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韓信被殺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來到長樂宮。
長樂宮兩邊早就埋伏好了,韓信一進來,很多壯士一擁而上,把韓信捆了起來。
呂後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也來不及了,當機立斷,先斬後奏,把韓信殺了——斬之于長樂鐘室,就是在長樂宮裡面一個放編鐘的房子裡把韓信殺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韓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韓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殺光。
公元前196年,一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就這樣被殺了。
可以說,韓信之死不完全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完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因為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邦并沒有殺他;而是因為他參與了一個謀反大案,被呂後所殺。
臨死之前,韓信仰天長歎,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于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個什麼人?他給韓信出了什麼計謀?他出此計謀是在什麼時候? 蒯通原來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後來史家寫做蒯通。
蒯通這個人的身份,《史記》上的說法是叫範陽辯士,範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範陽人;但同時《史記》也把這個蒯通稱為齊之辯士,可見他活躍的地區是齊國,就是現在山東這個地方。
什麼叫做辯士呢?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
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交,社會上有一個階層叫士,士是什麼呢?就是低級貴族。
貴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
士和前三種貴族的區别在于什麼地方呢?天子、諸侯、大夫都是有地盤的,有領地、有封地、有封國、封邑,而士是沒有這些的,用現在的話說,士是沒有不動産的。
士有什麼呢?第一,他有一個貴族身份。
第二,一般來說士都有一技之長。
比如說他有武藝,武功好,這個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筆好,這個叫做文士;如果說他計謀好,那他就叫做謀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辯士——這些人就是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遊走于諸侯權貴之間的,今天給你出個主意,明天給他出個主意。
他們是沒有什麼立場,沒有什麼是非的。
他反正就是給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納我的主意,我被你雇傭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劃;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byebye,我換一個老闆。
就像現在的什麼策劃大師、點子公司,也算是一種智力勞動吧。
蒯通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辯士,曾經到處遊說,天下聞名。
那麼,蒯通是什麼時候給韓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雙方為争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曆史上有名的“楚漢戰争”。
在楚漢相争的過程當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确實是一個最好的造反機會。
因為當時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韓信啊!這些謀士、辯士是何許人也,都是機靈鬼啊,他還能看不清這個?于是他們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韓信,第一個來的叫武涉。
武涉是什麼人呢?武涉是項羽手下的人,項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穩住韓信,讓韓信守中立。
但是,由于武涉是項羽的人,他的說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個自動跳出來勸說韓信的就是蒯通。
此時的蒯通本來就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而且韓信将齊國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來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說服力比較強,說話分量比較重。
蒯通是這樣去說服韓信的。
他說,我這個人會看相。
韓信說,你真的會看相嗎?他說,是啊。
韓信說,你給我看看。
蒯通說,這個東西屬于天機不可洩露。
韓信說,好好好,左右的人,你們都出去。
然後蒯通就對韓信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而且會有危險——看你的臉是一個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風險;相君之背貴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長得好,貴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來遊說韓信,他們倆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韓信你現在的形勢非常之好,在楚漢相争的這個戰争中,你處于舉足輕重的這樣一種角色,這樣一個分量。
武涉是這麼說的:“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左投則漢王勝,右投則楚王勝。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權是權重,不是權利。
什麼叫做權呢?權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權。
那個秤杆叫衡,把秤拎起來,什麼樣的情況全靠秤砣在移動。
權的分量就叫做權重。
現在你這個秤砣往左邊移移,劉邦就赢了;往右邊移移,項羽就赢了。
所以叫“權在足下”。
什麼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對朋友輩的一種尊稱。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隻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台,台上面有台階,那個台階叫陛;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
長樂宮兩邊早就埋伏好了,韓信一進來,很多壯士一擁而上,把韓信捆了起來。
呂後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也來不及了,當機立斷,先斬後奏,把韓信殺了——斬之于長樂鐘室,就是在長樂宮裡面一個放編鐘的房子裡把韓信殺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韓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韓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殺光。
公元前196年,一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就這樣被殺了。
可以說,韓信之死不完全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完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因為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邦并沒有殺他;而是因為他參與了一個謀反大案,被呂後所殺。
臨死之前,韓信仰天長歎,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于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個什麼人?他給韓信出了什麼計謀?他出此計謀是在什麼時候? 蒯通原來叫蒯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後來史家寫做蒯通。
蒯通這個人的身份,《史記》上的說法是叫範陽辯士,範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範陽人;但同時《史記》也把這個蒯通稱為齊之辯士,可見他活躍的地區是齊國,就是現在山東這個地方。
什麼叫做辯士呢?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
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交,社會上有一個階層叫士,士是什麼呢?就是低級貴族。
貴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
士和前三種貴族的區别在于什麼地方呢?天子、諸侯、大夫都是有地盤的,有領地、有封地、有封國、封邑,而士是沒有這些的,用現在的話說,士是沒有不動産的。
士有什麼呢?第一,他有一個貴族身份。
第二,一般來說士都有一技之長。
比如說他有武藝,武功好,這個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筆好,這個叫做文士;如果說他計謀好,那他就叫做謀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辯士——這些人就是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遊走于諸侯權貴之間的,今天給你出個主意,明天給他出個主意。
他們是沒有什麼立場,沒有什麼是非的。
他反正就是給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納我的主意,我被你雇傭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劃;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byebye,我換一個老闆。
就像現在的什麼策劃大師、點子公司,也算是一種智力勞動吧。
蒯通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辯士,曾經到處遊說,天下聞名。
那麼,蒯通是什麼時候給韓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雙方為争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曆史上有名的“楚漢戰争”。
在楚漢相争的過程當中,韓信的軍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齊國七十二城,強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
對韓信來說,這确實是一個最好的造反機會。
因為當時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韓信啊!這些謀士、辯士是何許人也,都是機靈鬼啊,他還能看不清這個?于是他們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韓信,第一個來的叫武涉。
武涉是什麼人呢?武涉是項羽手下的人,項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穩住韓信,讓韓信守中立。
但是,由于武涉是項羽的人,他的說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個自動跳出來勸說韓信的就是蒯通。
此時的蒯通本來就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而且韓信将齊國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來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說服力比較強,說話分量比較重。
蒯通是這樣去說服韓信的。
他說,我這個人會看相。
韓信說,你真的會看相嗎?他說,是啊。
韓信說,你給我看看。
蒯通說,這個東西屬于天機不可洩露。
韓信說,好好好,左右的人,你們都出去。
然後蒯通就對韓信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而且會有危險——看你的臉是一個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風險;相君之背貴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長得好,貴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來遊說韓信,他們倆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韓信你現在的形勢非常之好,在楚漢相争的這個戰争中,你處于舉足輕重的這樣一種角色,這樣一個分量。
武涉是這麼說的:“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左投則漢王勝,右投則楚王勝。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權是權重,不是權利。
什麼叫做權呢?權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權。
那個秤杆叫衡,把秤拎起來,什麼樣的情況全靠秤砣在移動。
權的分量就叫做權重。
現在你這個秤砣往左邊移移,劉邦就赢了;往右邊移移,項羽就赢了。
所以叫“權在足下”。
什麼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對朋友輩的一種尊稱。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隻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台,台上面有台階,那個台階叫陛;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