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一章 弄潮(八)

關燈
嚴肅的陸夫子面前,的确不宜表現得太輕浮。

     “依卿之見,朕該移駕何處?”趙昺低聲問道。

    他知道張德和張世傑的關系,這個移駕建議,肯定是張世傑一系的官員商量好的。

    雖然年青,但他這個新皇帝卻目睹了哥哥的悲劇,更知道如何“納谏”。

     “崖山!臣自海上,曾觀此地,有氣吞六合之奇,實乃帝王龍興之所!”張德大聲回答。

     大臣們互相用目光交流着,不再議論。

    崖山這個地方大夥都去過,艦隊在海上漂流時,曾經靠岸補給。

    那裡有廢棄了的大宋屯兵山寨,還有一個可以停泊大船的天然良港。

    崖山島與湯瓶(古兜)山的湯瓶咀相對峙,就如兩邊門一樣,之外是汪洋,一望無際。

    此地乃潮汐出入處,稱為崖門。

    崖門之外有大虎、二虎、三虎“三虎洲”,其東大小螺珠、二崖山石、白浪堆諸島;旁邊為台山港,台山的上川島東南有烏豬洲,以東為烏豬洋。

    因此,據崖山可控制崖山海而至烏豬洋一帶,進可攻,退可守。

    比起在惠州,英德肇慶三地包圍的廣州來,的确更适合軍隊修整。

    (酒徒注,此時崖山和現在的崖山地形不同,是海中大島,銀洲湖還未形成,今天的今古洲、雙水東部和北部,睦洲、三江、古井、沙堆的大部分地區還是海面。

    ) “張将軍欲朕在崖山,重整三軍麼?就像文丞相在百丈嶺中一樣!”聰明的趙昺笑着問道,他一眼看出了張德等人的想法。

     在登基之前,陸秀夫跟據端宗遺命,再次提出前往福州彙合文天祥的建議,但再次遭到衆臣的否決。

    文天祥的大都督府中,很多官職與行朝重複。

    如果雙方彙合,朝中的大臣們就要做一番取舍。

    并且,去了之後,到底是張世傑主持軍旅,還是文天祥主持,這個問題無法解決,按數量,張部人多,按戰功和聲望,文天祥遠遠超出了張世傑。

    縱使張世傑不争這些,遠在安南的陳丞相也不會同意,他在朝中的代言人已經一再強調了,福建三面受敵,很難長期堅守。

     那些手中握有私兵的地方豪強更不同意,他們自認為,能力與威望都不低于文天祥,沒必要去福州聽文天祥的号令。

     這就是大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團結對外的大宋。

    端宗試圖整合各派力量,結果疲憊中絕望而死,趙昺可不想步哥哥的後塵。

     “萬歲,将士們長期航海,的确需要修整!”張世傑出班,施禮,大聲禀告。

    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被文天祥打破,既然破虜軍可以做到,朝廷的兵馬一定也能做到。

    眼下,自己和文天祥差的,就是一直被蒙古人追殺,從來沒時間練兵而已。

     他要尋一個場所,練兵。

    還需要一個機會,将對朝廷心懷不軌的人一網打盡。

    為端宗皇帝報仇,并且洗刷外界加在他身上的疑惑。

     幾個在奮戰在廣南的大宋忠臣已經奉命前來彙合,依仗他們的力量,自己可以理順朝廷内部關系,重塑大宋朝廷。

     “陸丞相,你意如何?”趙昺看看陸秀夫,希望他能提出一些建議來。

     “這……”陸秀夫看看張世傑,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他的性子生來柔弱,既張世傑等人執意不肯去福州,他也沒你能以先帝遺命這個名分來勉強大夥。

    衆武将的心思他懂,以張世傑固執的性格,知道文天祥将部隊百煉成鋼,肯定也想找個地方,好好操演自己麾下的兵馬。

    而從這個角度上講,崖山的确是個上上之選。

     “陛下,崖山乃南海之咽喉,有天險可扼守,的确是一個好地方!”楊元禮出班,對張世傑的話表示贊同,他是楊太後的親戚,雖然沒什麼才能,但代表了大部分外戚的建議。

     “如此,就依衆卿之請!陸丞相,你代朕拟旨,朝廷駐跸崖山。

    文丞相兵馬,作為别兵,于福建牽制元軍。

    其餘天下豪傑,速來廣州勤王。

    一幹物資糧草,着水師,前往我大宋海外四州(海南一帶)取辦!”小皇帝趙昺大聲說道,在張德建議外,做出了其他安排。

     “萬歲聖明!臣尊旨!”陸秀夫眼中露出喜悅的光芒,大聲答應。

    當日海上的黃龍的确是個吉兆,新皇帝雖然八歲,他的頭腦可比普通兒童清楚。

    準許張世傑系官員的建議,移駕崖山,同時堵死了衆人再提出讓文天祥的破虜軍放棄福建,前來彙合的可能。

    非但滿足了張世傑的虛榮心,還巧妙地給朝廷留下了另一條退路。

     “命淩震将軍速速還朝,授鎮殿将軍。

    選拔勁卒,護衛皇室!”皇帝趙昺又補充了一句,這是他以八歲的腦袋,想了三天才想出來的辦法。

    淩震忠心可嘉,由他帶領士卒入宮護駕,比讓其他人保護安全得多。

     “萬歲聖明,臣,尊旨!”張世傑愣了愣,大聲回答。

    眼角的餘光看到地方豪強系的幾個文官臉上帶出尴尬。

     停留在廣州不到半個月的行朝又匆匆轉移。

     戰船駛過外海,沿湯瓶嘴入崖門,在官蒲登陸。

    選吉日,上岸。

     幾千座房屋迅速在島上建立起來,皇帝的宮殿,官員的官邸。

    淩震歸來後,帶來了很多廣南一帶大戶捐獻的金銀和物資。

    行朝把這些物資大多數用到了宮殿建設上。

     即使是臨時行宮,它的規模也不能太小,否則無法襯托皇家的威嚴。

     崖門兩側的山坡上,重新調整過的士兵在将領的指導下,賣力的訓練。

    張世傑自有一套練兵方法,當年他在北方,曾經用這種方法訓練出無數勁卒。

     “我輩無需因人成事,憑手中十餘萬人馬,依舊可力挽天河!”站在崖門,兵馬大都督張世傑望着海面大聲說道,身後,蘇劉義,蘇景、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等将領意氣風發。

     經曆半年漂流,大夥終于重新振作,打了勝仗之後的軍隊士氣正高,士兵們練兵時的呐喊,聲振雲霄。

     “無論什麼時候,君臣之禮不可廢。

    君使臣,如心使臂。

    我大宋君臣齊心,文官不貪财,武将不怕死,何懼區區鞑子!”新任右丞相陸秀夫,對着一幹官員,義正詞嚴地訓斥道。

    他要維護皇家尊嚴和朝廷秩序,不能讓輕慢朝廷的事情再發生。

     史書記載,當年孔夫子治魯國,就是依靠禮,幾個月内,上下揖讓成風,大街上,男左女右,各行其道讓國家面貌煥然一新,諸侯不敢輕視。

     (酒徒注:男左女右,各行其道。

    此句見于史書,但記載這件事的史家沒說清楚,如果一男一女迎面走,怎麼辦?一方的左,剛好是另一方的右,當街接吻?)。

     崖山角,十幾萬強行征調來的百姓用繩索拖曳着巨木,走向正在興建的宮殿。

    一個百姓被樹枝拌了一下,跌倒。

    立刻有監工的士兵走了過去,用樹枝狠狠地抽打着罵道:“懶禍,難道你心中一點不念大宋三百年恩德麼!” “爺,别打,别打,我念,我念!”挨了抽的百姓哀告着,爬起來,将草繩挂上血淋淋的肩膀。

    委屈的眼睛盯着腳下,淚水順着腮邊滾落。

     “别哭了,都是命!”有人歎息着安慰道。

    大宋管家養活了百姓三百年,所以大夥活該給他當免費勞力。

    可如果沒有大宋管家,這三百年就沒有人能活麼。

     到底,誰扛在誰肩膀上,誰養活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