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下)

關燈
不是什麼職權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員,隻不過喜歡發發議論而已,大家就已經不喜歡他了;一旦他進入中樞,擔任重要職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後就重用晁錯――因為漢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所以他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晁錯為内史。

    内史是個什麼官呢?内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于現在一個首都的市長――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直升正部級。

    這樣一來,晁錯恐怕是有點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趾高氣揚了。

    仗着漢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這個,明天要改那個……漢景帝是言聽計從,一一采納他的意見,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其他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在官場上都有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一般情況下都得因循守常。

    漢代政治在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态的,主張清靜無為,主張一動不如一靜,主張以柔克剛。

    總而言之是不喜歡折騰。

    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呢,漢初的那些高級官員基本上都是貴族或者功臣,有的是當年跟着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雖然能力不一定很強,但是熬熬年頭也就慢慢地熬上來了,所以大家對于像晁錯這樣一個靠着能言善辯、誇誇其談就青雲直上的家夥很是看不上眼。

    那麼,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呢?他呀,應該夾起尾巴做人。

    可他不,今天出個主意明天出個主意,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不得安甯,大家對他也就忍無可忍了。

     第一個被晁錯惹毛的人是當時的丞相申屠嘉。

    申屠嘉被惹毛了以後,找了個碴子就要殺晁錯。

    找了個什麼碴子呢?晁錯不是當了内史嗎?那就是首都的市長了,内史有一個辦公機構叫内史府,内史府有一個門朝東邊開,晁錯覺得這個門朝東邊開,出出進進不方便,他就在南邊開了一個門。

    南邊是什麼?南邊是太上皇的廟,從南邊開一個門就得把太上皇的廟的外圍牆打一個洞。

    申屠嘉想,好家夥,太上皇頭上動土啊,大不敬!于是找人商量着說,我們明天上朝的時候彈劾他。

    不知道這個消息怎麼就走漏了,晁錯得到消息之後連夜進宮去見漢景帝,把情況都說了。

    漢景帝說,這個事情朕給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就把這個事提出來。

    漢景帝說,哎呀,這個事兒朕知道了,這個晁錯他是在太上皇廟的牆上開了一個洞,不過那個牆不是内牆,那是外牆。

    晁錯他開的是最外面的那個,沒戳到裡面去。

    外面那個地方是幹什麼的呢?是安置閑散官員的,沒什麼了不起的。

    最後漢景帝說了一句最關鍵的話: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

    申屠嘉沒有話說了,回到家裡吐血而死。

    這就是說,晁錯剛一上台就氣死一宰相。

     申屠嘉是什麼人啊?申屠嘉是跟着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啊!這樣的人都搞不掂晁錯,還有誰能擺平他?晁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寵驕人,不把别人放在眼裡了。

     這裡順便要說一下申屠嘉這個人,他可不是小人。

    我們去看史書對申屠嘉的評價,這個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廉潔的清官,有個說法叫“門不受私谒”。

    什麼叫“門不受私谒”?就是他在自己家裡頭是從不接待客人的。

    其他的官員你不要到我家裡來談事,有事咱們上朝,到辦公室去談。

    袁盎曾經找過申屠嘉,申屠嘉說,袁公有什麼事嗎?公事明天到辦公室找辦事員談,如果是私事,本丞相無私事,清官嘛。

    由這件事情而來,申屠嘉在這個朝廷當中威望是很高的。

    晁錯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同時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說後來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

    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也是個大好人。

    廷尉我不是說了嗎,是司法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

    張歐他辦案子有一個原則,就是拿了判決以後,他要先看,看了以後,如果他發現這個案子有疑點,比方說證據不足、程序不對,就要發回去重審;如果交上來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是證據确鑿,這個人也确實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能赦免他了,那張歐會親自到監獄裡去宣讀判決書,流着眼淚,是一邊哭一邊讀,說你犯了什麼滔天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弄點好酒好肉伺候,你就上路吧。

    張歐是這麼一個人,你想這樣一個人都主張殺晁錯,晁錯得罪人得罪到什麼程度,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那麼,晁錯為什麼不得人心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政見不和。

    他主張削藩,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不相與謀”。

    第二個原因是性格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