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指桑罵槐
關燈
小
中
大
。
方言中很有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說法。
比如一個人在别人面前張牙舞爪耀武揚威甚至叫闆挑釁,武漢話就叫“抖狠”。
抖,可以理解為抖擻,也可以理解為抖摟,還可以理解為振作(抖起精神)。
不過,狠,是骨子裡的東西,如果都“抖”了出來,一眼讓人看穿,顯然是不智之舉,所以但凡“抖狠”者,多半都有些虛張聲勢。
如果對方比他還狠,他就會一邊開溜,一邊說:“你等着,我回去叫我哥哥來!” 北京話當中形象生動的說法更多。
比如說一個人不識擡舉,别的地方叫“給臉不要臉”,北京叫“給臉不兜着”。
這“兜着”,就比“要”生動,鄙夷的成分也更重。
意思說你這家夥平時就沒什麼人賞臉,好容易有人給了,還不趕緊兜着?又比如一個人行為乖張,就說他“吃錯藥了”;脾氣暴躁,就說他“吃槍藥了”;态度惡劣,就說他“吃了耗子藥”;無所畏俱,就說他“吃了豹子膽”;一點小事就興高采烈,則說他“吃了蜜蜂屎”。
蜜蜂是釀蜜的,蜜蜂屎想必也甜,但再甜也是屎。
何況蜜蜂屎才多大一點?小甜頭麼! 上海人也愛說“吃”,比如吃牢(認定或咬住)、吃硬(碰硬)、吃癟(壓服)、吃慌(着急)、吃酸(棘手)、吃排頭(挨訓)、吃生活(挨打)、吃夾檔(兩頭受氣)、吃馬屁(聽奉承話)、吃花功(受人迷惑)、吃賣相(隻看外表),就連開車開到路口過不去也叫“吃紅燈”。
紅燈是管制交通的,怎麼能“吃”呢?上海人也“吃”。
紅燈能吃,豆腐就更是吃得。
吃豆腐,就是占女人的小便宜。
說些輕挑的話啦,做點小動作啦,嬉皮笑臉半真半假地挑逗啦,大體上屬于性騷擾的擦邊球,因此叫“吃豆腐”。
豆腐白嫩,使人聯想到女人的肉體;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并無真正的**。
所以,吃吃豆腐,在許多男人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如果碰到特别潔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讓他“吃耳光”,甚或讓他“吃官司”。
沒有人願意“吃官司”,也沒有人願意“食死貓”。
“食死貓”是廣州話,意思是受冤枉背黑鍋。
廣州人不說“吃”,而說“食”。
比如食谷種,就是吃老本;食塞米,就是白吃飯;食貓面,就是被申斥,相當于上海話的“吃排頭”;食碗面反碗底,就是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
最讓人看不起的是“食拖鞋飯”,意思是靠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女人出賣色相過日子。
“食拖鞋飯”和“吃豆腐”正好一對,都不怎麼體面,但前者更沒面子。
一個人,如果總是“食死貓”或者莫名其妙地“吃官司”,那就是運氣不好了。
運氣在吳語中叫做額角頭,也叫額骨頭。
額骨頭也就是額頭。
運氣為什麼叫額頭呢?大約因為運氣是要“碰”的。
人身上,最容易被“碰”的就是額頭。
所以,一個人運氣好,在吳語中就叫 “額骨頭高”或“額角頭高”,甚至直接就叫“額角頭”,比如“侬今朝額角頭”,就是“你今天運氣特好”的意思。
野史中額骨頭最高的人是蘇小妹。
蘇小妹據說是蘇東坡的妹妹,曾被蘇東坡作詩取笑說:“腳踵未出香房内,額頭先到畫堂前”,可見其額頭之高。
小妹也不含糊,當即以老兄的長臉作答,道是“去年一點相思淚,今日方流到嘴邊”,也可見其臉面之長。
看來兄妹兩人都其貌不揚,一個“沖頭”,一個“馬臉”,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
額骨頭最高的神則是壽星。
誰都知道,壽星的額頭又大又高還肉突突的,不折不扣的是一個“壽頭”。
然而在上海,“壽頭”卻是罵人的話,意思和北京的“傻逼”差不多。
因此傻裡傻氣就叫“壽頭壽腦”,上了當還一點感覺都沒有的則叫“壽頭麻子”(也叫“壽頭碼子”、“壽頭模子”),而呆頭呆腦、土裡土氣、不懂世故、不通人情就叫“壽”。
這就奇怪,難道做壽星不好?原來此“壽頭”非彼“壽頭”。
它不是壽星頭,而是豬頭。
江南習俗,冬至之前,要買豬頭腌透風幹以備敬神之用,又尤以額頭皺紋如壽字者為上選,叫“壽字豬頭”,簡稱“壽頭”(參見薛理勇《閑話上海》)。
所以,壽頭的意思就是豬。
顯然,誰要是做了壽頭,或被看作壽頭,旁邊便多半會有人在磨刀子了。
“壽頭”既然是豬,“沖頭”也跟着倒黴,都被看作是最好欺負,不斬白不斬的“翰大”;而慫恿那些“壽頭壽腦”的家夥沖鋒陷陣盲目行事,自己坐收漁利的行為,就叫“斬沖頭”。
上海人一個個“門檻精來兮”,好容易逮住一個“壽頭”,豈有不狠狠“斬一記”之理? 真不知長着一個大沖頭的壽星老兒聽了會作何感想。
大約也隻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三、搗糨糊,還是倒江湖 上海人把傻叫做“壽”,成都人則把傻叫做“瓜”,比如瓜兒(傻子)、瓜兮兮(傻乎乎)、瓜眉瓜眼(傻頭傻腦)。
傻為什麼是瓜呢?原來這“瓜”不是西瓜南瓜冬瓜葫蘆瓜,而是“傻瓜”。
去掉一個“傻”字,就成了“瓜”。
豬頭變壽頭,傻子變瓜兒,其實都是方言在“搗糨糊”。
它總是在那裡指桑罵槐,其結果,是弄得我們連這三個字究竟是“搗糨糊”還是“倒江湖”也搞不清。
楊東平先生的随筆集《最後的城牆》中就有一篇文章談到這個問題。
我同意東平兄的意見,“倒江湖”也好,“搗糨糊”也罷,都有點調侃,有點無奈。
但“倒江湖”在調侃無奈的同時,畢竟還多少有點身手不凡、高深莫測的英雄氣,“搗糨糊”就純粹是調侃甚至嘲諷了。
它往往有胡日鬼、瞎折騰、惹是生非、調皮搗蛋的意思,也指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浪頭很大,貨色不怎麼樣的人。
你想,糨糊就是糨糊,再搗也是糨糊。
搗得越起勁,就越可笑。
再說,什麼不好搗,搗糨糊?所以,誰要是自稱“搗糨糊”,那他不是自謙,就是自嘲。
然而語言又是需要“搗糨糊”的。
因為語言既不能“鬧革命”,又不能“倒江湖”,咱折騰不起。
要想生動活潑一點,也就隻有“搗搗糨糊”。
北京人就最會“搗糨糊”。
北京人是語言天才。
話語到了他們嘴上,就像足球到了貝利腳下一樣,怎麼玩怎麼轉。
一個普普通通的詞,他們也能玩出花樣來。
比如“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詞,可北京人卻整出颠菜(走人)、來菜(好事來了)、出菜(出活、出産品、出成果)、瞎菜(抓瞎)、歇菜(歇着)、暈菜(暈頭轉向)一連串新詞兒出來。
這可真是太會做“菜”了。
至于這些“菜”之間有什麼關系,那就隻有天曉得,所以是“搗糨糊”。
北京人“搗糨糊”的招數很多,一般地說有移花接木、掐頭去尾、颠三倒四、含沙射影好幾種,總的來講是怎麼好玩怎麼說,怎麼俏皮怎麼講,哪怕把話倒過來說。
比方說
方言中很有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說法。
比如一個人在别人面前張牙舞爪耀武揚威甚至叫闆挑釁,武漢話就叫“抖狠”。
抖,可以理解為抖擻,也可以理解為抖摟,還可以理解為振作(抖起精神)。
不過,狠,是骨子裡的東西,如果都“抖”了出來,一眼讓人看穿,顯然是不智之舉,所以但凡“抖狠”者,多半都有些虛張聲勢。
如果對方比他還狠,他就會一邊開溜,一邊說:“你等着,我回去叫我哥哥來!” 北京話當中形象生動的說法更多。
比如說一個人不識擡舉,别的地方叫“給臉不要臉”,北京叫“給臉不兜着”。
這“兜着”,就比“要”生動,鄙夷的成分也更重。
意思說你這家夥平時就沒什麼人賞臉,好容易有人給了,還不趕緊兜着?又比如一個人行為乖張,就說他“吃錯藥了”;脾氣暴躁,就說他“吃槍藥了”;态度惡劣,就說他“吃了耗子藥”;無所畏俱,就說他“吃了豹子膽”;一點小事就興高采烈,則說他“吃了蜜蜂屎”。
蜜蜂是釀蜜的,蜜蜂屎想必也甜,但再甜也是屎。
何況蜜蜂屎才多大一點?小甜頭麼! 上海人也愛說“吃”,比如吃牢(認定或咬住)、吃硬(碰硬)、吃癟(壓服)、吃慌(着急)、吃酸(棘手)、吃排頭(挨訓)、吃生活(挨打)、吃夾檔(兩頭受氣)、吃馬屁(聽奉承話)、吃花功(受人迷惑)、吃賣相(隻看外表),就連開車開到路口過不去也叫“吃紅燈”。
紅燈是管制交通的,怎麼能“吃”呢?上海人也“吃”。
紅燈能吃,豆腐就更是吃得。
吃豆腐,就是占女人的小便宜。
說些輕挑的話啦,做點小動作啦,嬉皮笑臉半真半假地挑逗啦,大體上屬于性騷擾的擦邊球,因此叫“吃豆腐”。
豆腐白嫩,使人聯想到女人的肉體;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并無真正的**。
所以,吃吃豆腐,在許多男人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如果碰到特别潔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讓他“吃耳光”,甚或讓他“吃官司”。
沒有人願意“吃官司”,也沒有人願意“食死貓”。
“食死貓”是廣州話,意思是受冤枉背黑鍋。
廣州人不說“吃”,而說“食”。
比如食谷種,就是吃老本;食塞米,就是白吃飯;食貓面,就是被申斥,相當于上海話的“吃排頭”;食碗面反碗底,就是忘恩負義,翻臉不認人。
最讓人看不起的是“食拖鞋飯”,意思是靠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女人出賣色相過日子。
“食拖鞋飯”和“吃豆腐”正好一對,都不怎麼體面,但前者更沒面子。
一個人,如果總是“食死貓”或者莫名其妙地“吃官司”,那就是運氣不好了。
運氣在吳語中叫做額角頭,也叫額骨頭。
額骨頭也就是額頭。
運氣為什麼叫額頭呢?大約因為運氣是要“碰”的。
人身上,最容易被“碰”的就是額頭。
所以,一個人運氣好,在吳語中就叫 “額骨頭高”或“額角頭高”,甚至直接就叫“額角頭”,比如“侬今朝額角頭”,就是“你今天運氣特好”的意思。
野史中額骨頭最高的人是蘇小妹。
蘇小妹據說是蘇東坡的妹妹,曾被蘇東坡作詩取笑說:“腳踵未出香房内,額頭先到畫堂前”,可見其額頭之高。
小妹也不含糊,當即以老兄的長臉作答,道是“去年一點相思淚,今日方流到嘴邊”,也可見其臉面之長。
看來兄妹兩人都其貌不揚,一個“沖頭”,一個“馬臉”,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
額骨頭最高的神則是壽星。
誰都知道,壽星的額頭又大又高還肉突突的,不折不扣的是一個“壽頭”。
然而在上海,“壽頭”卻是罵人的話,意思和北京的“傻逼”差不多。
因此傻裡傻氣就叫“壽頭壽腦”,上了當還一點感覺都沒有的則叫“壽頭麻子”(也叫“壽頭碼子”、“壽頭模子”),而呆頭呆腦、土裡土氣、不懂世故、不通人情就叫“壽”。
這就奇怪,難道做壽星不好?原來此“壽頭”非彼“壽頭”。
它不是壽星頭,而是豬頭。
江南習俗,冬至之前,要買豬頭腌透風幹以備敬神之用,又尤以額頭皺紋如壽字者為上選,叫“壽字豬頭”,簡稱“壽頭”(參見薛理勇《閑話上海》)。
所以,壽頭的意思就是豬。
顯然,誰要是做了壽頭,或被看作壽頭,旁邊便多半會有人在磨刀子了。
“壽頭”既然是豬,“沖頭”也跟着倒黴,都被看作是最好欺負,不斬白不斬的“翰大”;而慫恿那些“壽頭壽腦”的家夥沖鋒陷陣盲目行事,自己坐收漁利的行為,就叫“斬沖頭”。
上海人一個個“門檻精來兮”,好容易逮住一個“壽頭”,豈有不狠狠“斬一記”之理? 真不知長着一個大沖頭的壽星老兒聽了會作何感想。
大約也隻能“吃不了兜着走”了。
三、搗糨糊,還是倒江湖 上海人把傻叫做“壽”,成都人則把傻叫做“瓜”,比如瓜兒(傻子)、瓜兮兮(傻乎乎)、瓜眉瓜眼(傻頭傻腦)。
傻為什麼是瓜呢?原來這“瓜”不是西瓜南瓜冬瓜葫蘆瓜,而是“傻瓜”。
去掉一個“傻”字,就成了“瓜”。
豬頭變壽頭,傻子變瓜兒,其實都是方言在“搗糨糊”。
它總是在那裡指桑罵槐,其結果,是弄得我們連這三個字究竟是“搗糨糊”還是“倒江湖”也搞不清。
楊東平先生的随筆集《最後的城牆》中就有一篇文章談到這個問題。
我同意東平兄的意見,“倒江湖”也好,“搗糨糊”也罷,都有點調侃,有點無奈。
但“倒江湖”在調侃無奈的同時,畢竟還多少有點身手不凡、高深莫測的英雄氣,“搗糨糊”就純粹是調侃甚至嘲諷了。
它往往有胡日鬼、瞎折騰、惹是生非、調皮搗蛋的意思,也指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浪頭很大,貨色不怎麼樣的人。
你想,糨糊就是糨糊,再搗也是糨糊。
搗得越起勁,就越可笑。
再說,什麼不好搗,搗糨糊?所以,誰要是自稱“搗糨糊”,那他不是自謙,就是自嘲。
然而語言又是需要“搗糨糊”的。
因為語言既不能“鬧革命”,又不能“倒江湖”,咱折騰不起。
要想生動活潑一點,也就隻有“搗搗糨糊”。
北京人就最會“搗糨糊”。
北京人是語言天才。
話語到了他們嘴上,就像足球到了貝利腳下一樣,怎麼玩怎麼轉。
一個普普通通的詞,他們也能玩出花樣來。
比如“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詞,可北京人卻整出颠菜(走人)、來菜(好事來了)、出菜(出活、出産品、出成果)、瞎菜(抓瞎)、歇菜(歇着)、暈菜(暈頭轉向)一連串新詞兒出來。
這可真是太會做“菜”了。
至于這些“菜”之間有什麼關系,那就隻有天曉得,所以是“搗糨糊”。
北京人“搗糨糊”的招數很多,一般地說有移花接木、掐頭去尾、颠三倒四、含沙射影好幾種,總的來講是怎麼好玩怎麼說,怎麼俏皮怎麼講,哪怕把話倒過來說。
比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