家不與方家打一場,無法靠近福清!” 曾寰是個非常合格的參謀,對敵我軍情了如指掌。
衆人的目光漸漸被他的介紹吸引到泉州附近。
第一标的數千精銳和方家的海賊遙相呼應,在興化灣附近,行成了一個夾角。
文天祥點點頭,手指在地圖上來回移動,測量着幾座城市之間的距離。
經曆了一番考慮,他心中也有了一個模糊的對策。
如果大宋朝廷不做些徹底的改變,多少利器,多少将士,都挽救不了他滅亡的命運。
當他還是大宋狀元文天祥時,關于大宋的弱點,他不願意去想。
當他得到文忠的記憶,将那些思考與現實一一對應後,卻不得不承認,大宋已經無藥可救的現實。
現在他需要決定的,就是等朝廷自己改變,還是破虜軍向前再推一把的問題。
有些事情,别人不方便去做,自己這個大宋丞相卻可以做。
如今之勢,有戰法,沒守法,對于北元如此,對于朝廷的那些小動作,也是如此。
對于大部分文人來說,能凝聚他們的是朝廷這個大義的名分。
而對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能讓凝聚他們的卻是勝利,接連不斷的勝利。
威名和聲望,朝廷給不了。
天下英雄的支持,是破虜軍自己打出來的。
“丞相,莫非您想打泉州!”鄒洬腦中,靈光突然一閃。
泉州的蒲家,與朝廷有血海深仇。
當年皇家三千多口被蒲壽庚處死,拿下泉州,則為皇家報了血海深仇,功勞比奉獻一些武器大得多。
拿下泉州,就可封天下悠悠之口,朝廷雖然沒得到武器,也不好傳出對破虜軍不利的聖旨。
“我想,我們還是先把去朝廷的路打通了吧。
否則,那麼多武器,咱也運不過去,你們說,是不是?”文天祥帶着笑容,向衆人問道。
“那,那是自然!”有人欣然答應,有人的回答卻顯得有些言不由衷。
以大戰在即為理由,拖延軍械供應,是個好辦法,但是,這樣做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
路途!陳龍複心裡突然閃出了一個他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念頭。
路途,的确,可以在路途上做手腳,先答應了朝廷,然後再由杜浒扮成海盜,半路“截殺”軍火,捎帶着讓欽差大人也消失掉。
可是,那首先需要破虜軍内部,隻有一個聲音存在。
“如果我們海上路上同時下手,在索都和劉深前來救援之前,的确可以把泉州拿下來!”鄒洬的話,此刻傳在陳龍複耳朵裡,分外清晰。
鄒洬知道文天祥準備做什麼。
此刻文天祥不願意在提朝廷的事情,他也不再提。
縱使這個危機早晚有爆發的一天,但在爆發之前,鄒洬甯願把它埋得更深。
鄒洬與文天祥是好朋友,老搭檔。
文天祥做的事,他永遠會支持。
隻是,如果共同對抗朝廷……?鄒
望着濕透了的青衫下襯出來的那瘦削的雙胛,他突然有些害怕,害怕文天祥真的豁了出去,将欽差的要求置之不理。
作為大宋官吏,陳龍複對大宋三百年積累下來的惡疾深有體會。
他知道在生死存亡時刻,這種惡疾依然侵蝕着國家的最後一絲生機。
文官争名,武将争功,強敵環繞之下,自己内部還在不停的傾軋。
以行朝目前的混亂狀态,送了利器給他,相當于直接送到蒙古人手裡。
給他們軍械,遠不如給陳吊眼,給許夫人,帶來的實際收益大。
那些民軍雖然戰鬥力稍遜,至少,他們不會見了蒙古人的大旗,掉頭就跑。
文天祥曾經說過,破虜軍為國而戰,而不是為了那一家一姓的朝廷。
這個觀點,老儒陳龍複非常支持。
但眼下還不是與朝廷分道揚镳的時候。
文天祥的忠義之名和丞相之位,俱是于朝廷。
當下之計,謹慎地侍奉好朝廷中的權貴,為破虜軍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間,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可惜張唐領軍在外!陳龍複遺憾地想。
如果張唐在,這個外表粗豪的人可以用粗糙的語言,把很多别人說不出口的歪理解釋得清清楚楚。
他手中掌握的第一标是破虜軍精銳之中的精銳,也可以對一些三心二意的人起到威懾作用。
跟着文天祥與朝廷決裂,背天下罵名。
老儒陳龍複已經不在乎。
在福建和北元控制地區流行的報紙上,老儒陳龍複,已經是文人們的靶子,文天祥身邊的奸佞小人。
陳龍複擔心的是,一旦文天祥挑明了丞相府和行朝的關系後,帶來的後果。
破虜軍剛剛形成規模,一旦分裂,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
有了可乘之機,達春不會跟大夥客氣。
正在他心中暗自着急的時候,猛然聽見文天祥問道:“曾将軍,張唐那邊情況怎麼樣!” “第一标已經攻克了福清。
蒲壽庚派人來救援,被張唐用一個營的人馬趕了回去!”曾寰上前幾步,指着牆上的地圖,小心地彙報。
可惜,曾寰也是個君子。
陳龍複心中又是一聲長歎。
破虜軍自文天祥起,從上至下,個個都是磊落的豪傑。
而對付朝廷的陰謀,顯然此刻“奸佞”之徒比正直之士更管用些。
用卑鄙無恥的手段,對付卑鄙無恥的人。
這也許是個解決辦法。
陳龍複的腦海裡,有一本資治通鑒飛快地反動。
那上邊,寫滿鈎心鬥角的例子,平素讀書時,他總是不屑一顧,不知道司馬光為什麼要記述那些無恥小人,下作手段。
此時,卻豁然發現,那些見不得光的典故,其實是千年來的政治精華。
曾寰,不合适,他熟于軍略,卻不通權謀。
劉子俊,也不合适,他需要做得事情太多,沒時間分心。
突然,一雙肉眼泡出現在陳龍複腦海裡。
這雙肉眼泡,就躲在牆角處。
自從欽差的聖旨傳達完畢,衆人開始議論時就一直在打哈欠。
他不愛多說話,但利弊得失看得卻比很多人清楚。
陳龍複暗自點了點頭,心裡有了自己的主張。
此刻議事廳内的氣氛已經開始活躍,在文天祥的詢問下,大夥的注意力慢慢從如何應對聖旨向眼前的戰局轉移。
“你們參謀部,認為張唐能站穩腳跟麼?”有人低聲詢問。
“能,隻要咱們的物資供應得上,陸地上,蒲壽庚麾下那些新附軍,來多少也是送死。
海上,方家的分舵已經占據了福清對面的海壇山(海壇島,在福清對面),蒲家不與方家打一場,無法靠近福清!” 曾寰是個非常合格的參謀,對敵我軍情了如指掌。
衆人的目光漸漸被他的介紹吸引到泉州附近。
第一标的數千精銳和方家的海賊遙相呼應,在興化灣附近,行成了一個夾角。
文天祥點點頭,手指在地圖上來回移動,測量着幾座城市之間的距離。
經曆了一番考慮,他心中也有了一個模糊的對策。
如果大宋朝廷不做些徹底的改變,多少利器,多少将士,都挽救不了他滅亡的命運。
當他還是大宋狀元文天祥時,關于大宋的弱點,他不願意去想。
當他得到文忠的記憶,将那些思考與現實一一對應後,卻不得不承認,大宋已經無藥可救的現實。
現在他需要決定的,就是等朝廷自己改變,還是破虜軍向前再推一把的問題。
有些事情,别人不方便去做,自己這個大宋丞相卻可以做。
如今之勢,有戰法,沒守法,對于北元如此,對于朝廷的那些小動作,也是如此。
對于大部分文人來說,能凝聚他們的是朝廷這個大義的名分。
而對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能讓凝聚他們的卻是勝利,接連不斷的勝利。
威名和聲望,朝廷給不了。
天下英雄的支持,是破虜軍自己打出來的。
“丞相,莫非您想打泉州!”鄒洬腦中,靈光突然一閃。
泉州的蒲家,與朝廷有血海深仇。
當年皇家三千多口被蒲壽庚處死,拿下泉州,則為皇家報了血海深仇,功勞比奉獻一些武器大得多。
拿下泉州,就可封天下悠悠之口,朝廷雖然沒得到武器,也不好傳出對破虜軍不利的聖旨。
“我想,我們還是先把去朝廷的路打通了吧。
否則,那麼多武器,咱也運不過去,你們說,是不是?”文天祥帶着笑容,向衆人問道。
“那,那是自然!”有人欣然答應,有人的回答卻顯得有些言不由衷。
以大戰在即為理由,拖延軍械供應,是個好辦法,但是,這樣做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
路途!陳龍複心裡突然閃出了一個他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念頭。
路途,的确,可以在路途上做手腳,先答應了朝廷,然後再由杜浒扮成海盜,半路“截殺”軍火,捎帶着讓欽差大人也消失掉。
可是,那首先需要破虜軍内部,隻有一個聲音存在。
“如果我們海上路上同時下手,在索都和劉深前來救援之前,的确可以把泉州拿下來!”鄒洬的話,此刻傳在陳龍複耳朵裡,分外清晰。
鄒洬知道文天祥準備做什麼。
此刻文天祥不願意在提朝廷的事情,他也不再提。
縱使這個危機早晚有爆發的一天,但在爆發之前,鄒洬甯願把它埋得更深。
鄒洬與文天祥是好朋友,老搭檔。
文天祥做的事,他永遠會支持。
隻是,如果共同對抗朝廷……?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