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袁盎與士

關燈
丫鬟――兩個人好了。

    按現在我們的說法就是“相愛”,但是在過去這個是不行的,按過去的說法就叫“私通”。

    袁盎知道了以後裝糊塗,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照舊信任他的這個下屬。

    後來有人就跟他這個下屬說,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爺已經知道了。

    于是這個下屬就畏罪潛逃。

    袁盎聽說以後,騎上馬把這個下屬追了回來,說,你不要走,我把這個丫鬟賜給你,你們兩個正式結合吧。

    為此這個人是非常感激袁盎的。

    後來袁盎出使吳國的時候,被吳王劉濞扣在軍營裡面準備殺頭,趕巧看守袁盎的軍官就是這個人。

    他在晚上跑到關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圍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後對袁盎說,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現在跟我走吧――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就真實地表現了這個情節。

     這樣看來,袁盎他不可能是一個小人。

     實際上,袁盎這個人,無論在朝廷當中,還是在江湖當中,都有崇高的威望。

    漢文帝時期有一個有名的大法官叫張釋之,張釋之判決所有的案子都是依法辦事的,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律條,規定是一個什麼樣的處分,他就給一個什麼樣的處分――為了這個事他曾多次頂撞漢文帝。

    這個人是誰發現的?袁盎,張釋之是由袁盎發現以後推薦給漢文帝的。

     漢武帝時代也有一個有名的清官,一個很正派的官員,叫汲黯。

    汲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在皇帝面前從來都是說實話的。

    他曾經非常直言不諱地批評漢武帝,那話說得非常重,他說“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說皇帝您這個人内心深處有很多很多的欲望,說得好聽叫“雄才大略”,說得不好聽就叫“好大喜功”,說得再難聽一點就是“貪得無厭”――您是這樣一個人,可是外面還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您能做堯舜之君嗎?這個話說得非常重。

    另外他還有一個話也說得非常直。

    因為漢武帝親政以後他要提拔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贊成他的治國理念、贊成他的政治路線的人。

    他從基層把他們迅速地提拔起來,把以前朝中的那些老人逐漸排擠出去。

    所以,很多出身很低很差的人青雲直上,坐直升飛機似的、坐電梯似的往上升官。

    汲黯又去跟漢武帝說了,陛下用人怎麼跟堆柴火似的,堆柴火就是後面來的反而放在上面――“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汲黯是這麼一個耿直的人,漢武帝這樣一個皇帝對汲黯是非常敬重的。

    我們知道,漢武帝的親信大司馬衛青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

    衛青到宮裡見漢武帝,漢武帝可能會坐在馬桶上接見他――當衛青求見的時候,如果漢武帝正在上廁所,那來來來,坐在馬桶上就跟他談話;丞相公孫弘,就是總理,職位很高的了,如果他求見漢武帝,還要先問一問是什麼事兒,如果沒有什麼事,就是說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漢武帝即便衣冠不整也就接見了。

    但如果手下說汲黯求見陛下,漢武帝則要說“等一會兒,我把衣服穿好”,一定要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好,衣冠楚楚,才跟汲黯談話。

    這就是漢武帝給汲黯的最高禮遇。

     而汲黯這麼一個人最佩服的人是誰呢?是袁盎,汲黯最敬佩的就是袁盎的為人。

    我們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這樣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還會是小人嗎?所以說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稱“無雙國士”。

    那麼“士”又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叫做“士”呢?我這裡給大家看的,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一個“士”字――戰士的“士”這個字,最早就是這個字形。

    從這個字形看,很清楚的,“士”是什麼呢?是一個人,他的頭發梳起來,上面用一根棍,把頭發串起來,這就是“士”。

    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的成年男子。

     古時候一個男子成年的标志就是這個――把頭發梳起來然後插上一根棍。

    我們知道,在清代以前漢民族是留全發的,人的一生隻剪一次頭發,就是出生三個月以後――大概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個吉日,三個月以後的吉日――剪一次頭發,就是把胎毛剪掉。

    這一天母親就抱着孩子來到父親面前,由父親撫摸着孩子的頭,給他起一個名字――這個儀式叫做命名禮,就是說從此這個小孩有名了,表示承認他來到了人間,加入了我們家族。

    然後這個小孩子的頭發就繼續長,長長以後不再剪了,從當中齊眉毛往兩邊分,這個叫做“兩髦”,所以這個小孩子也叫“童髦”。

    頭發再長長以後,就開始往兩邊盤,男孩子盤在兩邊,要盤成一個獸角的形象,即野獸的兩隻角,這個叫做“總角”,所以兒童時代也叫“總角之時”;女孩子呢,也往兩邊盤,盤到最後這個形狀像什麼呢?像一個樹桠,所以小女孩叫“丫頭”。

     那麼男孩子長到二十歲,女孩子長到十五歲,就不能再是總角、丫頭了。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