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窦嬰與外戚
關燈
小
中
大
點點準備當皇帝的意思,至少是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當皇帝的――你姓劉我也姓劉,你是高祖的子孫,我難道不是高祖的子孫嗎?憑什麼你當我不能當?所以劉濞想造反嘛,劉安想造反嘛,就因為他也姓劉邦的劉啊!那麼你不姓劉的――姓窦的、姓田的、姓衛的,本來就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你要做皇帝的話,那就是謀反,是大逆不道,會遭到群起而攻之。
對皇帝來說,這樣的人反而相對安全,在這個時候,皇帝在政治上會傾向于外戚而不是傾向于宗室。
所以說,漢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這也就是皇後、太後一族常常能夠幹政的頭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漢王朝從一開始就是夫妻店,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雉可不是什麼弱不禁風的嬌小姐,也不是什麼養尊處優的嗲太太,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女強人,她是和漢高祖劉邦一起打江山、打天下的。
她還做過項羽的俘虜――當時項羽殺過來以後,把劉邦的爸爸和劉邦的老婆呂雉都俘虜了,楚漢兩軍交戰的時候,項羽就在軍前架起一口大鍋,鍋裡面燒着油,然後把呂雉和劉邦的父親太公給綁過來,喊話道,劉邦,現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這兒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話,我現在就把他們下了油鍋!劉邦說,嗨,項羽呀,别忘了咱倆是結拜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别忘了給我分一碗肉湯啊。
這個就是大英雄,這個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說其實就是一回事――所以說呂雉她和劉邦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難的,是這麼當的皇後和太後。
劉邦去世以後,呂後的兒子漢惠帝很懦弱――說得不好聽是懦弱,說得好聽就是仁慈――對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
呂後把她的情敵砍去手腳,瞎其眼,聾其耳,割其舌,放在廁所裡面,叫做“人彘”――彘就是豬――她兒子漢惠帝看了以後就痛哭流涕地說,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媽,我還怎麼做皇帝呢?自此不再過問政事,所以這期間一直是呂後專政。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太後幹政的傳統。
第三個原因,漢代号稱“孝治天下”,他們治國的理念就是一個字――“孝”。
皇帝要帶頭孝,下面的子民也都孝。
為什麼要提倡孝治呢?就是根據這樣一個原理:在家是孝子,出門就是忠臣。
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君父,如果你在家裡面能孝順你的父親,出去做官的話當然也會忠于國家的父親――皇帝嘛。
你看漢代皇帝的谥号――就是皇帝死了以後要上一個尊号――前面統統都有一個“孝”字,隻有兩個人例外,一個是漢高祖高皇帝,還有一個世祖,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皇帝。
其他的皇帝前面都有一個“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既然你孝治天下,當然要尊敬太後,太後就可以幹政,所以外戚的力量在兩漢一直是很強很強的。
現在我們看曆史書也好,看電視劇也好,漢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主持朝政的人是窦太後,是窦太後管事的,國家的重大政治問題都必須通過她老人家,她老人家如果不願意的話,你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可是窦太後也不能萬壽無疆啊,她也是要死的,她死了以後就是王太後幹政了――王太後是漢武帝的母親。
窦太後死的時候已經是太皇太後了,王太後也想學窦太後繼續管她這個兒子,誰知道漢武帝不是一個像漢景帝那樣好控制的人。
實際上漢武帝這個時候已經起了心思,就是必須把母族的外戚剪除掉,不能夠讓她們再在自己的頭上指手畫腳。
而這個時候呢,由于窦太後的去世,窦家這個外戚集團失勢了;此時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後這個集團――的勢力開始上升,田是一路青雲直上。
當田和窦嬰發生沖突時,漢武帝沒有辦法,礙不過王太後的情面――漢武帝退朝以後去看他媽媽,王太後是在絕食,說,老娘還活着,他們就敢這樣欺負我的弟弟;老娘要死了,我們田家人、我們王家人還不成了人家案闆上的魚肉了?漢武帝沒有辦法,隻好拿窦嬰下獄。
自從失去窦太後的庇護,窦嬰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圍的人也漸漸與之疏遠,隻有灌夫将軍一人不離不棄,成為窦嬰的生死之交。
可是灌夫的忠貞給窦嬰帶來的隻是暫時的安慰,卻為窦嬰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這一切都是由于窦嬰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記》說窦嬰這個人的性格是“任俠,自喜”,《漢書》說他的性格是“俠,喜士”。
什麼意思呢?“任俠”就是以俠義自任,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擔當就是行俠仗義,這叫“任俠”;“自喜”就是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喜士”就是喜歡結交江湖上的人。
這是窦嬰的性格特點。
正因為有這樣的個性,所以窦嬰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
窦嬰和灌夫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他們是什麼時候成為好朋友的?是在窦嬰失勢之後。
因為窦太後去世,窦家的勢力就下落了,窦嬰自己也被罷了官,門庭冷落車馬稀,手下的門客都慢慢離開了他。
這個時候灌夫來了,灌夫也是做過官
對皇帝來說,這樣的人反而相對安全,在這個時候,皇帝在政治上會傾向于外戚而不是傾向于宗室。
所以說,漢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這也就是皇後、太後一族常常能夠幹政的頭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漢王朝從一開始就是夫妻店,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雉可不是什麼弱不禁風的嬌小姐,也不是什麼養尊處優的嗲太太,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女強人,她是和漢高祖劉邦一起打江山、打天下的。
她還做過項羽的俘虜――當時項羽殺過來以後,把劉邦的爸爸和劉邦的老婆呂雉都俘虜了,楚漢兩軍交戰的時候,項羽就在軍前架起一口大鍋,鍋裡面燒着油,然後把呂雉和劉邦的父親太公給綁過來,喊話道,劉邦,現在你老爸和你老婆都在我這兒了,你要是不投降的話,我現在就把他們下了油鍋!劉邦說,嗨,項羽呀,别忘了咱倆是結拜兄弟啊!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烹了呢,别忘了給我分一碗肉湯啊。
這個就是大英雄,這個就是大流氓,我跟你說其實就是一回事――所以說呂雉她和劉邦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難的,是這麼當的皇後和太後。
劉邦去世以後,呂後的兒子漢惠帝很懦弱――說得不好聽是懦弱,說得好聽就是仁慈――對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
呂後把她的情敵砍去手腳,瞎其眼,聾其耳,割其舌,放在廁所裡面,叫做“人彘”――彘就是豬――她兒子漢惠帝看了以後就痛哭流涕地說,我怎麼會有這樣的媽,我還怎麼做皇帝呢?自此不再過問政事,所以這期間一直是呂後專政。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太後幹政的傳統。
第三個原因,漢代号稱“孝治天下”,他們治國的理念就是一個字――“孝”。
皇帝要帶頭孝,下面的子民也都孝。
為什麼要提倡孝治呢?就是根據這樣一個原理:在家是孝子,出門就是忠臣。
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君父,如果你在家裡面能孝順你的父親,出去做官的話當然也會忠于國家的父親――皇帝嘛。
你看漢代皇帝的谥号――就是皇帝死了以後要上一個尊号――前面統統都有一個“孝”字,隻有兩個人例外,一個是漢高祖高皇帝,還有一個世祖,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皇帝。
其他的皇帝前面都有一個“孝”字,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既然你孝治天下,當然要尊敬太後,太後就可以幹政,所以外戚的力量在兩漢一直是很強很強的。
現在我們看曆史書也好,看電視劇也好,漢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主持朝政的人是窦太後,是窦太後管事的,國家的重大政治問題都必須通過她老人家,她老人家如果不願意的話,你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可是窦太後也不能萬壽無疆啊,她也是要死的,她死了以後就是王太後幹政了――王太後是漢武帝的母親。
窦太後死的時候已經是太皇太後了,王太後也想學窦太後繼續管她這個兒子,誰知道漢武帝不是一個像漢景帝那樣好控制的人。
實際上漢武帝這個時候已經起了心思,就是必須把母族的外戚剪除掉,不能夠讓她們再在自己的頭上指手畫腳。
而這個時候呢,由于窦太後的去世,窦家這個外戚集團失勢了;此時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後這個集團――的勢力開始上升,田是一路青雲直上。
當田和窦嬰發生沖突時,漢武帝沒有辦法,礙不過王太後的情面――漢武帝退朝以後去看他媽媽,王太後是在絕食,說,老娘還活着,他們就敢這樣欺負我的弟弟;老娘要死了,我們田家人、我們王家人還不成了人家案闆上的魚肉了?漢武帝沒有辦法,隻好拿窦嬰下獄。
自從失去窦太後的庇護,窦嬰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圍的人也漸漸與之疏遠,隻有灌夫将軍一人不離不棄,成為窦嬰的生死之交。
可是灌夫的忠貞給窦嬰帶來的隻是暫時的安慰,卻為窦嬰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這一切都是由于窦嬰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史記》說窦嬰這個人的性格是“任俠,自喜”,《漢書》說他的性格是“俠,喜士”。
什麼意思呢?“任俠”就是以俠義自任,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擔當就是行俠仗義,這叫“任俠”;“自喜”就是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喜士”就是喜歡結交江湖上的人。
這是窦嬰的性格特點。
正因為有這樣的個性,所以窦嬰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
窦嬰和灌夫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他們是什麼時候成為好朋友的?是在窦嬰失勢之後。
因為窦太後去世,窦家的勢力就下落了,窦嬰自己也被罷了官,門庭冷落車馬稀,手下的門客都慢慢離開了他。
這個時候灌夫來了,灌夫也是做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