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韓信功過之謎

關燈
退到水上去了嗎――隻能殊死作戰,拼死戰,非常勇猛。

    趙軍打不過,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大本營丢了,于是軍心大亂。

    趙軍士兵說,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于是都作鳥獸散,一哄而散。

     趙軍将領拿刀殺了一些逃兵,但已經殺不過來了。

    這時候,占領了趙營的兩千漢軍輕騎兵和水上的漢軍夾擊趙軍,最終結果是将趙軍元帥陳馀斬于軍中,活捉了趙王趙歇。

    韓信率軍是大獲全勝。

     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

    打完仗以後,所有的部下都到韓信的軍帳中來,對韓信表示祝賀,說,元帥您領導我們打的這一仗确實打得很漂亮,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想通這個事兒。

    兵法上是這麼教我們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澤”,什麼意思呢?就是安營紮寨、行軍布陣,我們的後面應該是山,這樣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畢竟敵人要從後面的山上翻過來偷襲我們是很困難的;陣前應該是水,畢竟敵人要過水來打我們也是很困難的,一般像這樣安排的營寨才是安全的。

    可是元帥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還是不得其解。

     韓信聽了這些疑問,就笑着說,其實這個道理兵書上也說了,可惜各位平時沒有留意。

    兵書上怎麼說的呢?“置于死地而後生,置于亡地而後存”,像我們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鬥,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戰鬥力。

    何況諸位想想,我們這支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不過散兵遊勇、烏合之衆,都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是臨時糾集起來的,這叫做“驅市人以戰”,等于是在街上臨時吆喝一幫人,也沒有經過軍訓就讓他們去打仗了,這樣他能打仗嗎?惟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置于死地,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處在生命的險境,然後必然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是不如元帥您,服了――他們服了韓信了。

     韓信同時又下了一道命令,說,誰要是看到了李左車,都不準傷害他,一定要把一個活着的李左車給本将軍帶來。

    後來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車,衆人把李左車送到韓信的軍營,韓信一見李左車就讓快松綁,然後說,幸會幸會,請。

    他請李左車到自己的帳中坐下,又非常客氣地說,我韓信非常榮幸能在今天見到李将軍,現在韓信有一件事情向将軍您請教,我想再接再厲去打燕國和齊國,請将軍告訴我,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 李左車這個時候說,那好吧,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十六個字可是《史記》的原文,是李左車說的原話――那我也就貢獻一點意見吧。

    出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所向披靡這是将軍您的長處;但是您的士兵已經很疲勞了,國力也消耗了很多,這是将軍您的短處。

    如果将軍您現在平定了趙國以後又要再接再厲去攻打齊國和燕國,那我請問您是打齊呢?還是打燕呢?齊國強大,燕國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國,可您的軍隊已經疲勞到這個程度了,攻打燕國有把握嗎?如果連燕國都攻打不下來,将來齊國還會臣服于您嗎?這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李左車為韓将軍您設計,我覺得您最好的辦法是休兵,不要打了。

    您可以寫一封信給燕國,炫耀你的軍威和武力,先吓唬吓唬他們。

    燕國很弱小啊,看見您在趙國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和勝利,很可能會不戰而降。

    那麼在燕國投降以後,您可以再寫一封信給齊國,告訴他們燕國已經投降了,那麼齊國會怎麼樣呢?齊國也會跟着投降。

    兵不血刃,不戰而勝,這是上上策。

     韓信說,好,我韓信就按将軍您的意思去做。

    他果然就按李左車的意思那樣做了,但這是劉邦不願意的。

    劉邦說,你這個韓信怎麼能夠按兵不動呢?得讓他動起來!那麼劉邦是怎麼做的呢?劉邦先是調動韓信的軍隊。

    當時和韓信一起打仗的還有一個人叫張耳,劉邦自己就來到張耳的軍中,随張耳的軍隊行動。

    而且劉邦是輕車簡從,隻帶了一個随從,這個随從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嬰,他是劉邦的禦用車夫。

    在某一天的清晨,兩個人駕着車馬,自稱是漢國的使臣――漢王派來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時候沖進了韓信的軍營,這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和夏侯嬰兩個人悄悄地走進韓信的大帳,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書上說“奪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

    在那個時代,像韓信這樣帶兵的将軍一定要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他的大将軍印,還有一個就是兵符。

    兵符是一個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獸形狀的東西,從當中起一剖兩半,帶兵的人拿一半,做決策指揮的人拿另一半,要調兵的時候就拿着這一半去到軍中,把那一半拿過來對一下,這個東西就叫做符。

    這兩片符如果對上了,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