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三章 選擇(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四更,天蒙蒙亮,風有些冷。
邵武軍城頭,蒙古大纛在寒風中瑟縮着,散發出一股粗羊毛布特有的膻味。
“四更天,晨起讀書,莫荒廢好光陰了”,報曉的頭陀敲打着鐵牌,行走在文廟前的成賢街上,用佛門特有的嗓門洪亮婉轉的唱出現在的時辰。
往年早晨最喧鬧最雅緻的成賢街卻沒響起朗朗的讀書聲,寒鴉在枝頭呆立,半晌,才啞啞地應了一聲,“呱”。
一年之内,被蒙古人兩度攻陷,過兵如過賊。
經曆兩度洗劫後的邵武再沒有昔日的繁華,路兩旁的深宅大院半數是空的,朱漆斑駁的大門緊閉,陰沉沉,籠罩着一股化不掉的恨意。
幸存的幾家,門口清一色貼着北元官府頒發的順民憑證,上面用小楷工整的寫着家中有幾口人,雇傭了幾個幫傭,幾個女婢,有幾畝田,在城外何處,有沒有親屬或鄰居“從賊”等必需申報的内容,底下醒目的用活字統一印着,“一人從賊,滿門抄斬”,八個字,最下邊是家主的簽名,表示對官府警告的認可。
大多數人家的家主好像都不識字,在朱紅的官府警告下,代替花押的,隻有幾個蹩腳的圈。
看樣子,今天早晨報時和報天氣的香火錢,又沒人打賞了。
頭陀看看一棟棟冷清的宅院,想想蒙古人到來之前的繁華,幽幽的歎了口氣,走幾步,不甘心的扯着嗓子再次吼道:“四更天了,晨起讀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吆”。
不負他所望,離文廟最近的一所宅院終于響起幾聲回應,數個蒙童在先生的帶領下,稚嫩的讀着一首不知何人所寫的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畢竟,還有人活着。
報了半輩子曉的頭陀欣喜的把關于香火錢的憂愁放到一邊,賣力的敲打着鐵闆與讀書聲相喝。
“嗚――嗚”,凄厲的畫角,攪碎寂靜的晨。
讀書聲斷了,鐘兒,鼓兒,陸續由南向北響起,士兵集合的哨子聲,百姓呼兒喚女的呼喊響成一團。
頭陀扔下鐵闆,拔腿跑上主街,看到幾個新附軍小校,慌慌張張地跑往南門方向。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黃去疾扔下手爐,在親兵的服侍下,顫抖着披上了紙铠。
對于他這種對于文臣出身的将領,皮甲太涼,鋼甲太重,而棉紙糊成的甲,是穿着的首選。
至于紙铠是否如傳說中那樣結實且不去管,至少,那鍍了層錫的光鮮表面能襯托出幾絲一軍統帥的威風。
當黃去疾帶着幾個心腹将領趕到城頭的時候,遙遙的已經可以看見破虜軍的大旗,人馬不多,隻幾千步卒和百十個騎兵,與城頭上嘈雜的新附軍相比,來犯之敵簡直可以用安靜二字形容。
沒有喧嘩和呐喊,士兵們在低級将領的帶動下排好攻擊陣型,幾百個辎重營戰士趕着水牛,連推帶拉,将一些奇怪的大家夥推上土坡。
土坡上,有人忙碌的挖着戰壕,壘着土牆。
南國冬天亦未消散的草色,隐隐地襯托着那一堆堆紅土,土堆上招搖的宋旗,在朝陽下看起來有些刺眼。
“是文大人,他真的還活着”,守城的士兵有些慌亂。
對面那熟悉的故國旗鼓和嚴整的陣容讓他們感到非常壓抑,有人開始切切私語。
“是文大人,他一直在武夷山中。
今天下山了,問咱們不戰之罪來了”,有人後悔,有人搖頭,原本低微的士氣一下子降到崩潰的邊緣,如果不是黃去疾的心腹将領和幾千直轄部曲在旁邊監督着,已經有人打算棄械逃命。
“李将軍呢,不,不是讓他去,去聯,聯系…了嗎”,黃去疾聽到士兵的議論,愈發緊張,好不容易才穩住心神,沒把聯系輸款幾個字說出口。
“大帥,我等前天才議事籌措送往廣州的糧饷。
今天賊兵已到城下,哪裡來得及。
敵軍不多,城中士卒尚可一戰”,統軍萬戶王世強跟在蒙古人身後打過硬仗,見過場面比黃去疾多些,拉拉主帥的衣袖,小聲提醒。
“前天”?黃去疾終于醒悟,早知如此,不如早點規劃。
估計現在李興等人準備的糧饷還沒湊齊一半。
事到如今,也隻有打了。
黃去疾雙手扶住城頭,挺直腰杆喊道:“來人,給本都督擂鼓”。
連綿的鼓聲從城頭響起,多少挽回了一點頹勢。
幾個死忠的部曲大聲鼓噪呐喊,想找幾句罵陣的話羞辱敵軍,找了半天,卻找不到合适的詞彙。
喊了幾聲,見沒人接茬,也就蔫了下去。
倒是一些打過仗的江淮老兵,将床子弩、滾木、雷石、飛辘、鐵鍊球七手八腳的擺好,以防敵軍攻城。
“都督,是出戰還是堅守”,黃天化不和時宜的問了一句,登時惹來一片白眼。
按軍中規矩,守軍數量遠遠高于敵軍時,當遣一将領兵出城,挫一挫來犯之敵的銳氣。
可想想破虜軍将千餘探馬赤軍殺得片甲不留的傳聞,看看對方軍容,諸将心中誰也沒有出城後還能活着回來的把握。
紛紛轉過頭,唯恐黃去疾聽了族弟的主意,把令箭發發到自己頭上。
“敵鋒正銳,我,我當堅守。
待其糧盡,氣瀉,自去”。
邵武大都督黃去疾知道沒人肯
邵武軍城頭,蒙古大纛在寒風中瑟縮着,散發出一股粗羊毛布特有的膻味。
“四更天,晨起讀書,莫荒廢好光陰了”,報曉的頭陀敲打着鐵牌,行走在文廟前的成賢街上,用佛門特有的嗓門洪亮婉轉的唱出現在的時辰。
往年早晨最喧鬧最雅緻的成賢街卻沒響起朗朗的讀書聲,寒鴉在枝頭呆立,半晌,才啞啞地應了一聲,“呱”。
一年之内,被蒙古人兩度攻陷,過兵如過賊。
經曆兩度洗劫後的邵武再沒有昔日的繁華,路兩旁的深宅大院半數是空的,朱漆斑駁的大門緊閉,陰沉沉,籠罩着一股化不掉的恨意。
幸存的幾家,門口清一色貼着北元官府頒發的順民憑證,上面用小楷工整的寫着家中有幾口人,雇傭了幾個幫傭,幾個女婢,有幾畝田,在城外何處,有沒有親屬或鄰居“從賊”等必需申報的内容,底下醒目的用活字統一印着,“一人從賊,滿門抄斬”,八個字,最下邊是家主的簽名,表示對官府警告的認可。
大多數人家的家主好像都不識字,在朱紅的官府警告下,代替花押的,隻有幾個蹩腳的圈。
看樣子,今天早晨報時和報天氣的香火錢,又沒人打賞了。
頭陀看看一棟棟冷清的宅院,想想蒙古人到來之前的繁華,幽幽的歎了口氣,走幾步,不甘心的扯着嗓子再次吼道:“四更天了,晨起讀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吆”。
不負他所望,離文廟最近的一所宅院終于響起幾聲回應,數個蒙童在先生的帶領下,稚嫩的讀着一首不知何人所寫的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畢竟,還有人活着。
報了半輩子曉的頭陀欣喜的把關于香火錢的憂愁放到一邊,賣力的敲打着鐵闆與讀書聲相喝。
“嗚――嗚”,凄厲的畫角,攪碎寂靜的晨。
讀書聲斷了,鐘兒,鼓兒,陸續由南向北響起,士兵集合的哨子聲,百姓呼兒喚女的呼喊響成一團。
頭陀扔下鐵闆,拔腿跑上主街,看到幾個新附軍小校,慌慌張張地跑往南門方向。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黃去疾扔下手爐,在親兵的服侍下,顫抖着披上了紙铠。
對于他這種對于文臣出身的将領,皮甲太涼,鋼甲太重,而棉紙糊成的甲,是穿着的首選。
至于紙铠是否如傳說中那樣結實且不去管,至少,那鍍了層錫的光鮮表面能襯托出幾絲一軍統帥的威風。
當黃去疾帶着幾個心腹将領趕到城頭的時候,遙遙的已經可以看見破虜軍的大旗,人馬不多,隻幾千步卒和百十個騎兵,與城頭上嘈雜的新附軍相比,來犯之敵簡直可以用安靜二字形容。
沒有喧嘩和呐喊,士兵們在低級将領的帶動下排好攻擊陣型,幾百個辎重營戰士趕着水牛,連推帶拉,将一些奇怪的大家夥推上土坡。
土坡上,有人忙碌的挖着戰壕,壘着土牆。
南國冬天亦未消散的草色,隐隐地襯托着那一堆堆紅土,土堆上招搖的宋旗,在朝陽下看起來有些刺眼。
“是文大人,他真的還活着”,守城的士兵有些慌亂。
對面那熟悉的故國旗鼓和嚴整的陣容讓他們感到非常壓抑,有人開始切切私語。
“是文大人,他一直在武夷山中。
今天下山了,問咱們不戰之罪來了”,有人後悔,有人搖頭,原本低微的士氣一下子降到崩潰的邊緣,如果不是黃去疾的心腹将領和幾千直轄部曲在旁邊監督着,已經有人打算棄械逃命。
“李将軍呢,不,不是讓他去,去聯,聯系…了嗎”,黃去疾聽到士兵的議論,愈發緊張,好不容易才穩住心神,沒把聯系輸款幾個字說出口。
“大帥,我等前天才議事籌措送往廣州的糧饷。
今天賊兵已到城下,哪裡來得及。
敵軍不多,城中士卒尚可一戰”,統軍萬戶王世強跟在蒙古人身後打過硬仗,見過場面比黃去疾多些,拉拉主帥的衣袖,小聲提醒。
“前天”?黃去疾終于醒悟,早知如此,不如早點規劃。
估計現在李興等人準備的糧饷還沒湊齊一半。
事到如今,也隻有打了。
黃去疾雙手扶住城頭,挺直腰杆喊道:“來人,給本都督擂鼓”。
連綿的鼓聲從城頭響起,多少挽回了一點頹勢。
幾個死忠的部曲大聲鼓噪呐喊,想找幾句罵陣的話羞辱敵軍,找了半天,卻找不到合适的詞彙。
喊了幾聲,見沒人接茬,也就蔫了下去。
倒是一些打過仗的江淮老兵,将床子弩、滾木、雷石、飛辘、鐵鍊球七手八腳的擺好,以防敵軍攻城。
“都督,是出戰還是堅守”,黃天化不和時宜的問了一句,登時惹來一片白眼。
按軍中規矩,守軍數量遠遠高于敵軍時,當遣一将領兵出城,挫一挫來犯之敵的銳氣。
可想想破虜軍将千餘探馬赤軍殺得片甲不留的傳聞,看看對方軍容,諸将心中誰也沒有出城後還能活着回來的把握。
紛紛轉過頭,唯恐黃去疾聽了族弟的主意,把令箭發發到自己頭上。
“敵鋒正銳,我,我當堅守。
待其糧盡,氣瀉,自去”。
邵武大都督黃去疾知道沒人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