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袁盎與士
關燈
小
中
大
袁盎和晁錯确實搞不來,但袁盎不是小人,按當時的标準看,他的道德品質不亞于晁錯。
司馬遷為袁盎和晁錯作傳,說袁盎的道德品質是宅心仁厚、慷慨仗義、聰明睿智、老成謀國,堪稱“無雙國士”。
所以,袁盎傳記的篇幅還要多于晁錯。
袁盎兼有國士和俠士之風,然而,這樣一個“仁心為質,引義慷慨”的人,“好聲矜賢,竟以名敗”。
他正直無私,卻被稱為小人;他忠心耿耿,卻慘遭橫死。
那麼,袁盎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袁盎和晁錯是搞不來的,他們兩個勢不兩立到什麼程度呢?隻要袁盎在,晁錯就不坐下;晁錯坐在那兒,袁盎就不進來;兩個人不能在一個地方吃飯,不能在一個地方說話――可謂勢不兩立。
我們已經說過,晁錯是對大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那麼袁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晁錯的死與袁盎是有關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漢景帝建議殺掉晁錯的,所以曆史上往往把晁錯之死歸罪于袁盎。
其實,這個是有點冤枉的。
因為第一,是晁錯首先提出來要殺袁盎,袁盎才向漢景帝提出來殺晁錯的。
用現在的話說,袁盎這可以算是正當防衛,頂多也就是防衛過當。
第二,袁盎向漢景帝提出的建議是一個個人建議。
這個時候的袁盎已經被罷了官、貶為庶民,是這樣一個沒有身份的人。
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項私人建議,而真正最後決定殺晁錯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報告,漢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點,晁錯被殺以後,吳楚雖然沒有退兵,但是殺晁錯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一些觀望的、中立的國家就覺得吳楚兩國師出無名了。
這對于後來平定吳楚之亂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但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種二元兩分的方法――鬥争的雙方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
既然曆史上肯定了晁錯,那就要否定袁盎:晁錯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錯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
所以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小人”、“奸臣”這樣的詞語來稱呼袁盎。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他是一個很正直、很正派的人。
我們都知道,西漢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呂氏之亂。
就是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呂後專政,呂後去世以後,漢廷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平定諸呂。
而在平定諸呂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當時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後來平定吳楚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周勃平定了呂氏之亂,安定了劉家的江山,當然是大大的功臣。
所以漢文帝繼位以後,對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時候是得意揚揚,退朝時――我們看很多曆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在宣布退朝的時候,是大臣們跪下來說吾皇萬歲萬萬歲,由皇帝先走,這是一般的禮儀――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這是很高的禮遇。
有一次剛好袁盎就在旁邊,就問漢文帝,陛下覺得周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說,周勃乃“社稷臣也”。
什麼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夠和國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難,休戚與共,榮辱與共――這樣的一種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
袁盎說,不對!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
漢文帝問他為什麼,袁盎說,您想想看,當年呂後專政的時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國的軍權――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三軍總司令,他手上是有軍權的――那時候他為什麼不動作?那個時候,劉家的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氣若遊絲、危在旦夕,周勃為什麼還紋絲不動呢?到後來呂後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來說現在我們要平定諸呂,要把呂家封的王都滅掉,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這個時候才出來。
他不過是順應了形勢,頂多就算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怎麼能算是社稷之臣呢?隻能算是功臣。
聽袁盎說了這些話以後,漢文帝對周勃的态度就變了――就莊重起來了,或者說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來了――周勃也就開始害怕了,誠惶誠恐了。
周勃出去以後,就跟袁盎說,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們兒,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袁盎不做任何回答。
後來沒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職務就被罷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封地裡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勢,丞相不當了,就落井下石,誣告周勃謀反,漢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監獄裡面。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惟獨隻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為周勃辯誣,這個人就是袁盎。
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從監獄裡營救了出來,從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鐵哥們兒。
請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個正直正派的人能是個小人嗎? 還有個例子可以說明袁盎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
袁盎在當吳國丞相的時候,手下有一個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
司馬遷為袁盎和晁錯作傳,說袁盎的道德品質是宅心仁厚、慷慨仗義、聰明睿智、老成謀國,堪稱“無雙國士”。
所以,袁盎傳記的篇幅還要多于晁錯。
袁盎兼有國士和俠士之風,然而,這樣一個“仁心為質,引義慷慨”的人,“好聲矜賢,竟以名敗”。
他正直無私,卻被稱為小人;他忠心耿耿,卻慘遭橫死。
那麼,袁盎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袁盎和晁錯是搞不來的,他們兩個勢不兩立到什麼程度呢?隻要袁盎在,晁錯就不坐下;晁錯坐在那兒,袁盎就不進來;兩個人不能在一個地方吃飯,不能在一個地方說話――可謂勢不兩立。
我們已經說過,晁錯是對大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那麼袁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晁錯的死與袁盎是有關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漢景帝建議殺掉晁錯的,所以曆史上往往把晁錯之死歸罪于袁盎。
其實,這個是有點冤枉的。
因為第一,是晁錯首先提出來要殺袁盎,袁盎才向漢景帝提出來殺晁錯的。
用現在的話說,袁盎這可以算是正當防衛,頂多也就是防衛過當。
第二,袁盎向漢景帝提出的建議是一個個人建議。
這個時候的袁盎已經被罷了官、貶為庶民,是這樣一個沒有身份的人。
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項私人建議,而真正最後決定殺晁錯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報告,漢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點,晁錯被殺以後,吳楚雖然沒有退兵,但是殺晁錯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一些觀望的、中立的國家就覺得吳楚兩國師出無名了。
這對于後來平定吳楚之亂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但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種二元兩分的方法――鬥争的雙方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
既然曆史上肯定了晁錯,那就要否定袁盎:晁錯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錯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
所以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小人”、“奸臣”這樣的詞語來稱呼袁盎。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他是一個很正直、很正派的人。
我們都知道,西漢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呂氏之亂。
就是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呂後專政,呂後去世以後,漢廷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平定諸呂。
而在平定諸呂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當時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後來平定吳楚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周勃平定了呂氏之亂,安定了劉家的江山,當然是大大的功臣。
所以漢文帝繼位以後,對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時候是得意揚揚,退朝時――我們看很多曆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在宣布退朝的時候,是大臣們跪下來說吾皇萬歲萬萬歲,由皇帝先走,這是一般的禮儀――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這是很高的禮遇。
有一次剛好袁盎就在旁邊,就問漢文帝,陛下覺得周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說,周勃乃“社稷臣也”。
什麼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夠和國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難,休戚與共,榮辱與共――這樣的一種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
袁盎說,不對!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
漢文帝問他為什麼,袁盎說,您想想看,當年呂後專政的時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國的軍權――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三軍總司令,他手上是有軍權的――那時候他為什麼不動作?那個時候,劉家的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氣若遊絲、危在旦夕,周勃為什麼還紋絲不動呢?到後來呂後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來說現在我們要平定諸呂,要把呂家封的王都滅掉,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這個時候才出來。
他不過是順應了形勢,頂多就算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怎麼能算是社稷之臣呢?隻能算是功臣。
聽袁盎說了這些話以後,漢文帝對周勃的态度就變了――就莊重起來了,或者說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來了――周勃也就開始害怕了,誠惶誠恐了。
周勃出去以後,就跟袁盎說,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們兒,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袁盎不做任何回答。
後來沒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職務就被罷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封地裡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勢,丞相不當了,就落井下石,誣告周勃謀反,漢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監獄裡面。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惟獨隻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為周勃辯誣,這個人就是袁盎。
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從監獄裡營救了出來,從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鐵哥們兒。
請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個正直正派的人能是個小人嗎? 還有個例子可以說明袁盎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
袁盎在當吳國丞相的時候,手下有一個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