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一章 黃昏(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張唐渾然不覺,杜浒和箫資也沒看見,他們都被驚呆了。
這些訓練内容,聽起來很熟悉,卻是他們從來想不到,或者整理不出條理的東西。
大宋軍中,有些規定和這些訓練内容類似,卻絕對沒有講得這樣清楚明白,一句也沒扯到天地八卦上。
隻是說出了怎樣做,說明了為什麼這樣做。
杜浒已經追随文天祥多年,箫資也算得上行伍年餘的“老将”,加上張唐這個民軍首領,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将文天祥這份練兵綱要補充完整,有些地方大夥不懂,文天祥不顧勞累,一一解釋。
有些條目杜浒認為與目前軍中實際情況不符,集張唐、箫資和文天祥三人的智慧也能找到應對之策。
箫資拿出紙筆,邊聽邊記,四人一番讨論,及到天色大亮才理出一份完整的練兵方法。
這個修改後的練兵綱要,與文天祥根據文忠記憶整理的那份綱要已經極大不同,即迎合了最初那份綱要的主旨,又照顧到了目前軍中的現實。
綱要寫好後,杜浒的萬根煩惱絲也被張唐就手割去,四個和尚頭相對着哈哈大笑,眼下兵微将寡的劣勢,全部不放在心上了。
文天祥在《練兵綱要》的開篇中說得明白,此法不但可練兵,而且可練将,眼下山中這兩千多殘兵,将來就是兩千員戰将。
隻要得到時機走出武夷山區,還愁不把江南攪他個天翻地覆。
聽到文天祥豪情萬丈的笑聲,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鄒洬等将領全趕了過來。
大夥關心文丞相病情,這半夜睡得亦是半夢半腥。
一進帳篷,看到四個和尚,皆大驚失色。
有了頭天晚上的經驗,文天祥知道大家又要誤會,趕緊将自己斷發的目的重複說了一遍。
江西 安撫副使鄒洬将信将疑,從箫資手中搶過墨痕未幹的練兵綱要,粗粗翻看了一遭,半晌,沉默不語。
鄒洬是個出了名的爽快人,自從與文天祥二人自合兵以來,從來沒出現過有話憋在肚子中的情況。
此刻見他沉默不語,衆将等人都覺得差異。
張唐憋得郁悶,伸手推了鄒洬一把,大聲問道:“鄒大人,難道你認為這份練兵綱要有什麼不妥之處麼,不妨說來,大夥重頭議過就是,何必藏着掖着,學那娘們兒作為”。
晃了晃頭,鄒洬如夢初醒,先做了個揖,向大夥告罪,緊接着歎息道,“張兄誤會了,哪裡有什麼不妥,此策正合時宜。
鄒某剛才是想起了鞏将軍當日所說的有将無兵之語,一時失神。
若我軍早得此書,江南西路局勢,也不至于糜爛如此”。
衆人聞聽鄒洬此語,俱是怅然。
大宋行朝為了安撫各路豪傑,給每個人都封了極大的官,帳篷中,文天祥是丞相,鄒洬是安撫副使,領兵部侍郎銜,杜浒是招讨副使,何時為江西提刑,可以說數省大吏,都聚集在這百丈嶺附近。
可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空懷着滿腔報國之志,半點力氣也使不出。
見鄒洬對文丞相徹夜寫就的練兵綱要甚為推崇,衆人傳着,将其中條目挨個過了一遍。
不看則已,越看越放不下,越看越驚。
大夥兒都與元軍打過數仗,知道行伍艱難,也深知民軍戰鬥力低下,非但遇上蒙古兵十不敵一,即使遇上同為宋人的蒙元新附軍,人數相當的情況下也隻有且戰且走的份兒。
曾經有人決心整頓兵馬,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想不出合适辦法。
而文天祥在練兵綱要上所說,幾乎句句都說到他們心裡,衆人知道,如果按照文丞相這個法子,在武夷山中将殘卒練上幾個月,雖然不敢保證士兵個個有當年武穆麾下嶽家軍的戰鬥力,至少跟新附軍打起來,不會敗得再那麼狼狽。
“丞相,某将以為,這段,似乎有些不妥當”,議論了一會兒,劉子俊偷偷看了看文天祥臉色,指着開頭處一段文字,提出了置疑。
他是個有名精細人,空坑兵敗,虧得他才救了文天祥性命。
又虧得他收攏部曲,一路上招集散亡,衆人才尋得武夷山區這麼一個安身之所。
“民章,直說無妨”,文天祥循着劉子俊的手指看過去,看到劉子俊指的正是自己在開篇第二節,講到的‘官兵平等,文武比肩,戰前諸将無論出身皆可直言策略得失’這一段。
“丞相,我朝自太祖以來……”,箫明哲接過話頭,低聲提醒。
大宋自太祖開國以來,一直是重文輕武,文臣的地位遠遠高于武将。
即使在文天祥的軍中,行伍出身的将領也一直也隻有執行命令的資格,至于怎麼打,打哪裡,向來是文職出身的官員們說得算。
特别是像箫明哲這樣有功名在身的人,身份更是高人一等。
這些都是三百年的老規矩,沒有人認為它不對。
文天祥今天一下子将武将的地位提高到與文職同等,箫明哲一時難以接受。
而劉子俊想得更多的是,此舉會不會招至行朝的非議,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果然不出我所料,文天祥笑了笑,大度地揮揮手,給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答案“諸位如今,還分得清自己是文人,還是武夫麼。
況且現在就這麼千把人,再分個左右高低,反而沒
張唐渾然不覺,杜浒和箫資也沒看見,他們都被驚呆了。
這些訓練内容,聽起來很熟悉,卻是他們從來想不到,或者整理不出條理的東西。
大宋軍中,有些規定和這些訓練内容類似,卻絕對沒有講得這樣清楚明白,一句也沒扯到天地八卦上。
隻是說出了怎樣做,說明了為什麼這樣做。
杜浒已經追随文天祥多年,箫資也算得上行伍年餘的“老将”,加上張唐這個民軍首領,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将文天祥這份練兵綱要補充完整,有些地方大夥不懂,文天祥不顧勞累,一一解釋。
有些條目杜浒認為與目前軍中實際情況不符,集張唐、箫資和文天祥三人的智慧也能找到應對之策。
箫資拿出紙筆,邊聽邊記,四人一番讨論,及到天色大亮才理出一份完整的練兵方法。
這個修改後的練兵綱要,與文天祥根據文忠記憶整理的那份綱要已經極大不同,即迎合了最初那份綱要的主旨,又照顧到了目前軍中的現實。
綱要寫好後,杜浒的萬根煩惱絲也被張唐就手割去,四個和尚頭相對着哈哈大笑,眼下兵微将寡的劣勢,全部不放在心上了。
文天祥在《練兵綱要》的開篇中說得明白,此法不但可練兵,而且可練将,眼下山中這兩千多殘兵,将來就是兩千員戰将。
隻要得到時機走出武夷山區,還愁不把江南攪他個天翻地覆。
聽到文天祥豪情萬丈的笑聲,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鄒洬等将領全趕了過來。
大夥關心文丞相病情,這半夜睡得亦是半夢半腥。
一進帳篷,看到四個和尚,皆大驚失色。
有了頭天晚上的經驗,文天祥知道大家又要誤會,趕緊将自己斷發的目的重複說了一遍。
江西 安撫副使鄒洬将信将疑,從箫資手中搶過墨痕未幹的練兵綱要,粗粗翻看了一遭,半晌,沉默不語。
鄒洬是個出了名的爽快人,自從與文天祥二人自合兵以來,從來沒出現過有話憋在肚子中的情況。
此刻見他沉默不語,衆将等人都覺得差異。
張唐憋得郁悶,伸手推了鄒洬一把,大聲問道:“鄒大人,難道你認為這份練兵綱要有什麼不妥之處麼,不妨說來,大夥重頭議過就是,何必藏着掖着,學那娘們兒作為”。
晃了晃頭,鄒洬如夢初醒,先做了個揖,向大夥告罪,緊接着歎息道,“張兄誤會了,哪裡有什麼不妥,此策正合時宜。
鄒某剛才是想起了鞏将軍當日所說的有将無兵之語,一時失神。
若我軍早得此書,江南西路局勢,也不至于糜爛如此”。
衆人聞聽鄒洬此語,俱是怅然。
大宋行朝為了安撫各路豪傑,給每個人都封了極大的官,帳篷中,文天祥是丞相,鄒洬是安撫副使,領兵部侍郎銜,杜浒是招讨副使,何時為江西提刑,可以說數省大吏,都聚集在這百丈嶺附近。
可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空懷着滿腔報國之志,半點力氣也使不出。
見鄒洬對文丞相徹夜寫就的練兵綱要甚為推崇,衆人傳着,将其中條目挨個過了一遍。
不看則已,越看越放不下,越看越驚。
大夥兒都與元軍打過數仗,知道行伍艱難,也深知民軍戰鬥力低下,非但遇上蒙古兵十不敵一,即使遇上同為宋人的蒙元新附軍,人數相當的情況下也隻有且戰且走的份兒。
曾經有人決心整頓兵馬,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想不出合适辦法。
而文天祥在練兵綱要上所說,幾乎句句都說到他們心裡,衆人知道,如果按照文丞相這個法子,在武夷山中将殘卒練上幾個月,雖然不敢保證士兵個個有當年武穆麾下嶽家軍的戰鬥力,至少跟新附軍打起來,不會敗得再那麼狼狽。
“丞相,某将以為,這段,似乎有些不妥當”,議論了一會兒,劉子俊偷偷看了看文天祥臉色,指着開頭處一段文字,提出了置疑。
他是個有名精細人,空坑兵敗,虧得他才救了文天祥性命。
又虧得他收攏部曲,一路上招集散亡,衆人才尋得武夷山區這麼一個安身之所。
“民章,直說無妨”,文天祥循着劉子俊的手指看過去,看到劉子俊指的正是自己在開篇第二節,講到的‘官兵平等,文武比肩,戰前諸将無論出身皆可直言策略得失’這一段。
“丞相,我朝自太祖以來……”,箫明哲接過話頭,低聲提醒。
大宋自太祖開國以來,一直是重文輕武,文臣的地位遠遠高于武将。
即使在文天祥的軍中,行伍出身的将領也一直也隻有執行命令的資格,至于怎麼打,打哪裡,向來是文職出身的官員們說得算。
特别是像箫明哲這樣有功名在身的人,身份更是高人一等。
這些都是三百年的老規矩,沒有人認為它不對。
文天祥今天一下子将武将的地位提高到與文職同等,箫明哲一時難以接受。
而劉子俊想得更多的是,此舉會不會招至行朝的非議,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果然不出我所料,文天祥笑了笑,大度地揮揮手,給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答案“諸位如今,還分得清自己是文人,還是武夫麼。
況且現在就這麼千把人,再分個左右高低,反而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