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韓信功過之謎

關燈
繼續罵:渾蛋!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當大王要當真的,你韓信幹嗎要當假的呢?沒出息,是不是?渾蛋!于是劉邦派張良将齊王的王印送到韓信那裡,讓他當真正的齊王。

     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的應變能力是極強的,他馬上就反應過來,而且變得很自然。

    他能忍,雖然這個時候他本是一肚子氣,但他把這口氣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轉變了态度,這是劉邦的過人之處,他此舉與當年韓信忍胯下之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雖然書上沒寫,我們猜也猜得出――此刻劉邦心裡對韓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個做皇帝的,哪願意被人敲詐、被人勒索啊?有嗎?哪個不記這個仇啊,哪個能不記這個恨?現在劉邦是沒有辦法,不但答應韓信當齊王,還從假的升成真的了,給他加碼;但劉邦心裡肯定恨得咬牙切齒,一旦有了機會,我是絕不會放過你的,韓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後再來收拾你,秋後咱們再算賬! 所以,韓信雖然用這個辦法弄到了一個齊王的頭銜,但也在他和劉邦兩人的關系中種下了禍根,這個禍根有朝一日将變成惡果,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

     不得已,劉邦封韓信做了真齊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後,韓信還是按兵不動。

    這個時候劉邦被項羽圍困得簡直是焦頭爛額,一連發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諸侯前來救駕,可是誰都不來,大家都坐山觀虎鬥,作壁上觀。

    劉邦沒辦法,隻好又去問張良,說這事該怎麼辦?張良說,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們都想做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賞――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财不富,你不給他們吃點胡蘿蔔,這些馬都不往前走。

    你現在的辦法是給他們許願,說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以後,就分什麼什麼地方給他們。

    劉邦說好好好,馬上就給這些人封官許願了,說,隻要我們滅了項羽,這塊地方給韓信,這塊地方給你張耳,還有那一塊地方給誰誰誰,這塊地方又是給誰誰誰……我們都這樣約定了,請你們趕快派兵來。

     劉邦這樣說了以後,各路諸侯才糾集起部隊開将過來,與項羽會戰于垓下。

    這是楚漢戰争中的最後一仗,在這一仗當中劉邦又用了張良的一個計,讓軍隊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國的歌來――四面楚歌――終于瓦解了項羽的軍心,打敗了項羽,使項羽自刎于烏江之岸。

     楚漢戰争結束了。

    這個時候天下基本上都歸于漢王劉邦了,但還有一個國家不肯投降,這個國家就是魯國。

    魯國繼續忠于項羽,還要為項羽而戰。

    于是劉邦又自己帶着軍隊,拿着項羽的頭去平定魯國。

    最後是劉邦把項羽的人頭拿給魯國人看,讓大家确信項羽已經死了,魯國人這才放下武器,投降漢王。

    在這個過程當中,劉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帶着幾個随從飛快打馬沖進齊王韓信的軍營,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奪了韓信的軍權。

    這樣,齊王韓信就成了一個光杆國王、光杆司令,他沒有兵權了,隻有一個齊王的頭銜。

     可就是這個頭銜劉邦也不打算給他了。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漢高祖。

    劉邦繼位以後分封群臣,重新論功行賞。

    一路封下來,封了韓信什麼呢?封的是楚王。

    劉邦還是給韓信封了一個王爵,但不是齊王,而是楚王。

    劉邦跟韓信說,你本來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國的風土人情,做楚王比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

    于是韓信就從一個沒有兵權的齊王變成了一個沒有兵權的楚王。

     應該說,劉邦這個舉措還是蠻厚道的,他并沒有報當年韓信勒索他要當齊王的仇,不是把韓信抓起來殺掉或怎麼樣,并沒有那樣做。

    第一,他還讓韓信當了王,應該說待遇等級和從前是一樣的。

    第二,劉邦也沒有像項羽當年對待自己那樣對待韓信――項羽當年對劉邦是很不好的。

    劉邦是滅秦的第一功臣,項羽要他當什麼?讓他當漢中王。

    劉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陝西漢中那個地方,他整個軍隊的軍心都不穩,人人思歸故鄉,郁郁不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郁悶。

    相對項羽而言劉邦就厚道多了,韓信你不是楚人嗎?那讓你衣錦還鄉――你是從那個地方走出來的,現在讓你風風光光、體體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鄉去,享受你的榮華富貴。

     一開始,韓信在楚國的日子過得也很滋潤。

    劉邦和韓信君臣二人本該相安無事,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就不會有我們開頭說到的那一幕悲劇了。

    于是我們就産生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好日子為什麼沒有繼續過下去?劉邦和韓信最後為什麼會鬧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請看下一講《韓信成敗之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