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韓信功過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呢?叫做“符合”――我們現在“符合”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劉邦悄悄到韓信軍營裡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後出來調兵,把兵全部重新調動一遍。
等劉邦把兵都調完了,韓信才醒來,張耳也才醒來,出去一看說是漢王來了,而且把兵都調完了,他們倆大驚失色,卻也沒有辦法。
這時劉邦說,韓信,出兵打齊國去吧。
于是韓信也就隻好領兵打齊國去了,結果自然又是大獲全勝。
在整個劉邦與項羽争奪天下的過程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和劉邦的君臣際遇也曆來被視為是一段佳話。
那麼,他們後來怎麼會翻臉呢?韓信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又犯了什麼錯誤呢? 要說韓信犯錯誤,就是從攻打齊國開始的。
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他不顧大局。
當時劉邦把韓信的印符拿過來重新調兵以後,就命令韓信率兵去攻打齊國,韓信當然也就去了。
可等他率軍到達齊國邊境的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說是齊國已經降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邦命令韓信出兵的同時還派了一個人到齊國去,這個人的名字叫郦食其,這個“食其”兩個字它的文字是寫成“食其”,“食”是飲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為人名要念做“異基”。
這個郦食其也是個說客,一個辯士,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過日子。
這家夥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跑到齊國做齊王的思想工作,給做通了――齊王同意降漢,歸順漢王劉邦。
于是雙方就談好了投降條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塊地方已經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齊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兒喝酒了。
這個時候,韓信的軍隊還在往前進發,路上得到了這個消息,韓信心想,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還怎麼打呀?範陽辯士蒯通就給韓信出主意了。
蒯通說,将軍,漢王命令您去攻打齊國,對吧?韓信說,是呀,有這個命令。
蒯通問,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嗎?韓信說,這個命令倒是還沒有接到。
蒯通說,這就對了,你沒有接到讓你停止進軍的命令你幹嗎要停呢?請将軍想一想,将軍作戰幾十年,浴血奮戰,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
這個郦食其一根舌頭說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
請将軍您想想看,我們前方将士奮不顧身英勇作戰打了好幾年還不如郦食其幾句話重要了?這個功勞可怎麼算啊?韓信說,也對,這話可怎麼說?不管他,打,繼續去打。
韓信這一繼續進軍,齊王知道後就惱火了,不是說得好好的嘛,我都歸順了嘛,條件都談好了嘛,怎麼搞的,又派兵打呢?你這是詐我啊!齊王馬上反應過來,氣哼哼地說,你郦食其是個騙子,是你使的陰謀詭計讓我解除武裝的――因為現在整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王已經不設防了,他本想着和漢王是一家人他還設什麼防啊?可突然韓信的軍隊就來了。
齊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
”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鍋裡去了。
這樣一來,韓信算是破壞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
本來能和和平平地把齊國的問題解決掉,為什麼要打這場仗呢? 就此事而言,應該說是韓信不顧全大局,他為了添增自己個人的功勞,對“和平使節”郦食其的貢獻不服氣,結果就讓那麼多人流血犧牲!而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的戰争正處于膠着狀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節外生枝的,最好齊國沒事了,韓信的軍隊趕快回來,回到荥陽。
而韓信那樣做肯定是打亂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這是韓信的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是什麼呢?還是從齊國這件事上生出來的。
韓信在武力打下齊國之後,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個地方很麻煩,這裡的人反複無常,你看它一會兒是站在我們漢國這一邊,一會兒它又站在楚國那一邊,是“反複之國”,靠不住,不能再讓齊國人在這裡做國王了。
因此,我韓信想請大王您封我韓信做一個假齊王,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讓我代理一下齊王這個職位,把這個地方鎮住。
韓信這封信被送到劉邦那裡時,劉邦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劉邦當時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困在荥澤――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陽――正急等着韓信派兵來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卻是韓信說他要當一個代理齊王。
所以,劉邦看到這封信後氣都不打一處來,桌子一拍,說,渾蛋! 這時劉邦身旁有兩個人,一個張良,一個陳平,他倆就用腳去踢劉邦。
踢完之後兩個人說,大王,您這個時候可不能得罪韓信啊!您想想看,我們現在被圍困在這個地方,他要在那個地方稱王我們管得着嗎?劉邦一想,對呀,這個時候不能罵韓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經罵過了呀,怎麼辦?劉邦想了個點子,
劉邦悄悄到韓信軍營裡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後出來調兵,把兵全部重新調動一遍。
等劉邦把兵都調完了,韓信才醒來,張耳也才醒來,出去一看說是漢王來了,而且把兵都調完了,他們倆大驚失色,卻也沒有辦法。
這時劉邦說,韓信,出兵打齊國去吧。
于是韓信也就隻好領兵打齊國去了,結果自然又是大獲全勝。
在整個劉邦與項羽争奪天下的過程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和劉邦的君臣際遇也曆來被視為是一段佳話。
那麼,他們後來怎麼會翻臉呢?韓信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又犯了什麼錯誤呢? 要說韓信犯錯誤,就是從攻打齊國開始的。
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他不顧大局。
當時劉邦把韓信的印符拿過來重新調兵以後,就命令韓信率兵去攻打齊國,韓信當然也就去了。
可等他率軍到達齊國邊境的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說是齊國已經降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邦命令韓信出兵的同時還派了一個人到齊國去,這個人的名字叫郦食其,這個“食其”兩個字它的文字是寫成“食其”,“食”是飲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為人名要念做“異基”。
這個郦食其也是個說客,一個辯士,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過日子。
這家夥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跑到齊國做齊王的思想工作,給做通了――齊王同意降漢,歸順漢王劉邦。
于是雙方就談好了投降條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塊地方已經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齊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兒喝酒了。
這個時候,韓信的軍隊還在往前進發,路上得到了這個消息,韓信心想,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還怎麼打呀?範陽辯士蒯通就給韓信出主意了。
蒯通說,将軍,漢王命令您去攻打齊國,對吧?韓信說,是呀,有這個命令。
蒯通問,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嗎?韓信說,這個命令倒是還沒有接到。
蒯通說,這就對了,你沒有接到讓你停止進軍的命令你幹嗎要停呢?請将軍想一想,将軍作戰幾十年,浴血奮戰,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
這個郦食其一根舌頭說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
請将軍您想想看,我們前方将士奮不顧身英勇作戰打了好幾年還不如郦食其幾句話重要了?這個功勞可怎麼算啊?韓信說,也對,這話可怎麼說?不管他,打,繼續去打。
韓信這一繼續進軍,齊王知道後就惱火了,不是說得好好的嘛,我都歸順了嘛,條件都談好了嘛,怎麼搞的,又派兵打呢?你這是詐我啊!齊王馬上反應過來,氣哼哼地說,你郦食其是個騙子,是你使的陰謀詭計讓我解除武裝的――因為現在整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王已經不設防了,他本想着和漢王是一家人他還設什麼防啊?可突然韓信的軍隊就來了。
齊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
”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鍋裡去了。
這樣一來,韓信算是破壞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
本來能和和平平地把齊國的問題解決掉,為什麼要打這場仗呢? 就此事而言,應該說是韓信不顧全大局,他為了添增自己個人的功勞,對“和平使節”郦食其的貢獻不服氣,結果就讓那麼多人流血犧牲!而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的戰争正處于膠着狀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節外生枝的,最好齊國沒事了,韓信的軍隊趕快回來,回到荥陽。
而韓信那樣做肯定是打亂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這是韓信的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是什麼呢?還是從齊國這件事上生出來的。
韓信在武力打下齊國之後,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個地方很麻煩,這裡的人反複無常,你看它一會兒是站在我們漢國這一邊,一會兒它又站在楚國那一邊,是“反複之國”,靠不住,不能再讓齊國人在這裡做國王了。
因此,我韓信想請大王您封我韓信做一個假齊王,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讓我代理一下齊王這個職位,把這個地方鎮住。
韓信這封信被送到劉邦那裡時,劉邦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劉邦當時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困在荥澤――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陽――正急等着韓信派兵來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卻是韓信說他要當一個代理齊王。
所以,劉邦看到這封信後氣都不打一處來,桌子一拍,說,渾蛋! 這時劉邦身旁有兩個人,一個張良,一個陳平,他倆就用腳去踢劉邦。
踢完之後兩個人說,大王,您這個時候可不能得罪韓信啊!您想想看,我們現在被圍困在這個地方,他要在那個地方稱王我們管得着嗎?劉邦一想,對呀,這個時候不能罵韓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經罵過了呀,怎麼辦?劉邦想了個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