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指桑罵槐

關燈
閑話,速度也快,句子也短,信息量也大。

    他們說話就像辦企業做生意,希望低投入,高産出,少支付,多回報,因此即便罵人,也不願多說一句話,能短就短。

    一個字最好,兩個字還行(如翰大、壽頭、洋盤、癟三、赤佬、推闆、搭漿),三個字就很夠意思了。

    上海人罵人、損人、批評人、對他人行為表示不以為然的口頭禅,以三個字的居多,如阿木林(呆頭呆腦土裡土氣容易上當受騙的人)、阿土生(沒見過世面的土老冒)、十三點、豬頭三。

    不要以為三個字就簡單,其實裡面的内容蠻“豐富”的。

    比如豬頭三,是“豬頭三牲”的歇後語,意思是牲口。

    又因為“牲”和“生”同音,便主要用來罵初到上海的陌生人。

    上海是個大世界,外地人和鄉下人進了上海,總會有點暈頭轉向不得要領,因此但凡反應遲鈍者均可謂之“豬頭三”。

    又比如十三點,一般認為和“二百五”是一個意思。

    但二百五為什麼是十三點呢?有人說是因為“癡”字十三畫,所以也叫“福熙路”(也是十三畫)。

    又因為有個“點”字,因此“十三點”也叫“蠟燭”,意思是“不點不亮”。

    還有“鹹肉莊”,是罵人盡可夫者的。

    鹹肉意謂非鮮貨,肉莊意謂可以賣,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指桑罵槐”了。

     上海人的“三字經”當中常常包含着一個動賓結構,比如開大興、軋苗頭、放生意、拆爛污、講斤頭、掉槍花、搭架子、扳錯頭、塌便宜、尋開心、拆棚腳、扡頭皮、掰雀絲、鑿壁腳、軋台型、掼浪頭、吃螺蛳、擺噱頭等等。

    軋苗頭就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放生意就是做好圈套,設計害人;拆爛污就是不負責任,把事辦糟;講斤頭就是讨價還價,談判條件;掉槍花就是耍花招(擺噱頭也是);搭架子就是裝樣子;扳錯頭就是找岔子(掰雀絲也是);塌便宜就是占便宜;尋開心就是戲弄他人;拆棚腳就是拆台;扡頭皮就是揭短;鑿壁腳就是說壞話;軋台型就是出風頭;吃螺蛳就是說話結巴。

    如此多樣複雜的内容,都可以用三個字的動賓結構來表示,恐怕就得歸結為上海人喜歡這樣一種形式結構了。

     事實上如果把這些俚語連起來念,是不難讀出一種上海式節奏來的。

    精明的上海人對話語也精打細算。

    一個字構不成動賓結構,兩個字能行,但不過瘾,也少了點味道,四五個字又多了點,還是三個字最合适,既省事,又有意思。

    比如“講斤頭”就比“講價”有趣,“掉槍花”也比“搞鬼”好玩。

    所以上海人(也包括吳語區許多地方人)喜歡這種三字動賓結構。

    就連維持表面的排場,也叫“撐市面”;就連罵人,也叫“罵山門”。

     五、雅與俗 北京人就沒有上海人那麼匆忙。

     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一般的說是比較悠閑的。

    北京不是工商業城市,沒什麼“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也犯不着節省什麼時間。

    傳統北京的主流社會是由達官貴人、公子王孫、文人學士們構成的。

    他們的生活節奏一言以蔽之日慢。

    你想,官員要打官腔,文人要玩深沉,少爺要拔份兒,他們都要擺譜,也都要講禮數,怎麼能快?有點什麼事,就屁颠屁颠的,那是“下人”的作派。

    上流社會是不興“猴急”的。

    貴人多忘事,貴人話語遲。

    上流社會講究的是處變不驚,見慣不怪,雍容華貴,閑适恬淡,溫文爾雅慢條斯理才顯得有派頭,有城府,有底氣,有修養,大将風度。

    上以風化下。

    上流社會帶了頭,弄得一城的人也都不緊不慢,邁着四方步,拎着鳥籠子。

    就連做生意,也跟釣魚似的。

    大家都不着急,大家都不上火,反正大家都有的是時間。

     有時間,就能把文章做足。

    北京人說話,最喜歡掰開了,揉碎了,從裡到外又從外到裡,不說到山窮水盡不罷休,非把死人給說活了不可。

    北京人是很能誇大其詞的。

    比如說東西少,就說“還不夠塞牙縫兒”;說個子矮,就說“還沒三塊豆腐高”。

    你想一塊豆腐才多高?個子再矮,也有三百塊豆腐高吧?可北京人就敢這麼說。

     分量上要說夠,數量上也要說足。

    比如說一個人又精又鬼,就說他有“三十六根轉軸,七十二個心眼”,夠多的吧?因為要把文章做足,所以即便“指桑罵槐”,那“桑樹”也不能隻有一棵。

    比如說一個人小氣,一般也就說他是“鐵公雞”,北京人卻能說出一連串的比喻來:“瓷公雞,鐵仙鶴,玻璃耗子琉璃貓。

    ”這麼些寶貝,當然都是“一毛不拔”。

    又比如說凡事都得付出代價,就說“打耗子也得有塊肉皮,逮家雀也得撒把米”;說一個人長得醜,不招人喜歡,就說“豬不嚼,狗不啃,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姥姥舅舅是最疼愛外孫外甥的,豬狗則不怎麼挑揀。

    一個人,如果當真弄得連豬也不嚼,狗也不啃,姥姥也不疼,舅舅也不愛,那可真是沒什麼指望了。

     看來,北京人對待話語,就像廣東人對待中央政策,講究用好用活用夠用足。

    持這種态度的還有成都人。

    我在《讀城記》一書中說過,成都人和北京人,大概是中國最愛說話的兩個族群。

    他們都是一天不說話就沒法過日子的“話簍子”。

    北京人管說話叫“侃”,成都人管說話叫“擺”。

    北京人“侃大山”,頗有些移山填海的氣派;成都人“擺龍門陣”,講究的是鬧熱,麻辣,繪聲繪色,有滋有味,沒完沒了,必須極盡鋪陳、排比、誇張、聯想之能事。

    成都人說話,也是十分“到位”甚至不怕“過頭”的。

    比方說,紅,要說“絆紅”;綠,要說“翠綠”;白,要說“雪白”;黑,要說“黯黑”;香,要說“噴香”;臭,要說“傍臭”。

    總之,是要把文章做足,才覺得過瘾。

     所以,成都人也有北京人那種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本事。

    比方說,弄虛作假,在成都人那裡叫“水”;僞劣産品叫“水貨”,而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或做事不到位,便叫“水得很”。

    由此及彼,則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兒”等說法。

    再比方說,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就叫“黃”或“黃了”,其他地方也這樣說。

    但成都人則進而發展為“黃腔”、“黃棒”、“黃渾子”、“黃蘇蘇”,甚至還有“黃師傅”和“黃手黃腳”等等。

     不過北京話和成都話相比,也仍有雅俗之别。

    比如公共汽車上擠,成都人會嚷嚷:“擠啥子擠啥子,進火葬場還要排隊轉輪子的麼,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門出不倒門?”北京人卻會說:“别擠了,再擠就成相片啦!”北京人比成都人幽默。

     幽默是一種人生狀态和人生境界。

    惟其如此,才能在大俗中見大雅。

    北京人是從來就不怕“俗”的。

    即便有“雅”的說法,他們也要換成“俗”的。

    比如惹是生非,在北京就叫“招貓逗狗兒”;班門弄斧,則叫“聖人門前賣三字經”。

    你不能不承認這些俚語比成語更有味道。

    魯班門前弄斧頭固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