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指桑罵槐
關燈
小
中
大
點可笑,但要是真有三闆斧呢?而最最“小兒科”的三字經居然拿到聖人門前去賣,那就實打實地可笑到家了。
更可笑的是“别拿武大郎不當神仙”,意思是要尊重人,别小看人,不要把人不當人。
這就奇怪。
要說“别拿呂洞賓不當神仙”還像回事,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但反過來一想,又覺得特别有道理。
你想吧,要是連武大郎都被當成了神仙,還有誰不是神仙? 同樣,“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就比“事情隻差一步,不要功虧一篑”有趣味;“他不把我當幹糧,我也不把他當鹹菜”,也比“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有嚼頭。
民間話語從來就是最生動、最鮮活的,難的是用其俗而不至于粗俗、庸俗。
北京人就能做到這一點。
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比如丫挺、傻逼之類的市罵,母豬胡同、灌腸胡同之類的地名,但并不讓人覺得俗氣,因為北京是中國最高貴最大氣的城市,有一種其他地方沒有的貴族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使北京雖有粗俗粗鄙卻不至于沉淪。
實際上,所謂北京的貴族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貴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它們隻可能在北京這個千年古都的特殊環境中熏陶培養出來的。
因此,盡管方言俚語都難免“俗”,卻唯有北京,能夠化臭腐為神奇,用土得掉渣的話說出最具有藝術性的名言來。
六、再說雅俗 南京則又是一番風味。
如果說北京有貴族氣,那麼南京就更多文人氣。
南京是一個文人倜傥名士風流的城市,因此盡管南京也曾有過輝煌時代和英雄業績,卻“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迹”。
人們記得住的隻有“六朝金粉,秦淮風月”,隻有烏衣巷的故事和桃花扇的傳說。
略帶女人味的文人氣使南京有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卻也使南京平添了不少儒雅。
儒雅的證明之一,是南京的俚語俗話竟然可以對對聯,或者說竟被人編成了對聯,比如“桃幹”對“杏核”,“皮臉”對“肉頭”,“搗鬼”對“出神”。
杏核,指小孩高興(得意忘形則叫“興得一頭核子”);桃幹,指兒童逃學;皮臉,指不知羞恥;肉頭,指沒有決斷。
興杏諧音,逃桃諧音。
桃幹杏核,不過“指桑罵槐”。
但桃對杏,幹對核,皮對肉,臉對頭,搗對出,鬼對神,無論字面,還是内涵,都對得上,不能不承認是“工對”。
馮桂林主編的《中國名城漢俗大觀》中收集了不少這樣的對子,比如“坐冷闆凳”對“鑽熱被窩”。
一個人不被重用,就叫“坐冷闆凳”,而要想改變處境,就得“鑽熱被窩”(巴結上司)。
一冷一熱,一動一靜,一硬一軟,全對上了,又如“眼睛會說話”對“拳頭不認人”也很妙,一個六親不認,一個八面玲珑,一個愣得不能再愣,一個精得不能再精,放在一起,對比十分鮮明。
此外,如“腳面上支鍋”(暫時安定)對“眼睛裡出火”(看人眼紅),“屁股上戴眼鏡”(背光)對“喉嚨裡挂燈籠”(貪吃),都堪稱絕妙;“推開窗子說亮話”對“站在樓上唱高腔”,“巧姐難炊無米粥”對“老娘不是省油燈”也很好玩。
俏皮話說到這個份上,就不是俗而是雅了。
事實上雅與俗,不過一步之遙,問題是要有那份雅興。
如果有雅興,其他方言也可以對出對子來的。
比如廣州話“丢眼角”就可以對上海話“吊膀子”,廣州話“賣生藕”也可以對上海話“吃豆腐”。
“丢眼角”就是飛媚眼,送秋波,“吊膀子”則是調情,騙女人,可不正好是一對?“賣生藕”對“吃豆腐”也很妙。
前者是女人賣弄風情,後者是男人心懷不軌。
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體當生藕賣,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體當豆腐吃,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配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
不過上海人和廣州人大約都沒有這份雅興。
這是兩個商業氣很濃的城市,更看重的是經濟實惠,而不是詩情畫意。
有一些詞,雖然并無什麼詩意,但在廣州和上海使用頻率卻很高,比如“撈”和“軋”。
廣州人喜歡說“撈”。
謀生、混日子、闖江湖叫“撈世界”;從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或者從不起眼的事情中獲得很大的好處或利益,叫“撈靜水”;得到了好處和利益,或者獲得了成功,完成了任務,叫“撈雞”;發迹、高升、飛黃騰達,叫“撈起”;沒什麼正當職業,專靠坑蒙拐騙過日子的人叫“撈家”;而出賣色相的女人就叫做“撈女”。
反正世界是隻大砂煲,就看你會“撈”不會“撈”。
上海人喜歡說“軋”。
交朋友叫“軋朋友”;湊熱鬧叫“軋鬧猛”;看風頭叫“軋苗頭”;插一手叫“軋一腳”;婚外同居叫“軋拼頭”;而受氣吃癟則叫“吃軋頭”。
“軋”也好,“撈”也好,在我們看來都不怎麼好聽,也不怎麼雅—一個讓人想到伸出手去抓,一個讓人想到開着車去碾,但廣州人和上海人似乎無所謂。
廣州話中還有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搵和抵。
搵是找的意思。
覓食、謀生、找活路,叫搵食、搵錢、搵米路;宰客、騙人、讨便宜則叫搵丁、搵笨、搵老襯。
抵指有價值的意思。
到酒樓美餐,吃得大快朵頤,叫“抵食”;到商場購物,買得稱心如意,叫“抵買”;到歌舞廳夜總會娛樂中心潇灑一回,玩得興高采烈,叫“抵玩”;顧客滿意,老闆開心,看着大把的票子進賬,心裡暗叫“抵賺”;會賺錢的也會花錢,會花錢的多半也會賺錢,這就叫“抵手”(能幹、有本事);如果沒有賺錢的能耐,那就隻有坐以待斃,大約也就隻好叫“抵窮”(活該受窮)乃至“抵死”(該死)了。
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要看“抵唔抵”(值不值)。
抵,就做;唔抵,就不做。
像北京人那樣“侃”(侃大山),像成都人那樣“擺”(擺龍門陣),大約“唔抵”,那就算了吧! 當然,廣州人也要“傾”(傾偈),也要“歎”(歎世界)。
否則,就不會有“一盅兩件歎早茶”的說法。
歎,在粵語中是“享受”的意思。
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
再随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歎世界”(享清福)啊! 廣州人要“歎早茶”,上海人要“孵茶館”,但他們不會像成都人那樣把茶館當作“民間政協”,也不會像北京人那樣把侃大山當作一種“事業”甚至“職業”(比如說相聲)。
他們的“歎世界”也好,“小樂惠”也好,也比北京人的“找樂子”更多物質生活享受的成分。
北京人的“找樂”,更多的是因物質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領域去“找補”,因此很容易發展為“貧嘴”。
可見同為“世俗”,各地也不完全相同,說起話來,自然就風格各異。
關于這一點,我在《讀城記》一書中已講得夠多,再寫就成“搗糨糊”了,還是就此打住吧!
更可笑的是“别拿武大郎不當神仙”,意思是要尊重人,别小看人,不要把人不當人。
這就奇怪。
要說“别拿呂洞賓不當神仙”還像回事,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但反過來一想,又覺得特别有道理。
你想吧,要是連武大郎都被當成了神仙,還有誰不是神仙? 同樣,“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就比“事情隻差一步,不要功虧一篑”有趣味;“他不把我當幹糧,我也不把他當鹹菜”,也比“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有嚼頭。
民間話語從來就是最生動、最鮮活的,難的是用其俗而不至于粗俗、庸俗。
北京人就能做到這一點。
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比如丫挺、傻逼之類的市罵,母豬胡同、灌腸胡同之類的地名,但并不讓人覺得俗氣,因為北京是中國最高貴最大氣的城市,有一種其他地方沒有的貴族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使北京雖有粗俗粗鄙卻不至于沉淪。
實際上,所謂北京的貴族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貴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它們隻可能在北京這個千年古都的特殊環境中熏陶培養出來的。
因此,盡管方言俚語都難免“俗”,卻唯有北京,能夠化臭腐為神奇,用土得掉渣的話說出最具有藝術性的名言來。
六、再說雅俗 南京則又是一番風味。
如果說北京有貴族氣,那麼南京就更多文人氣。
南京是一個文人倜傥名士風流的城市,因此盡管南京也曾有過輝煌時代和英雄業績,卻“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迹”。
人們記得住的隻有“六朝金粉,秦淮風月”,隻有烏衣巷的故事和桃花扇的傳說。
略帶女人味的文人氣使南京有些“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卻也使南京平添了不少儒雅。
儒雅的證明之一,是南京的俚語俗話竟然可以對對聯,或者說竟被人編成了對聯,比如“桃幹”對“杏核”,“皮臉”對“肉頭”,“搗鬼”對“出神”。
杏核,指小孩高興(得意忘形則叫“興得一頭核子”);桃幹,指兒童逃學;皮臉,指不知羞恥;肉頭,指沒有決斷。
興杏諧音,逃桃諧音。
桃幹杏核,不過“指桑罵槐”。
但桃對杏,幹對核,皮對肉,臉對頭,搗對出,鬼對神,無論字面,還是内涵,都對得上,不能不承認是“工對”。
馮桂林主編的《中國名城漢俗大觀》中收集了不少這樣的對子,比如“坐冷闆凳”對“鑽熱被窩”。
一個人不被重用,就叫“坐冷闆凳”,而要想改變處境,就得“鑽熱被窩”(巴結上司)。
一冷一熱,一動一靜,一硬一軟,全對上了,又如“眼睛會說話”對“拳頭不認人”也很妙,一個六親不認,一個八面玲珑,一個愣得不能再愣,一個精得不能再精,放在一起,對比十分鮮明。
此外,如“腳面上支鍋”(暫時安定)對“眼睛裡出火”(看人眼紅),“屁股上戴眼鏡”(背光)對“喉嚨裡挂燈籠”(貪吃),都堪稱絕妙;“推開窗子說亮話”對“站在樓上唱高腔”,“巧姐難炊無米粥”對“老娘不是省油燈”也很好玩。
俏皮話說到這個份上,就不是俗而是雅了。
事實上雅與俗,不過一步之遙,問題是要有那份雅興。
如果有雅興,其他方言也可以對出對子來的。
比如廣州話“丢眼角”就可以對上海話“吊膀子”,廣州話“賣生藕”也可以對上海話“吃豆腐”。
“丢眼角”就是飛媚眼,送秋波,“吊膀子”則是調情,騙女人,可不正好是一對?“賣生藕”對“吃豆腐”也很妙。
前者是女人賣弄風情,後者是男人心懷不軌。
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體當生藕賣,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體當豆腐吃,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配在一起,倒也“相得益彰”。
不過上海人和廣州人大約都沒有這份雅興。
這是兩個商業氣很濃的城市,更看重的是經濟實惠,而不是詩情畫意。
有一些詞,雖然并無什麼詩意,但在廣州和上海使用頻率卻很高,比如“撈”和“軋”。
廣州人喜歡說“撈”。
謀生、混日子、闖江湖叫“撈世界”;從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或者從不起眼的事情中獲得很大的好處或利益,叫“撈靜水”;得到了好處和利益,或者獲得了成功,完成了任務,叫“撈雞”;發迹、高升、飛黃騰達,叫“撈起”;沒什麼正當職業,專靠坑蒙拐騙過日子的人叫“撈家”;而出賣色相的女人就叫做“撈女”。
反正世界是隻大砂煲,就看你會“撈”不會“撈”。
上海人喜歡說“軋”。
交朋友叫“軋朋友”;湊熱鬧叫“軋鬧猛”;看風頭叫“軋苗頭”;插一手叫“軋一腳”;婚外同居叫“軋拼頭”;而受氣吃癟則叫“吃軋頭”。
“軋”也好,“撈”也好,在我們看來都不怎麼好聽,也不怎麼雅—一個讓人想到伸出手去抓,一個讓人想到開着車去碾,但廣州人和上海人似乎無所謂。
廣州話中還有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搵和抵。
搵是找的意思。
覓食、謀生、找活路,叫搵食、搵錢、搵米路;宰客、騙人、讨便宜則叫搵丁、搵笨、搵老襯。
抵指有價值的意思。
到酒樓美餐,吃得大快朵頤,叫“抵食”;到商場購物,買得稱心如意,叫“抵買”;到歌舞廳夜總會娛樂中心潇灑一回,玩得興高采烈,叫“抵玩”;顧客滿意,老闆開心,看着大把的票子進賬,心裡暗叫“抵賺”;會賺錢的也會花錢,會花錢的多半也會賺錢,這就叫“抵手”(能幹、有本事);如果沒有賺錢的能耐,那就隻有坐以待斃,大約也就隻好叫“抵窮”(活該受窮)乃至“抵死”(該死)了。
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要看“抵唔抵”(值不值)。
抵,就做;唔抵,就不做。
像北京人那樣“侃”(侃大山),像成都人那樣“擺”(擺龍門陣),大約“唔抵”,那就算了吧! 當然,廣州人也要“傾”(傾偈),也要“歎”(歎世界)。
否則,就不會有“一盅兩件歎早茶”的說法。
歎,在粵語中是“享受”的意思。
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
再随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歎世界”(享清福)啊! 廣州人要“歎早茶”,上海人要“孵茶館”,但他們不會像成都人那樣把茶館當作“民間政協”,也不會像北京人那樣把侃大山當作一種“事業”甚至“職業”(比如說相聲)。
他們的“歎世界”也好,“小樂惠”也好,也比北京人的“找樂子”更多物質生活享受的成分。
北京人的“找樂”,更多的是因物質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領域去“找補”,因此很容易發展為“貧嘴”。
可見同為“世俗”,各地也不完全相同,說起話來,自然就風格各異。
關于這一點,我在《讀城記》一書中已講得夠多,再寫就成“搗糨糊”了,還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