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窦嬰與外戚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人,這個時候也是被罷官了,兩個下了台的官員同病相憐,而且惺惺相惜,結為生死之交。
所以灌夫被捕入獄以後,《史記》上的說法是“魏其銳身為救灌夫”――窦嬰要挺身而出救灌夫。
窦夫人就勸窦嬰說,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誰?他得罪的可是當今太後啊,是當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嗎?窦嬰怎麼說呢?他說:“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
”我不就是個侯爵嗎?這個侯爵是我自己掙來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能夠眼睜睜地看着灌夫死了,而我窦嬰一個人還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
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哥們兒義氣,江湖義氣。
話說回來,灌夫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
灌夫是個什麼人呢?用現在的話說他是黑社會老大。
灌夫也曾做過将軍,出生入死,在平叛吳楚之亂的時候身先士卒,身負重傷,九死一生;但是他也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門客曾經為非作歹。
灌夫的财産非常之多,富甲一方。
他是颍川人,和晁錯是老鄉,他在颍川的勢力非常大,每天家裡開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号人――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說得好聽是些俠客,說得不好聽是些流氓、土匪、地痞、惡霸。
你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什麼英雄豪傑、江湖好漢,和流氓地痞、黑社會老大沒有什麼區别,基本上是混為一談的。
這些人橫行鄉裡,魚肉百姓,霸占田畝,壟斷水利。
所以當時他們家鄉有一首歌,這首歌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田出來告狀的時候還唱了,唱的是:“颍水清,灌氏甯;颍水濁,灌氏族。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河水難道總會是清的嗎?隻要有一天我們颍川渾濁了,你們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見當時民衆對他們是恨之入骨。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集權皇帝,漢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
作為地方豪強的灌夫是當時朝廷打擊的對象,在惹怒了丞相田之後,窦嬰卻不識時務,以生命的代價去救助灌夫,引起漢武帝的不滿。
其實,驕奢的田是漢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窦嬰卻最先成為外戚鬥争的犧牲品。
狡猾的田在東宮廷辯中抓住了窦嬰的什麼軟肋而置他于死地呢?田又是如何讓漢武帝在頃刻之間改寫了曆史呢? 其實,漢武帝終其一生要做的是這樣一件事情:中央集權,而且是集權于皇帝。
實際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這件事情。
加強皇權,首先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在中央的權力當中又要加強皇帝的權力,所以漢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
比如設内朝和外朝就是為了從宰相那裡奪權,這個情節在電視劇裡面是一筆帶過,就是任命衛青為大司馬作為内朝的領袖。
什麼叫内朝?就是搞兩個政府:一個政府由宰相領導,叫外朝;一個政府由皇帝領導,叫内朝。
他為什麼這樣做?就是要一步一步從宰相那裡把權力奪回來。
宰相權力是相權,漢初規定相權和皇權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論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隻對重大的事情做一個批示,具體的國家事務是由宰相處理的。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公坐而論道就是三個宰相在處理政務。
這個職權漢武帝要把它奪回來,即奪相權為皇權。
另外一個集權措施是奪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武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個非政府的、非官方的豪強勢力存在,對于豪強勢力他是一定要打擊的。
窦嬰和田實際上分别是兩個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與皇帝的關系不能從私人關系去看,而要看他們所代表的兩個利益集團。
當然就個人而言,應該說窦嬰更有人格魅力;而田呢,應該說是猥瑣小人,是一個貪官,貪得無厭――田做了宰相以後,基本上把官員的任免權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漢武帝可能更讨厭田,因為田太腐敗,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張。
田和窦嬰不是有過一個廷辯嘛,在東宮辯論,窦嬰就揭發田貪污腐化,有買官、賣官這些事情。
田說,是呀,我田就是一個貪官,我是貪得無厭,我是腐化堕落,我喜歡女人,喜歡狗,喜歡金銀财寶,喜歡好吃的東西,喜歡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為現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親國戚,我享受一點怎麼了,我怎麼着了?可是你窦嬰在幹什麼呢?你和灌夫兩個人整天躲在家裡面鬼鬼祟祟地勾結一些地方豪強、江湖好漢,策劃于密室,點火于基層,日議朝政,夜觀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們聖上怎麼樣了你們好怎麼樣啊? 這句話很厲害,實際上正是這句話打動了漢武帝。
他要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強,他要加強皇帝自己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團的權力和勢力過大。
你外戚集團居然和地方豪強勾結起來,那就非打擊不可了。
所以盡管漢武帝從内心深處更讨厭田,但他更不能容忍窦嬰和灌夫這樣的“勾結”。
我認為這才是灌夫和窦嬰之死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場鬥争的最後結果是漢武帝漁翁得利,窦氏集團和田氏集團都垮掉了。
所以灌夫被捕入獄以後,《史記》上的說法是“魏其銳身為救灌夫”――窦嬰要挺身而出救灌夫。
窦夫人就勸窦嬰說,你看啊,灌夫得罪的是誰?他得罪的可是當今太後啊,是當今丞相啊,你救得了他嗎?窦嬰怎麼說呢?他說:“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
”我不就是個侯爵嗎?這個侯爵是我自己掙來的,我自己把它丢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能夠眼睜睜地看着灌夫死了,而我窦嬰一個人還活在世界上――那是不可以的。
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哥們兒義氣,江湖義氣。
話說回來,灌夫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
灌夫是個什麼人呢?用現在的話說他是黑社會老大。
灌夫也曾做過将軍,出生入死,在平叛吳楚之亂的時候身先士卒,身負重傷,九死一生;但是他也為非作歹,至少是他的家人和他的門客曾經為非作歹。
灌夫的财産非常之多,富甲一方。
他是颍川人,和晁錯是老鄉,他在颍川的勢力非常大,每天家裡開流水席,白吃白喝的有百十号人――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江湖上那些人,說得好聽是些俠客,說得不好聽是些流氓、土匪、地痞、惡霸。
你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什麼英雄豪傑、江湖好漢,和流氓地痞、黑社會老大沒有什麼區别,基本上是混為一談的。
這些人橫行鄉裡,魚肉百姓,霸占田畝,壟斷水利。
所以當時他們家鄉有一首歌,這首歌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田出來告狀的時候還唱了,唱的是:“颍水清,灌氏甯;颍水濁,灌氏族。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河水難道總會是清的嗎?隻要有一天我們颍川渾濁了,你們灌夫一家就全完蛋了!可見當時民衆對他們是恨之入骨。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集權皇帝,漢武帝不能容忍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
作為地方豪強的灌夫是當時朝廷打擊的對象,在惹怒了丞相田之後,窦嬰卻不識時務,以生命的代價去救助灌夫,引起漢武帝的不滿。
其實,驕奢的田是漢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窦嬰卻最先成為外戚鬥争的犧牲品。
狡猾的田在東宮廷辯中抓住了窦嬰的什麼軟肋而置他于死地呢?田又是如何讓漢武帝在頃刻之間改寫了曆史呢? 其實,漢武帝終其一生要做的是這樣一件事情:中央集權,而且是集權于皇帝。
實際上他一生做的也就是這件事情。
加強皇權,首先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在中央的權力當中又要加強皇帝的權力,所以漢武帝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
比如設内朝和外朝就是為了從宰相那裡奪權,這個情節在電視劇裡面是一筆帶過,就是任命衛青為大司馬作為内朝的領袖。
什麼叫内朝?就是搞兩個政府:一個政府由宰相領導,叫外朝;一個政府由皇帝領導,叫内朝。
他為什麼這樣做?就是要一步一步從宰相那裡把權力奪回來。
宰相權力是相權,漢初規定相權和皇權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論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隻對重大的事情做一個批示,具體的國家事務是由宰相處理的。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公坐而論道就是三個宰相在處理政務。
這個職權漢武帝要把它奪回來,即奪相權為皇權。
另外一個集權措施是奪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武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有一個非政府的、非官方的豪強勢力存在,對于豪強勢力他是一定要打擊的。
窦嬰和田實際上分别是兩個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與皇帝的關系不能從私人關系去看,而要看他們所代表的兩個利益集團。
當然就個人而言,應該說窦嬰更有人格魅力;而田呢,應該說是猥瑣小人,是一個貪官,貪得無厭――田做了宰相以後,基本上把官員的任免權都拿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漢武帝可能更讨厭田,因為田太腐敗,太跋扈,太霸道,太嚣張。
田和窦嬰不是有過一個廷辯嘛,在東宮辯論,窦嬰就揭發田貪污腐化,有買官、賣官這些事情。
田說,是呀,我田就是一個貪官,我是貪得無厭,我是腐化堕落,我喜歡女人,喜歡狗,喜歡金銀财寶,喜歡好吃的東西,喜歡漂亮衣服,那不就是因為現在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親國戚,我享受一點怎麼了,我怎麼着了?可是你窦嬰在幹什麼呢?你和灌夫兩個人整天躲在家裡面鬼鬼祟祟地勾結一些地方豪強、江湖好漢,策劃于密室,點火于基層,日議朝政,夜觀星象,一天到晚是不是想着我們聖上怎麼樣了你們好怎麼樣啊? 這句話很厲害,實際上正是這句話打動了漢武帝。
他要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強,他要加強皇帝自己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團的權力和勢力過大。
你外戚集團居然和地方豪強勾結起來,那就非打擊不可了。
所以盡管漢武帝從内心深處更讨厭田,但他更不能容忍窦嬰和灌夫這樣的“勾結”。
我認為這才是灌夫和窦嬰之死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場鬥争的最後結果是漢武帝漁翁得利,窦氏集團和田氏集團都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