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指桑罵槐

關燈
方言費解、難懂、易生歧義,所以還是要說普通話。

     然而方言又是很有趣的。

    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說,就可能比普通話有趣。

     一、麻煩與趣味 方言這玩意,有時想想是很麻煩的。

     比方說日本。

    在東北人嘴裡好像是“一本”,在湖北人嘴裡好像是“二本”,到了上海人嘴裡,又好像是“十本了”。

    到底是幾本?其實一本也不本,是日本。

     方言中的麻煩不少。

    除了語音的問題,還有詞彙的問題。

    比如廣州話把危險叫做“牙煙”,把兒媳婦叫做“心抱“,就很費解。

    危險怎麼是牙齒冒煙呢?兒媳婦又怎麼能用“心”去“抱”?“本地狀元”的說法也很可笑。

    所謂“本地狀元”,其實就是麻風病人。

    如果“本地狀元”是麻風病人,那麼“外地狀元”是什麼病人?艾滋病嗎?更可笑的是把“合在一起湊在一塊”叫“共埋”。

    我想和你一起吃飯,就叫“我想共埋你食”。

    外地人聽了,還不得吓出一身冷汗?共埋?什麼共埋?殉葬啊? 想想廣州人也真有意思,他們忌諱“死”,卻不忌諱“埋”,說“埋”的事情不少。

    比如進店叫“埋棧”,入席叫“埋位”,靠岸叫“埋頭”,算賬叫“埋數”,結束叫“埋尾”,結賬叫“埋單”。

    埋什麼單?當然是賬單。

    北方人不懂“埋單”是什麼意思,隻知道埋單的時候要付錢,便想當然地寫成“買單”。

    後來弄清是“埋單”了,又猜想這大約是因為廣東人要面子,才會用鈔票把賬單“埋”起來。

    其實“埋”在粵語中,有“靠攏”和“閉合”的意思。

    所以“埋櫃”可以暗指搶劫(搶劫要靠近櫃台);“埋街”也可以暗指從良(意謂妓女關門不再做皮肉生意)。

    埋單,則應該理解為把賬單“合”起來,而不是“埋”起來。

    它既不是拿錢購買賬單,也不是用錢埋葬賬單。

     方言費解、難懂、易生歧義,所以還是要說普通話。

     然而方言又是很有趣的。

    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說,就可能比普通話有趣。

    廣州有句話叫“砂煲兄弟”。

    砂煲兄弟也就是酒肉朋友,但比“酒肉朋友”更俏皮,因為有雙關的意義。

    廣州人把混叫做撈,把泡叫做煲。

    混日子就叫撈世界,泡電話就叫煲電話粥。

    吃沙鍋,是既要“煲”又要“撈”的,所以“砂煲兄弟”就是一起混世面煲生活的人。

    至于他們“煲”的是不是“無米粥”(沒有結果的事),那就隻有天曉得。

     這樣形象生動的說法全國各地都有。

    成都話“貼心豆瓣”,上海話“連檔碼子”,武漢話“夾生紅苔”,北京話“柴禾妞兒”和廣州的“砂煲兄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柴禾妞兒”,就是鄉下姑娘;夾生紅苔,就是又蠢又輩又不懂規矩的人;連檔碼子,就是同夥;貼心豆瓣,就是心腹。

    但用方言一說,就特别有味。

    尤其是“貼心豆瓣”,有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處和風味。

    四川人的豆瓣是拿來做醬的。

    醬諧音将,貼心豆瓣也就是心腹幹将。

    但這幹将再貼心,也不過豆瓣醬。

    豆瓣醬的用場,無非剁碎了做麻婆豆腐或者炒回鍋肉。

    所以,當成都人說某人是某某大人物的“貼心豆瓣”時,譏諷調侃的味道便很麻辣。

     其實,甭管什麼方言什麼話,隻要說得好,說得漂亮,說得有趣,就有藝術性。

    藝高人膽大,北京人手藝(也許得叫“嘴藝”)好,就特别敢說。

    比如說一個人精,北京的說法是“要是長毛,就成猴了”;說一個人壞,是“拍拍腦袋,那膿水兒就能從腳底下流出來”;說一個人為了巴結别人東奔西跑地獻殷勤,就叫“狗颠屁股三兒”;說一個人笨,則叫“人家偷驢,他拔撅子”。

    是不是很有趣? 方言為什麼比較有趣呢?因為方言是民間話語,不像官話那樣有許多講究。

    官話的講究是很多的,比如要求統一、規範、标準。

    不統一,不規範,不标準,就沒法讓盡可能多的人聽懂,也就不成其為官話了。

    方言則不同,它原本就是“一方之言”。

    隻要一個地方的人聽得懂,就能成立,所以各地方言中都有一些外地人聽不懂的詞兒,就連北京話也不例外。

    比如不忿(不服氣)、不吝(不在乎)、抽立(輸光戰敗)、搓火(着急上火)、底兒潮(有犯罪前科),都是正在流行的當代方言,外地人聽得懂的也不多。

     多樣也帶來了豐富。

    比如“打”,在粵語中就有十幾種說法。

    除了一般的打,還有春(用拳頭從上往下打)、撻(用手背打)、捆(用手掌打)、鑿(曲着指節從上往下敲腦袋)、做(悄悄地打)、砌(狠狠地打)等等(其他一些用粵語方言字表示的說法恕不一一列舉),正所謂“怎一個‘打’字了得”? 這是古風。

    古人說話,其實比今人講究。

    比如肌肉皮膚,在古代就不是一個概念。

    人曰肌,獸曰肉;人曰膚,獸曰皮。

    皮是和毛聯系在一起的。

    毛長在皮上,所以說皮毛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身上沒有毛,因此不能叫“皮”,隻能叫“膚”,同樣,肉是可以吃的(肉食或食肉)。

    人不能吃,因此不能叫“肉”,隻能叫“肌”。

    “肌膚受之父母”,不能說成“皮肉受之父母”;而大老爺在堂上恐吓人犯,說“從實招來,以免皮肉受苦”,實際上就有點不把人當人了。

     後來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肌肉皮膚,混為一談。

    因為語言要統一,許多地方都得馬虎一點,隻好含糊其辭。

    簡單、含混、粗線條,才易于流通,所以普通話往往粗疏,方言反倒過細。

    比如“沒有”,閩南話就分“無”和“未”。

    無是不存在,未是還沒有,一個立足于空間,一個立足于時間,但到了普通話那裡,統統都是“沒有”。

     難怪方言的表現力比較強了。

     二、吃不了兜着走 方言豐富、有趣,大家便都愛說方言,至少在親朋好友們聊天時是這樣。

     聊天,北京叫“侃”(侃大山),上海叫“吹”(吹牛皮),廣州叫“傾”(傾渴),成都叫“擺”(擺龍門陣),東北叫“啦”(啦呱),西北叫“谝”(谝傳),新疆叫“宣”(宣荒)。

    其中新疆的說法最有意思。

    宣是講,荒是遠,也是荒唐荒誕,甚至隻不過道聽途說的“荒信兒”。

    宣荒,自然可以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從家長裡短一直扯到地老天荒。

    閩南人的說法也很絕,叫“化仙”—烏龍茶一泡,榕樹下一坐,看着潮起潮落雲散雲飛,天南海北随心所欲地聊開去,便飄飄欲仙了。

     方言中的話多驚人妙語,我懷疑就是聊天時聊出來的。

    方言不同于官話,除了有和官話相同的那些用途外,還多半用來說閑話。

    說閑話的特點是放松,是百無禁忌,用不着一本正經,周吳鄭王。

    可以胡說八道,可以信口開河,可以張冠李戴,可以指桑罵槐,甚至可以不考慮語言的規範,因為萬一“吃不了”,還能夠“兜着走”。

     事實上說話一旦随便,也就容易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