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三章 選擇(一)
關燈
小
中
大
楊太後一邊拉過皇帝鄭重叮囑,“陛下為一國之君,切莫對臣子的能力妄下斷言,傷了忠臣之心”。
說着,四下張望,看看周圍除了貼身宮女再無閑雜人物,才把一顆心裝落回肚。
“可宮裡的人都這麼說,今天陸大人也證實,文丞相福建與贛南交界處,打了勝仗。
居然還造出了震天雷,炸得鞑子人仰馬翻”。
端宗皇帝興奮的說着,仿佛自己禦駕親争,親自目睹了震天雷的威力一般。
自從即位以來,一直被北元兵馬追着到處漂流,難得的一場勝仗,當然讓他欣喜。
“陛下如果高興,就下旨嘉獎文丞相便是,讓天下忠義之士都學文丞相,早日光複我大宋山河”。
看着皇帝難得高興一回,楊太後不忍拂了他的意,順着他的口風說。
反正,今天即使皇帝下了嘉獎的聖旨,也找不到人将旨意送到陸地上去。
“朕想将文丞相招回來,主持我大宋軍事”,透過紙窗,望着窗外的波光,端宗皇帝躊躇滿志。
“陛下不可這麼做”,楊皇後立即出聲制止,唯恐小皇帝一高興,由着性子胡來。
“為什麼不可,右丞相可是文武全才,母後怕陳丞相阻撓麼”? “正因為因為文丞相是文武全才,所以陛下才不能将他招回啊,陳丞相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宋江山”,楊太後情急之下,語調中已經帶上了些許哭腔。
“母後,難道這其中很為難麼”,端宗驚奇的問,扯了扯楊太後的衣角,不知自己錯在何處。
他與衛王一直有楊太後照顧,對其依戀很深。
楊太後歎了口氣,接着轉身咳嗽的機會,悄悄的把眼角的淚水擦掉。
文天祥能回來麼,這道聖旨即使發出去,也會被陳宜中和張将軍攔下來。
論威望,論戰功,文天祥都遠遠超過了二人,所以當時陳丞相才力主分兵,把文天祥支了出去。
朝臣中誰更有能力,楊皇後看不出,但在每天例行的早朝中,她卻能體會到相互傾軋的滋味。
她不是小堯舜高太後,沒有那個能力輔佐年幼的君王,把握大宋的平衡。
她現在能依賴的,隻有陳宜中和張士傑,還有張士傑麾下的十幾萬官兵。
文天祥聲望雖然高,本事雖然大,但他的麾下畢竟隻有五千兵馬。
如果文天祥歸,逼得張士傑反,局面更不可收拾。
兩難之間,她隻能取勢力大的那一方為依仗,把文天祥和他的麾下犧牲掉,看着他們在贛南自生自滅。
可惜,這些話她沒法說,也說不得。
政治這東西,說出來的和隐藏在背後永遠差别如天壤。
此時,她隻能收斂哀愁,強顔裝笑的應對道:“陛下,文大人領軍在外,才使北元不敢全力進攻,如果文大人回來了,北元則再無後顧之憂,情況更為不妙。
” “什麼時候文大人能揮師下山,帶着他的百戰之士,驅逐鞑虜,接朕脫離這無邊苦海呢”,端宗皇帝用小手拍拍桌案,心中發出一聲長歎。
作為天生的帝王,看慣了臣下的表演,有些事情,隐隐約約他也能覺察得到。
等朕親政那一天,年少體弱的皇帝如是想。
此刻的文天祥還沒得到行朝再次大敗于劉深之手,十幾萬軍民浮萍一樣飄浮于海上的消息,他正忙着練兵,安排同的部隊進行不同階段的訓練。
“前一段時間的訓練結果,相信諸君已經覺察得到。
如今誰再說我第一标是支弱旅,我想,天下再無勁卒的存在”,文天祥站在長桌前,侃侃而談。
長桌兩側,将士們一個個坐得筆挺,崇拜地看着眼前這個點石成金的大宋右丞相。
如果說四個月前,諸将對這種剃發練兵的效果還心存懷疑的話,如今,這種疑慮已經全部打消。
那天晚上,他們都親自參加了戰鬥,目睹了第一标強大的戰鬥力。
兩千多步卒,偷襲堅守城寨的一千探馬赤軍。
擱在以前,這是大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往戰場上,這個比例的兩支隊伍相遇,宋軍隻有落荒而逃的份。
那天晚上,大夥終于讓敵人狼奔豬突了一回。
都是上過戰場的人,諸将心中自有一杆稱,第一标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殲敵多少。
還表現在與敵軍接觸後,所表現出來的從容與殺氣上。
那是一種視死如歸的聲威,曾讓天地為之變色,易水為之寒。
沒有一個武将不以擁有這樣一支部隊為榮。
私底下,已經有幾個閑置的将領找過文天祥,希望文丞相把自己安排進第一标去,哪怕降級使用,做個都頭也再所不惜。
對于這種要求,文天祥都回絕了,他讓将領們先等,等第二标在杜浒的率領下,完成訓練流程,等第三标和第四标的以同樣的方法組建。
雖然目前第三、第四标還是沒影子的事兒,百
說着,四下張望,看看周圍除了貼身宮女再無閑雜人物,才把一顆心裝落回肚。
“可宮裡的人都這麼說,今天陸大人也證實,文丞相福建與贛南交界處,打了勝仗。
居然還造出了震天雷,炸得鞑子人仰馬翻”。
端宗皇帝興奮的說着,仿佛自己禦駕親争,親自目睹了震天雷的威力一般。
自從即位以來,一直被北元兵馬追着到處漂流,難得的一場勝仗,當然讓他欣喜。
“陛下如果高興,就下旨嘉獎文丞相便是,讓天下忠義之士都學文丞相,早日光複我大宋山河”。
看着皇帝難得高興一回,楊太後不忍拂了他的意,順着他的口風說。
反正,今天即使皇帝下了嘉獎的聖旨,也找不到人将旨意送到陸地上去。
“朕想将文丞相招回來,主持我大宋軍事”,透過紙窗,望着窗外的波光,端宗皇帝躊躇滿志。
“陛下不可這麼做”,楊皇後立即出聲制止,唯恐小皇帝一高興,由着性子胡來。
“為什麼不可,右丞相可是文武全才,母後怕陳丞相阻撓麼”? “正因為因為文丞相是文武全才,所以陛下才不能将他招回啊,陳丞相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宋江山”,楊太後情急之下,語調中已經帶上了些許哭腔。
“母後,難道這其中很為難麼”,端宗驚奇的問,扯了扯楊太後的衣角,不知自己錯在何處。
他與衛王一直有楊太後照顧,對其依戀很深。
楊太後歎了口氣,接着轉身咳嗽的機會,悄悄的把眼角的淚水擦掉。
文天祥能回來麼,這道聖旨即使發出去,也會被陳宜中和張将軍攔下來。
論威望,論戰功,文天祥都遠遠超過了二人,所以當時陳丞相才力主分兵,把文天祥支了出去。
朝臣中誰更有能力,楊皇後看不出,但在每天例行的早朝中,她卻能體會到相互傾軋的滋味。
她不是小堯舜高太後,沒有那個能力輔佐年幼的君王,把握大宋的平衡。
她現在能依賴的,隻有陳宜中和張士傑,還有張士傑麾下的十幾萬官兵。
文天祥聲望雖然高,本事雖然大,但他的麾下畢竟隻有五千兵馬。
如果文天祥歸,逼得張士傑反,局面更不可收拾。
兩難之間,她隻能取勢力大的那一方為依仗,把文天祥和他的麾下犧牲掉,看着他們在贛南自生自滅。
可惜,這些話她沒法說,也說不得。
政治這東西,說出來的和隐藏在背後永遠差别如天壤。
此時,她隻能收斂哀愁,強顔裝笑的應對道:“陛下,文大人領軍在外,才使北元不敢全力進攻,如果文大人回來了,北元則再無後顧之憂,情況更為不妙。
” “什麼時候文大人能揮師下山,帶着他的百戰之士,驅逐鞑虜,接朕脫離這無邊苦海呢”,端宗皇帝用小手拍拍桌案,心中發出一聲長歎。
作為天生的帝王,看慣了臣下的表演,有些事情,隐隐約約他也能覺察得到。
等朕親政那一天,年少體弱的皇帝如是想。
此刻的文天祥還沒得到行朝再次大敗于劉深之手,十幾萬軍民浮萍一樣飄浮于海上的消息,他正忙着練兵,安排同的部隊進行不同階段的訓練。
“前一段時間的訓練結果,相信諸君已經覺察得到。
如今誰再說我第一标是支弱旅,我想,天下再無勁卒的存在”,文天祥站在長桌前,侃侃而談。
長桌兩側,将士們一個個坐得筆挺,崇拜地看着眼前這個點石成金的大宋右丞相。
如果說四個月前,諸将對這種剃發練兵的效果還心存懷疑的話,如今,這種疑慮已經全部打消。
那天晚上,他們都親自參加了戰鬥,目睹了第一标強大的戰鬥力。
兩千多步卒,偷襲堅守城寨的一千探馬赤軍。
擱在以前,這是大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往戰場上,這個比例的兩支隊伍相遇,宋軍隻有落荒而逃的份。
那天晚上,大夥終于讓敵人狼奔豬突了一回。
都是上過戰場的人,諸将心中自有一杆稱,第一标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殲敵多少。
還表現在與敵軍接觸後,所表現出來的從容與殺氣上。
那是一種視死如歸的聲威,曾讓天地為之變色,易水為之寒。
沒有一個武将不以擁有這樣一支部隊為榮。
私底下,已經有幾個閑置的将領找過文天祥,希望文丞相把自己安排進第一标去,哪怕降級使用,做個都頭也再所不惜。
對于這種要求,文天祥都回絕了,他讓将領們先等,等第二标在杜浒的率領下,完成訓練流程,等第三标和第四标的以同樣的方法組建。
雖然目前第三、第四标還是沒影子的事兒,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