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三章 選擇(三)
關燈
小
中
大
出城搏命,英明的做出了守城的決定。
衆将領答應一聲,各自按各自的理解去安排城牆的防務。
大夥本來就不願意與文天祥動手,黃去疾的表現,更讓人明白,這位大人的能力指望不上。
如今唯一可憑的,就是守軍人多。
邵武城兩度都是被人從正門攻破,城牆和甕城基本完好。
被蒙古人用重型投石器砸出的豁口已經修茸過,城頭上的防守器械也很充足。
文天祥這次帶來的人馬不過五千,如果強攻,一時未必能殺入城内。
“老李,你說,這城,咱能守得住麼”,千夫長張元看看四下沒有士兵偷聽,拉了拉千夫長李興,把他拽進了城東北的角樓裡。
“我不太清楚,自從入了武夷山後,文大人就像換了個人般。
這些日子他攻建甯,下泰甯,都是一夜入城,第二天迅速離去。
那兩個小城雖然是彈丸之地,城牆卻修得不矮。
不知道文大人憑什麼本事一夕之間把城攻下的。
要不然我也不會給都督出那個花錢買平安的主意”,千夫長李興四下看了看,用手比了比城牆,壓低嗓子說道:“張兄,我派人私下去江源銀場看過一次,那土寨的牆,坍了足足有十幾丈,沒塌的地方,熏得烏眉竈眼的,就像被雷劈了般……”。
“難道真的如傳言所說,文,文天祥得了天書,要中興大宋”?張元猶豫了一下,臨時把口中的文賊去掉了個賊字。
他出身于土匪,心中家國觀念淡薄,偏偏對天命觀很執着。
投靠蒙古人,有一半原因是迫于兵勢,更多的因素是覺得大宋沒有了氣數,五行輪回,天下該蒙古人做了。
“不知道,我們能活下去是正經”,李興歎了口氣,沒有直接回答張元的問話。
當年他帶着弟兄們,千裡迢迢趕去臨安赴國難,沒想到大宋官家對勤王人馬的防範心思比對蒙古人還重。
戰勢剛一緩和,朝廷馬上下旨強令義軍解散。
稍微動作遲緩的,馬上面臨一個“剿”字。
這樣的朝廷能苟延殘喘下去,簡直是沒天理了。
出于對朝廷的絕望,李興才選擇了投降蒙古人。
可跟在蒙古人身後一路南下,屠殺自己的同胞,讓他心中懷着深深的負罪感。
特别是在江西和福建兩地,看到那麼多義士奮起抵抗,戰到最後一人,讓這個草莽出身的漢子深受觸動。
他不知道這些義士守衛着什麼,但他知道,這些人對朝廷一樣絕望。
“轟”,一聲驚雷打斷張元和李興的議論。
雷聲過後,城頭上響起絕望的驚呼,凄厲的慘叫,和臨終的呻吟。
寬可馳馬的城牆上,無端生出了一個大坑,幾根碎骨在坑邊冒着熱氣,提醒人們,片刻前,這段城牆上還有生命的存在。
“是轟天雷”,千夫長張元的頭嗡的一聲,瞬間漲得老大。
滿牆亂跑的士兵,驚慌失措的将領,都證實了他的判斷。
邵武大都督黃去疾不知被雷聲震傷,還是被炸傷了,趴在城堞後,發不出一個像樣的命令。
統軍萬戶王世強臨危時吓出了幾分膽色,叫嚷着,安排床子弩手向對面的土坡上射擊。
白亮亮的長弩帶着風飛下城頭,在對面的山坡上插得東一支西一支,卻沒有一支真正威脅到對方。
“瞄準了,别浪費”,千夫長張元推開王世強,親自來組織防守。
不知道城破後要被文天祥怎麼處置,諸位不同出身的将領們面臨危險時反而團結到了一起。
王世強沒有計較張元的失禮,讓到一邊,看着張元調集士兵和開過弩的老手,喊着号子拉弦,矯正角度,瞄準。
一根粗大的弩箭随着張元的命令飛了出去,準确的命中了二裡外土壘。
正在矯正火炮射擊角度的吳希奭吓了一跳,看看那微微顫動的長長弩杆,自嘲的笑了笑,吩咐麾下将士在外圍豎起巨盾。
軍械變了,如今的戰鬥與往常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破虜軍的士兵們在學習,将領們也在摸索。
整個軍中,除了這些新式器械的發明者對新戰術一知半解外,其他人都是兩眼一摸黑。
但越是這樣,越激發了大夥學習的熱情。
人有時候就是如此,對于新鮮的東西,總寄托着無限希望,有無盡的精力去了解它,期待能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從此實現心中的夢想。
“所謂火炮,不過是放大号的突火槍,隻是彈丸略有變化,槍管改為銅胎鐵心,結實了許多。
所以裝藥多,打得遠,具體戰場上怎麼用,還得大家一塊摸索”,文天祥對于火炮的描述很直白,但吳希奭不這麼想。
那天看過火炮試射,他就好磨歹磨,磨着文天祥讓他降級做了火炮營的營正,帶着兩個兒子,每天琢磨着戰場上的實際應用。
前一段時間偷襲建甯和泰甯,火炮因為攜帶不方便的原因,并沒派上用場。
林琦和張唐帶着人用挖掘、深埋火藥包的方式炸破了那兩個小城。
今天攻打邵武,是破虜軍山中集訓後,第一場面對面的硬仗。
面對那磚石砌了表面的高大城牆和人數衆多的守軍,文天祥決定讓吳希奭動用他的寶貝,給黃去疾來個下馬威。
“休甫,準備好了嗎,對面的情況怎麼樣”,文天祥在侍衛的簌擁下,從山坡下繞着林地走了過來,關心地問。
衆将領答應一聲,各自按各自的理解去安排城牆的防務。
大夥本來就不願意與文天祥動手,黃去疾的表現,更讓人明白,這位大人的能力指望不上。
如今唯一可憑的,就是守軍人多。
邵武城兩度都是被人從正門攻破,城牆和甕城基本完好。
被蒙古人用重型投石器砸出的豁口已經修茸過,城頭上的防守器械也很充足。
文天祥這次帶來的人馬不過五千,如果強攻,一時未必能殺入城内。
“老李,你說,這城,咱能守得住麼”,千夫長張元看看四下沒有士兵偷聽,拉了拉千夫長李興,把他拽進了城東北的角樓裡。
“我不太清楚,自從入了武夷山後,文大人就像換了個人般。
這些日子他攻建甯,下泰甯,都是一夜入城,第二天迅速離去。
那兩個小城雖然是彈丸之地,城牆卻修得不矮。
不知道文大人憑什麼本事一夕之間把城攻下的。
要不然我也不會給都督出那個花錢買平安的主意”,千夫長李興四下看了看,用手比了比城牆,壓低嗓子說道:“張兄,我派人私下去江源銀場看過一次,那土寨的牆,坍了足足有十幾丈,沒塌的地方,熏得烏眉竈眼的,就像被雷劈了般……”。
“難道真的如傳言所說,文,文天祥得了天書,要中興大宋”?張元猶豫了一下,臨時把口中的文賊去掉了個賊字。
他出身于土匪,心中家國觀念淡薄,偏偏對天命觀很執着。
投靠蒙古人,有一半原因是迫于兵勢,更多的因素是覺得大宋沒有了氣數,五行輪回,天下該蒙古人做了。
“不知道,我們能活下去是正經”,李興歎了口氣,沒有直接回答張元的問話。
當年他帶着弟兄們,千裡迢迢趕去臨安赴國難,沒想到大宋官家對勤王人馬的防範心思比對蒙古人還重。
戰勢剛一緩和,朝廷馬上下旨強令義軍解散。
稍微動作遲緩的,馬上面臨一個“剿”字。
這樣的朝廷能苟延殘喘下去,簡直是沒天理了。
出于對朝廷的絕望,李興才選擇了投降蒙古人。
可跟在蒙古人身後一路南下,屠殺自己的同胞,讓他心中懷着深深的負罪感。
特别是在江西和福建兩地,看到那麼多義士奮起抵抗,戰到最後一人,讓這個草莽出身的漢子深受觸動。
他不知道這些義士守衛着什麼,但他知道,這些人對朝廷一樣絕望。
“轟”,一聲驚雷打斷張元和李興的議論。
雷聲過後,城頭上響起絕望的驚呼,凄厲的慘叫,和臨終的呻吟。
寬可馳馬的城牆上,無端生出了一個大坑,幾根碎骨在坑邊冒着熱氣,提醒人們,片刻前,這段城牆上還有生命的存在。
“是轟天雷”,千夫長張元的頭嗡的一聲,瞬間漲得老大。
滿牆亂跑的士兵,驚慌失措的将領,都證實了他的判斷。
邵武大都督黃去疾不知被雷聲震傷,還是被炸傷了,趴在城堞後,發不出一個像樣的命令。
統軍萬戶王世強臨危時吓出了幾分膽色,叫嚷着,安排床子弩手向對面的土坡上射擊。
白亮亮的長弩帶着風飛下城頭,在對面的山坡上插得東一支西一支,卻沒有一支真正威脅到對方。
“瞄準了,别浪費”,千夫長張元推開王世強,親自來組織防守。
不知道城破後要被文天祥怎麼處置,諸位不同出身的将領們面臨危險時反而團結到了一起。
王世強沒有計較張元的失禮,讓到一邊,看着張元調集士兵和開過弩的老手,喊着号子拉弦,矯正角度,瞄準。
一根粗大的弩箭随着張元的命令飛了出去,準确的命中了二裡外土壘。
正在矯正火炮射擊角度的吳希奭吓了一跳,看看那微微顫動的長長弩杆,自嘲的笑了笑,吩咐麾下将士在外圍豎起巨盾。
軍械變了,如今的戰鬥與往常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破虜軍的士兵們在學習,将領們也在摸索。
整個軍中,除了這些新式器械的發明者對新戰術一知半解外,其他人都是兩眼一摸黑。
但越是這樣,越激發了大夥學習的熱情。
人有時候就是如此,對于新鮮的東西,總寄托着無限希望,有無盡的精力去了解它,期待能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從此實現心中的夢想。
“所謂火炮,不過是放大号的突火槍,隻是彈丸略有變化,槍管改為銅胎鐵心,結實了許多。
所以裝藥多,打得遠,具體戰場上怎麼用,還得大家一塊摸索”,文天祥對于火炮的描述很直白,但吳希奭不這麼想。
那天看過火炮試射,他就好磨歹磨,磨着文天祥讓他降級做了火炮營的營正,帶着兩個兒子,每天琢磨着戰場上的實際應用。
前一段時間偷襲建甯和泰甯,火炮因為攜帶不方便的原因,并沒派上用場。
林琦和張唐帶着人用挖掘、深埋火藥包的方式炸破了那兩個小城。
今天攻打邵武,是破虜軍山中集訓後,第一場面對面的硬仗。
面對那磚石砌了表面的高大城牆和人數衆多的守軍,文天祥決定讓吳希奭動用他的寶貝,給黃去疾來個下馬威。
“休甫,準備好了嗎,對面的情況怎麼樣”,文天祥在侍衛的簌擁下,從山坡下繞着林地走了過來,關心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