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韓信被殺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韓信作為一代名将,彪炳史冊: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數千兵力擊敗二十萬趙軍。
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誘殺于長樂宮鐘室。
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韓信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說起漢代風雲人物,不能不說到韓信,因為韓信在西漢初年至少有兩個“第一”。
第一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
什麼叫略無世出呢?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韓信了,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
第二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西漢還有一些其他被殺的功臣,但韓信是第一個。
韓信之死,是西漢第一大案,也是一個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使我們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這個話韓信曾經說過,但是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不是韓信。
是誰呢?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夫範蠡。
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
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屈辱求全,向吳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做奴仆,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以後,為了不忘國恥,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膽。
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打敗了吳國。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那時輔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報仇雪恨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夫範蠡,一個是大夫文種。
越國滅掉吳國以後,範蠡大夫就對文種大夫說,咱們走吧,咱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越王勾踐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出處。
這裡的走狗說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這個名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範蠡大夫後來就真的走了。
他幹嗎去了?下海經商。
據說他還攜帶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
不久範蠡就成了一個大富翁,号稱“陶朱公”。
文種大夫卻不肯走,他說,你看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現在是摘桃子的時候了,我幹嗎要走啊?結果越王勾踐送給他一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勾踐說,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殺人的辦法,寡人隻用了三種辦法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裡試一試呢?文種一聽就明白了,自殺了。
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來曆。
楚漢之争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将韓信誘捕。
韓信被抓時,仰天長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但劉邦此時并沒有殺掉韓信,隻是把他貶為淮陰侯。
那麼韓信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被殺的呢?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被殺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在漢十一年,就是劉邦當了漢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當了皇帝的第六年——這個時候西漢王朝也不過剛剛建立——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叫陳的起兵造反,他自稱“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國之王。
代在什麼地方呢?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境内。
陳當時有很多軍隊和人馬,而且他是養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這個人是很厲害的,走到哪兒随從他的車輛都有上千輛,很多人擁護他。
聽到陳反了的消息,劉邦勃然大怒,帶領軍隊禦駕親征,去讨伐陳。
這期間,韓信與陳有書信來往。
韓信寫信給陳說,你隻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給你做内應。
而且他做了準備,準備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當時留守京城的人是呂後,就說把呂後抓起來殺了。
這個事情被人告發了。
告發的起因,是韓信手下有一個人犯了錯誤,被韓信關了起來,準備殺頭。
這個人的弟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向呂後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
呂後說這個事情怎麼辦啊?把相國蕭何找來商量,蕭何就出了一個主意。
蕭何出了一個什麼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韓信,說前方傳來了捷報,咱們皇上打了勝仗,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裡去祝賀。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的通信是不發達、不方便的,前方有什麼戰事,韓信并不知道;那麼蕭何一說,韓信就相信了。
但是韓信不去,韓信說,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為前一段時間韓信鬧情緒,一直裝病不上朝——我連朝都不上的人,怎麼能去呢?蕭何說:“雖疾強入賀。
”意思是,你雖然有病,但還是勉為其難去一趟吧;這麼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賀,你不祝賀不好嘛!韓信覺得實在是推托不過,就勉勉強強進宮了,來到長樂宮。
當時漢王朝的主要宮殿有兩座:一座叫未央宮,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長樂宮,是皇後住的。
因為這期間是呂後在主政,所以韓信
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未能壽終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誘殺于長樂宮鐘室。
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韓信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說起漢代風雲人物,不能不說到韓信,因為韓信在西漢初年至少有兩個“第一”。
第一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
什麼叫略無世出呢?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韓信了,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
第二個“第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西漢還有一些其他被殺的功臣,但韓信是第一個。
韓信之死,是西漢第一大案,也是一個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使我們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這個話韓信曾經說過,但是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不是韓信。
是誰呢?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夫範蠡。
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
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屈辱求全,向吳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做奴仆,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以後,為了不忘國恥,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膽。
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打敗了吳國。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那時輔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報仇雪恨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夫範蠡,一個是大夫文種。
越國滅掉吳國以後,範蠡大夫就對文種大夫說,咱們走吧,咱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越王勾踐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出處。
這裡的走狗說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這個名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範蠡大夫後來就真的走了。
他幹嗎去了?下海經商。
據說他還攜帶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
不久範蠡就成了一個大富翁,号稱“陶朱公”。
文種大夫卻不肯走,他說,你看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現在是摘桃子的時候了,我幹嗎要走啊?結果越王勾踐送給他一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勾踐說,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殺人的辦法,寡人隻用了三種辦法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裡試一試呢?文種一聽就明白了,自殺了。
這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來曆。
楚漢之争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将韓信誘捕。
韓信被抓時,仰天長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但劉邦此時并沒有殺掉韓信,隻是把他貶為淮陰侯。
那麼韓信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被殺的呢?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被殺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在漢十一年,就是劉邦當了漢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當了皇帝的第六年——這個時候西漢王朝也不過剛剛建立——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叫陳的起兵造反,他自稱“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國之王。
代在什麼地方呢?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境内。
陳當時有很多軍隊和人馬,而且他是養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這個人是很厲害的,走到哪兒随從他的車輛都有上千輛,很多人擁護他。
聽到陳反了的消息,劉邦勃然大怒,帶領軍隊禦駕親征,去讨伐陳。
這期間,韓信與陳有書信來往。
韓信寫信給陳說,你隻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給你做内應。
而且他做了準備,準備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當時留守京城的人是呂後,就說把呂後抓起來殺了。
這個事情被人告發了。
告發的起因,是韓信手下有一個人犯了錯誤,被韓信關了起來,準備殺頭。
這個人的弟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向呂後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
呂後說這個事情怎麼辦啊?把相國蕭何找來商量,蕭何就出了一個主意。
蕭何出了一個什麼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韓信,說前方傳來了捷報,咱們皇上打了勝仗,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裡去祝賀。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的通信是不發達、不方便的,前方有什麼戰事,韓信并不知道;那麼蕭何一說,韓信就相信了。
但是韓信不去,韓信說,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為前一段時間韓信鬧情緒,一直裝病不上朝——我連朝都不上的人,怎麼能去呢?蕭何說:“雖疾強入賀。
”意思是,你雖然有病,但還是勉為其難去一趟吧;這麼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賀,你不祝賀不好嘛!韓信覺得實在是推托不過,就勉勉強強進宮了,來到長樂宮。
當時漢王朝的主要宮殿有兩座:一座叫未央宮,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長樂宮,是皇後住的。
因為這期間是呂後在主政,所以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