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有才華的人、有思想的人,但不等于他就是一個适合搞政治的人。
為什麼呢?他性格有問題。
晁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恃寵驕人,氣死了丞相申屠嘉,得罪了一大批正人君子。
他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饒。
他頭腦中隻有“該不該做”,不考慮“能不能做”,以及是“現在就做”,還是“将來再做”。
這些性格特征就注定其很難完成特殊的曆史使命。
首先說,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
什麼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
因為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功夫好,後來就當上了太常掌故。
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
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個什麼官呢?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面的一個官。
太常寺又是一個什麼機構呢?太常寺就是我前面說過的漢代中央政府九個部當中的一個部,而且是第一部,主管祭祀、禮儀和教育。
太常寺有一個活動叫做博士考試。
這個漢代的博士不是現在的博士,它不是學位。
漢代的博士是官,它的工作是掌握曆史知識,以備皇帝咨詢。
因為那個時候治國靠經驗,而曆史上發生過一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要知道這些典故、這些故事,才好來處理當前的事務,所以需要有一批專門的人才掌握這個,這個官就叫做博士。
晁錯時來運轉是什麼時候呢?是被太常寺選拔去讀《尚書》。
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
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隻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
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裡來了。
怎麼辦呢?漢文帝隻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才,到濟南伏生家裡去學。
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
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着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是儒家的學說。
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
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
晁錯回到朝廷以後,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
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
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于是漢文帝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後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再後來做到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是個什麼級别呢?算是一個中層幹部。
晁錯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辯。
他進了太子府以後――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着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沒什麼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
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号叫“智囊”。
晁錯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
他雖然在太子府裡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隻是做一個門大夫,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時地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
他給漢文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
這篇疏文後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後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初年和賈誼齊名的思想家――賈誼,我們知道,他的《治安策》和《過秦論》都是非常有名的――晁錯的這兩篇疏文也被認為是可以和賈誼的那兩篇疏文齊名的“西漢鴻文”。
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
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有思想、有能力、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他不會袖手旁觀的。
但問題是,晁錯這個人雖然有學問、有才華、有思想、有能力,但是他隻适合做一個政論家,不适合做一個政治家。
就是說,他發議論是可以的,出主意是可以的,真正做事、搞政治是不可以的。
為什麼呢? 晁錯首先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當他還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
我們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
你想想,他在太子府裡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并
為什麼呢?他性格有問題。
晁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恃寵驕人,氣死了丞相申屠嘉,得罪了一大批正人君子。
他為人“峭直刻深”,咄咄逼人,逮住了理就不依不饒。
他頭腦中隻有“該不該做”,不考慮“能不能做”,以及是“現在就做”,還是“将來再做”。
這些性格特征就注定其很難完成特殊的曆史使命。
首先說,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
什麼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
因為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功夫好,後來就當上了太常掌故。
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
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太常掌故是個什麼官呢?太常掌故是太常寺裡面的一個官。
太常寺又是一個什麼機構呢?太常寺就是我前面說過的漢代中央政府九個部當中的一個部,而且是第一部,主管祭祀、禮儀和教育。
太常寺有一個活動叫做博士考試。
這個漢代的博士不是現在的博士,它不是學位。
漢代的博士是官,它的工作是掌握曆史知識,以備皇帝咨詢。
因為那個時候治國靠經驗,而曆史上發生過一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情是怎麼處理的,要知道這些典故、這些故事,才好來處理當前的事務,所以需要有一批專門的人才掌握這個,這個官就叫做博士。
晁錯時來運轉是什麼時候呢?是被太常寺選拔去讀《尚書》。
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
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隻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
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裡來了。
怎麼辦呢?漢文帝隻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才,到濟南伏生家裡去學。
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
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着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是儒家的學說。
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
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
晁錯回到朝廷以後,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
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
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于是漢文帝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後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再後來做到太子家令。
太子家令是個什麼級别呢?算是一個中層幹部。
晁錯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辯。
他進了太子府以後――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着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沒什麼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
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号叫“智囊”。
晁錯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
他雖然在太子府裡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隻是做一個門大夫,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時地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
他給漢文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
這篇疏文後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後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初年和賈誼齊名的思想家――賈誼,我們知道,他的《治安策》和《過秦論》都是非常有名的――晁錯的這兩篇疏文也被認為是可以和賈誼的那兩篇疏文齊名的“西漢鴻文”。
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
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有思想、有能力、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他不會袖手旁觀的。
但問題是,晁錯這個人雖然有學問、有才華、有思想、有能力,但是他隻适合做一個政論家,不适合做一個政治家。
就是說,他發議論是可以的,出主意是可以的,真正做事、搞政治是不可以的。
為什麼呢? 晁錯首先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當他還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
我們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
你想想,他在太子府裡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