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袁盎與士
關燈
小
中
大
時候就要把頭發往當中梳,盤起來,給他戴上一個帽子,再插上一根棍,這個男孩子的禮儀就叫做“冠禮”;女孩子不戴冠,而是插一根簪子,這叫“笄禮”。
這個時候,表示你已經成人了,正式加入社會,可以有自己的社交活動了。
但是在周代、秦代、漢代,社會上有一個等級制:隻有貴族家的男孩子才能夠舉行冠禮。
就是說,隻有貴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隻能戴頭巾,隻能把頭發盤起來,弄一個頭巾蓋在上面,把頭發一捆――平民沒有資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随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資格的。
這樣一來,“士”,我們就明白了,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
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
那麼前三級的貴族和“士”又有什麼區别呢? 這之間的區别在于,天子、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外,還可以加冕。
冕是什麼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時候戴的那個禮帽。
冕,它的上部有一塊闆,這塊闆叫延,延的前後要垂着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來垂在前面和後面,這個東西叫旒。
有一個細節我們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就是除了前後要垂旒以外,在耳朵旁邊也要垂兩顆玉,這兩顆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是:正确的話你就聽,不正确的話你就不要聽――什麼讒言、惡語、污穢之言,不要聽,這叫做“充耳不聞”――“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那麼前面的這個旒是什麼意思呢?是視而不見的意思。
不該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你不要聽,這是冕的作用。
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
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
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
來看一下,這個“王”字實際上是“士”字上面再加一個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級的貴族,都是要加冠的,加冠一共有三次。
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可以看到這個鏡頭,漢武帝十五歲的時候,還是太子,漢景帝來給他加冠,舉行冠禮,一共加三次。
第一次加的叫缁冠。
缁冠就是一個黑的帽子,加了缁冠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有治權,就是有統治權。
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
皮弁是什麼呢?皮弁是軍帽,也是獵裝,加了皮弁以後就意味着有兵權;加皮弁的同時往往佩劍。
所以我們看《漢武大帝》,你會發現皇帝一天到晚劍不離身,走到哪兒都把劍帶着,因為佩劍是當時貴族男子的特權,也是他身份的象征,你必須有一把劍佩在這裡。
第三次加的叫做爵弁。
爵弁是宗廟之冠,就是有祭祀權,有資格參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動――我們知道當時國家大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争,“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那麼,一個貴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缁冠有了統治權,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軍事權,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權,那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個非常有身份的男人了。
對貴族男子來說,到死這個冠都是不能脫下來的。
所以,有一次内亂的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鬥中被敵人用戈把系冠的帶子砍斷了。
子路馬上放下武器,說了句“君子死不免冠”――作為一個君子我死了以後,這個冠是不能沒有的。
于是,他就去系帶子,不打仗了,這個時候敵方士兵們一擁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醬。
孔子聽說這個消息以後,立即吩咐廚房把已經做好的肉醬倒掉,從此不吃肉醬了――因為一吃肉醬他就想起他的學生子路來,很傷心。
所以說,加冠不是一件小事情。
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中看到,漢景帝那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了,但還是掙紮着起來給他的兒子劉徹加冠。
而且當時劉徹還不到年齡――男子是二十歲才加冠的――漢景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國家要交給太子劉徹,所以就讓他立即成人,強行給他加冠。
當時社會上的“士”都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那就是紳士風度和俠肝義膽。
一個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紳士的話,他就有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俠士的話,他就會有紳士風度。
袁盎就是一個兼有俠肝義膽和紳士風度的人。
袁盎是非常喜歡結交江湖豪傑的,他有很多很多江湖上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也進了朝廷做官,有的在外面做隐士、做俠士、做遊士,不管怎樣,袁盎都一視同仁,皆為朋友。
其中有一個江湖大俠叫做劇孟,劇孟的鏡頭也曾在《漢武大帝》裡面出現過:劇裡面是講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有人報告說有人求見,周亞夫說誰都不見。
報告的人說,這個人說他來這裡你一定會見。
周亞夫問來人是誰啊,說是劇孟。
周亞夫馬上換了态度說,啊,劇孟,劇孟得見見。
還有那麼一個鏡頭,周亞夫說吳王劉濞如果此時還沒有把劇孟網羅在自己的帳下,那麼吳國這一次叛亂是注定要失敗了―
這個時候,表示你已經成人了,正式加入社會,可以有自己的社交活動了。
但是在周代、秦代、漢代,社會上有一個等級制:隻有貴族家的男孩子才能夠舉行冠禮。
就是說,隻有貴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隻能戴頭巾,隻能把頭發盤起來,弄一個頭巾蓋在上面,把頭發一捆――平民沒有資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随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資格的。
這樣一來,“士”,我們就明白了,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
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
那麼前三級的貴族和“士”又有什麼區别呢? 這之間的區别在于,天子、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外,還可以加冕。
冕是什麼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時候戴的那個禮帽。
冕,它的上部有一塊闆,這塊闆叫延,延的前後要垂着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來垂在前面和後面,這個東西叫旒。
有一個細節我們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就是除了前後要垂旒以外,在耳朵旁邊也要垂兩顆玉,這兩顆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是:正确的話你就聽,不正确的話你就不要聽――什麼讒言、惡語、污穢之言,不要聽,這叫做“充耳不聞”――“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那麼前面的這個旒是什麼意思呢?是視而不見的意思。
不該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你不要聽,這是冕的作用。
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
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
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
來看一下,這個“王”字實際上是“士”字上面再加一個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級的貴族,都是要加冠的,加冠一共有三次。
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可以看到這個鏡頭,漢武帝十五歲的時候,還是太子,漢景帝來給他加冠,舉行冠禮,一共加三次。
第一次加的叫缁冠。
缁冠就是一個黑的帽子,加了缁冠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有治權,就是有統治權。
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
皮弁是什麼呢?皮弁是軍帽,也是獵裝,加了皮弁以後就意味着有兵權;加皮弁的同時往往佩劍。
所以我們看《漢武大帝》,你會發現皇帝一天到晚劍不離身,走到哪兒都把劍帶着,因為佩劍是當時貴族男子的特權,也是他身份的象征,你必須有一把劍佩在這裡。
第三次加的叫做爵弁。
爵弁是宗廟之冠,就是有祭祀權,有資格參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動――我們知道當時國家大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争,“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那麼,一個貴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缁冠有了統治權,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軍事權,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權,那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個非常有身份的男人了。
對貴族男子來說,到死這個冠都是不能脫下來的。
所以,有一次内亂的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鬥中被敵人用戈把系冠的帶子砍斷了。
子路馬上放下武器,說了句“君子死不免冠”――作為一個君子我死了以後,這個冠是不能沒有的。
于是,他就去系帶子,不打仗了,這個時候敵方士兵們一擁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醬。
孔子聽說這個消息以後,立即吩咐廚房把已經做好的肉醬倒掉,從此不吃肉醬了――因為一吃肉醬他就想起他的學生子路來,很傷心。
所以說,加冠不是一件小事情。
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中看到,漢景帝那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了,但還是掙紮着起來給他的兒子劉徹加冠。
而且當時劉徹還不到年齡――男子是二十歲才加冠的――漢景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國家要交給太子劉徹,所以就讓他立即成人,強行給他加冠。
當時社會上的“士”都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那就是紳士風度和俠肝義膽。
一個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紳士的話,他就有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俠士的話,他就會有紳士風度。
袁盎就是一個兼有俠肝義膽和紳士風度的人。
袁盎是非常喜歡結交江湖豪傑的,他有很多很多江湖上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也進了朝廷做官,有的在外面做隐士、做俠士、做遊士,不管怎樣,袁盎都一視同仁,皆為朋友。
其中有一個江湖大俠叫做劇孟,劇孟的鏡頭也曾在《漢武大帝》裡面出現過:劇裡面是講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有人報告說有人求見,周亞夫說誰都不見。
報告的人說,這個人說他來這裡你一定會見。
周亞夫問來人是誰啊,說是劇孟。
周亞夫馬上換了态度說,啊,劇孟,劇孟得見見。
還有那麼一個鏡頭,周亞夫說吳王劉濞如果此時還沒有把劇孟網羅在自己的帳下,那麼吳國這一次叛亂是注定要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