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下)
關燈
小
中
大
猶猶豫豫、舉棋不定。
這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袁盎得到消息就出去找窦嬰――因為袁盎現在已經是一介草民,罷了官了,沒有資格見皇帝。
窦嬰就趕快找到漢景帝,說你應該把袁盎找來問一問,因為袁盎曾經是吳國的丞相,他比較熟悉吳國的情況,我們現在既然要對付吳國造反,應該請袁盎來讨論一下。
漢景帝覺得有道理,就召見袁盎――他召見袁盎的時候晁錯就在旁邊――漢景帝就問,袁盎,你曾經是吳國的丞相,你熟悉吳國的情況,你覺得吳國的造反能成還是不能成氣候啊?袁盎說,他們不能成氣候。
漢景帝問,怎麼可能不成氣候呢?你想想想,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那麼有錢,都一大把白頭發了,他還造反,沒有足夠充分的準備他會反嗎?袁盎說,吳國有錢不假,有人也不假,但是吳王招募的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都是一些黑社會,這些人是沒有義的,不忠不義的人怎麼能打得過我們正義之師呢?所以說他們肯定不能成氣候。
漢景帝一聽,覺得這個人不錯,就問,你有什麼好辦法?說說看!袁盎說,臣有一個主意,但是隻能單獨和陛下彙報。
景帝說,好好,其他人都走開。
可晁錯還站那兒不動窩。
袁盎說,國家機密,人臣不得與聞。
景帝隻好跟晁錯說,你也走吧。
晁錯就隻好走掉了。
袁盎說了一句話:“今計獨斬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我的一個錦囊妙計就是馬上把晁錯殺了。
因為古人打仗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你如果沒有正當名義去打仗是打不赢的,那叫做不義之師。
現在吳楚兩國的旗号是什麼呢?他們說的不是造反,吳楚兩國一再說我們不是造反,我們是“清君側”,我們是幫助皇帝,我們是鞏固大漢江山。
那麼最好的辦法――不管是借口也好,是旗号也好,是真實原因也好――就是把他們這張嘴堵起來,而堵他們這張嘴的辦法就是殺晁錯。
殺了晁錯,吳楚那邊就沒有起兵的理由了,它就會不戰而退,咱們“兵不血刃”即可平定叛亂。
景帝就說,我想想吧,如果真的能起作用呢,我也不在乎一兩個人的――這一兩條人命又算什麼呢?這是晁錯的第一個錯誤,他不該提出殺袁盎;他不提出來殺袁盎,袁盎也不會提出來殺他。
晁錯出的第二個馊主意更是糟糕。
是什麼呢?他提出:請漢景帝禦駕親征,而他自己則留守京城。
蘇東坡說,外出打仗是危險的,留下來看家是安全的――這是誰都知道的。
在這個緊急關頭,晁錯你怎麼能把最危險的事情派給皇帝,而把最安全的事情留給自己呢?這是沒有任何人會同意的。
晁錯提出此議,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說你晁錯這樣做簡直是奸臣嘛,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線,自己卻躲在家裡面,是不是等皇帝被打敗了以後你來當皇帝?這樣做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
所以蘇東坡說,這個時候,即便沒有袁盎,晁錯也是死路一條!相反,如果晁錯這時候提出:削藩是我提出來的,這個禍是我闖的,我負責任,請皇上任命我為大将軍,我帶兵去打,我沖上前線,我身先士卒……讓皇帝覺得很安全,他會殺你嗎?他隻會派軍隊,給錢,給糧,給草,支援你去打仗。
這樣一來,你打敗了,死掉了,你晁錯是烈士;打勝了,打赢了,你晁錯是功臣――可晁錯你怎麼會想出這個讓皇帝親征自己留守的馊主意呢? 當然了,晁錯最大的錯誤,是太相信皇帝了。
他認為他忠心耿耿,他認為他一心為公,他認為他一往無前,他認為他奮不顧身,他認為他給皇帝出了這個好主意,皇帝怎麼着也會保他!沒想到――文帝、景帝雖然在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他們同樣是要殺人的。
這就是晁錯之錯,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幹成一件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
他也太個人英雄主義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個英雄也是需要有後援的,也是要有後盾的。
而他這種孤軍奮戰,是既無後援――朝廷的大臣不幫他,也無後盾――最後皇帝也不幫他,舍棄了他,漢景帝實際上是用其計、殺其人。
在這些人的眼睛裡,晁錯也好,或者是其他什麼功臣,比方說韓信、窦嬰這些人也好,都不過是他的狗和馬,不算是人。
用得着你的時候,他會用;用不着的時候,他就殺――這是曆史的教訓。
當然,晁錯畢竟是袁盎第一個提出來要殺的,所以晁錯的死還是和袁盎有關系。
那麼袁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既然晁錯是君子、是忠臣,是不是意味着袁盎就是小人、是奸臣呢? 這個問題,我們下一講再談,謝謝。
這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袁盎得到消息就出去找窦嬰――因為袁盎現在已經是一介草民,罷了官了,沒有資格見皇帝。
窦嬰就趕快找到漢景帝,說你應該把袁盎找來問一問,因為袁盎曾經是吳國的丞相,他比較熟悉吳國的情況,我們現在既然要對付吳國造反,應該請袁盎來讨論一下。
漢景帝覺得有道理,就召見袁盎――他召見袁盎的時候晁錯就在旁邊――漢景帝就問,袁盎,你曾經是吳國的丞相,你熟悉吳國的情況,你覺得吳國的造反能成還是不能成氣候啊?袁盎說,他們不能成氣候。
漢景帝問,怎麼可能不成氣候呢?你想想想,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那麼有錢,都一大把白頭發了,他還造反,沒有足夠充分的準備他會反嗎?袁盎說,吳國有錢不假,有人也不假,但是吳王招募的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都是一些黑社會,這些人是沒有義的,不忠不義的人怎麼能打得過我們正義之師呢?所以說他們肯定不能成氣候。
漢景帝一聽,覺得這個人不錯,就問,你有什麼好辦法?說說看!袁盎說,臣有一個主意,但是隻能單獨和陛下彙報。
景帝說,好好,其他人都走開。
可晁錯還站那兒不動窩。
袁盎說,國家機密,人臣不得與聞。
景帝隻好跟晁錯說,你也走吧。
晁錯就隻好走掉了。
袁盎說了一句話:“今計獨斬錯。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我的一個錦囊妙計就是馬上把晁錯殺了。
因為古人打仗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你如果沒有正當名義去打仗是打不赢的,那叫做不義之師。
現在吳楚兩國的旗号是什麼呢?他們說的不是造反,吳楚兩國一再說我們不是造反,我們是“清君側”,我們是幫助皇帝,我們是鞏固大漢江山。
那麼最好的辦法――不管是借口也好,是旗号也好,是真實原因也好――就是把他們這張嘴堵起來,而堵他們這張嘴的辦法就是殺晁錯。
殺了晁錯,吳楚那邊就沒有起兵的理由了,它就會不戰而退,咱們“兵不血刃”即可平定叛亂。
景帝就說,我想想吧,如果真的能起作用呢,我也不在乎一兩個人的――這一兩條人命又算什麼呢?這是晁錯的第一個錯誤,他不該提出殺袁盎;他不提出來殺袁盎,袁盎也不會提出來殺他。
晁錯出的第二個馊主意更是糟糕。
是什麼呢?他提出:請漢景帝禦駕親征,而他自己則留守京城。
蘇東坡說,外出打仗是危險的,留下來看家是安全的――這是誰都知道的。
在這個緊急關頭,晁錯你怎麼能把最危險的事情派給皇帝,而把最安全的事情留給自己呢?這是沒有任何人會同意的。
晁錯提出此議,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說你晁錯這樣做簡直是奸臣嘛,你把皇帝推向第一線,自己卻躲在家裡面,是不是等皇帝被打敗了以後你來當皇帝?這樣做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
所以蘇東坡說,這個時候,即便沒有袁盎,晁錯也是死路一條!相反,如果晁錯這時候提出:削藩是我提出來的,這個禍是我闖的,我負責任,請皇上任命我為大将軍,我帶兵去打,我沖上前線,我身先士卒……讓皇帝覺得很安全,他會殺你嗎?他隻會派軍隊,給錢,給糧,給草,支援你去打仗。
這樣一來,你打敗了,死掉了,你晁錯是烈士;打勝了,打赢了,你晁錯是功臣――可晁錯你怎麼會想出這個讓皇帝親征自己留守的馊主意呢? 當然了,晁錯最大的錯誤,是太相信皇帝了。
他認為他忠心耿耿,他認為他一心為公,他認為他一往無前,他認為他奮不顧身,他認為他給皇帝出了這個好主意,皇帝怎麼着也會保他!沒想到――文帝、景帝雖然在曆史上算是好皇帝了――他們同樣是要殺人的。
這就是晁錯之錯,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幹成一件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
他也太個人英雄主義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個英雄也是需要有後援的,也是要有後盾的。
而他這種孤軍奮戰,是既無後援――朝廷的大臣不幫他,也無後盾――最後皇帝也不幫他,舍棄了他,漢景帝實際上是用其計、殺其人。
在這些人的眼睛裡,晁錯也好,或者是其他什麼功臣,比方說韓信、窦嬰這些人也好,都不過是他的狗和馬,不算是人。
用得着你的時候,他會用;用不着的時候,他就殺――這是曆史的教訓。
當然,晁錯畢竟是袁盎第一個提出來要殺的,所以晁錯的死還是和袁盎有關系。
那麼袁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既然晁錯是君子、是忠臣,是不是意味着袁盎就是小人、是奸臣呢? 這個問題,我們下一講再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