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張冠李戴

關燈
”就沒有這個意思,一說到“二”,就有大小,就有先後,就有個排序的問題。

    所以,但凡平等或對等,就隻能說“兩”,不能說“二”。

    比如“兩岸”不能說成“二岸”,“兩邊”不能說成“二邊”,“兩面”不能說成“二面”,“兩造”(訴訟的雙方即原告和被告)不能說成“二造”。

    兩漢、兩晉、兩宋、兩湖、兩廣、兩江(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還有兩黨(執政黨和在野黨)、兩極(南極和北極)、兩栖(水中和陸地),也都是。

    如果說成“二”,那麼請問誰是“老大”? 兩,不但意味着雙方的平等或對等,還有和諧統一的意思,比如兩口子、兩公婆。

    即便“兩面派”,也得把那“兩面”弄得“天衣無縫”,讓人看不出來。

    所以“有兩下子”和“二把刀”不是一個概念,“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也不能說成“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

    北京人甚至發明了“倆”這個字。

    倆,是兩人,不是二人。

    也不簡單的隻是“兩個人”,還意味着這兩個人在一塊兒。

    因此,說“他倆”、“咱倆”,顯然比說“他二人”、“我們二人”在語感上要親切得多。

    盡管“倆”還有“少”的意思(比如“倆錢”就是沒多少錢),但這并不妨礙親切感。

    相反,人越少,豈不越親切? 二,就沒有這種語感。

    它并不意味“少”,隻意味“次”;也沒有親切感,反倒顯得等級森嚴。

    實際上,“二把刀”是相對“一把手”而言;“二流”也是相對“一流”而言。

    “一把手”是能幹的人(比如“裡裡外外一把手”),“二把刀”就不咋的了。

    同樣,“一流”是“上流”,“二流”就有“下流”之嫌,于是“二流子”就成了“下流貨”的同義詞。

    “二竿子”也一樣。

    明白人都隻有“一竿子”,做事情“一竿子插到底”。

    如此,則“二竿子”就是犯混、沒譜、愣頭愣腦、傻裡叭叽,還自以為是,也就是“愣頭青”。

     二竿子也叫二愣子、二百五、二毬貨。

    “二百五”有“半吊子”的意思。

    古時一吊錢一千文,半吊五百。

    但五百還是整數,因此再減半,二百五。

    顯然,二百五比半吊子還要半吊子,當然是罵人的話。

     二毬貨也是。

    毬,在北方方言尤其是西北方言中指男性的性器官。

    用性器官和**的稱謂罵人,在各地方言中屢見不鮮。

    為精神文明計,恕不一一列舉。

    問題是性器官未必就是什麼壞東西,沒有它,人也不成其為人,為什麼竟然成了罵人的話?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幸“排行”第二。

    人身上,顯露在外,最重要、最不能沒有的是頭,其次就是性器官了,所以男性性器官在許多方言中也叫“老二”,還有叫“小弟弟”的。

     性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禁忌。

    要做,隻能偷偷摸摸地做;要說,也隻能拐彎抹角地說。

    連帶性器官,也決不能“抛頭露面”,而且永無“出頭之日”。

    屈就“老二”,已是不幸;不能“出頭”,更加窩囊。

    于是性器官就成了不祥之物,甚至連來月經都叫“倒黴”,而男人看見了女人的經血則叫“倒血黴”。

    其實性是人類的正常需要和正常行為,沒什麼不祥和可恥的。

    問題在于,一方面它是人類不可遏制的沖動,另方面又受到社會的禁忌和壓抑,這就兩難。

    做吧,好像“不要臉”;不做,又忍不住。

    于是便遷怒于性器官,都怪它“不是東西”,“不幹好事”。

    此種心理,男人尤甚。

    所以用性器官和**的稱謂來罵人的,便主要是男人。

    他們用自己的性器官罵,也用女人的性器官罵,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好像受了多大的牽連和委屈似的。

     結果連“老二”、“二哥”也不能随便亂叫。

    隻有山東例外,山東人崇拜武松,叫你“二哥”,那是拿你當武松。

    如果叫“大哥”,豈不成了武大郎?所以你别小看方言,也别小看禁忌,這裡面講究大了。

     四、倒黴的蛋 同樣的性忌諱,各地也不一樣。

     北京忌說“蛋”,上海忌說“卵”。

    北京人管雞蛋叫雞子兒,管皮蛋叫松花,炒雞蛋和雞蛋湯則叫炒黃花和木樨湯。

    有一道菜叫“木樨肉”,其實就是黃花、木耳、雞蛋炒肉,可就偏不能說“蛋炒肉”。

    北京話當中帶“蛋”字的,差不多都是罵人的話,比如搗蛋、操蛋、扯蛋、滾蛋、混蛋、王八蛋,正如上海話中帶“卵”的都不是好詞(如老卵、阿吾卵)。

    後來,為了避諱,連“扯蛋”都改寫成“扯淡”。

    “蛋”這個字,可真成了“倒黴蛋”。

     卵和蛋為什麼不能說呢?原來它們常常被用來指男性**,準确地說就是睾丸。

    睾丸被稱作卵和蛋,是一種遠古生殖崇拜的遺風,也就是把鳥看作男性**的象征。

    鳥與男根的共同之處,是都有“卵”。

    先民們看見雛兒從鳥蛋裡出來,嬰兒從胞衣中出來,便想當然地認為人類的新生命,也是男卵入女腹的結果。

    于是男性**便被叫做鳥,後來又被叫做雞雞(英語叫cock),睾丸則理所當然地被叫做卵和蛋。

     男性**的另一象征物是蛇。

    蛇平時看似綿軟無力,一旦需要進攻,立即就會**并十分堅挺,正與xxxx相似,都是“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峥嵘”。

    所以,不但中國的伏羲是蛇,印度的韋須奴和歐洲的阿波羅是蛇,伊甸園裡勾引女人犯罪的也是蛇,蛇當然也是忌諱。

    在遠古時代,蛇被叫做“它”(蟲旁是後加的),意思是“那東西”、“那玩藝”、“那家夥”、“那話兒”。

    就連和“蛇”同音的“折”和“舌”,也忌諱。

     女性**的象征物則是魚和蛙。

    魚象征外陰,蛙象征子宮。

    蛙的繁殖力很強。

    一夜春雨,便蝌蚪成群,很是讓人羨慕。

    于是我們民族的母親神便被想象成一個神蛙,她就是女蝸。

    其實女娲的“女”字是多餘的,“娲”也隻能讀如蛙。

    母親是“娲”(或者蛙),子女當然也就是“娃”。

    娃娃落地呱呱叫,青蛙出世叫呱呱,那不是别的,是生命的交響。

     魚和蛙都是多子多孫的,也都是吉祥物,而魚又更受歡迎一些。

    因為“魚”諧音“餘”(餘)。

    魚本來就象征着饒多,又和表示饒多的“餘”同音,也就特别為中國人所寵愛。

    逢年過節,送一幅“蓮蓮有魚”(蓮蓬、鯉魚、大胖娃娃)的年畫,說一句“年年有餘”的祝詞,誰的臉上都會笑成一朵花。

     這就奇怪。

    魚、蛙、蛇、鳥,都是**宮的象征物,為什麼魚和蛙吉祥,鳥和蛇忌諱?中國曆來重男輕女,為什麼這回重女輕男?難道一個男子像鳥一樣多卵,像蛇一樣堅挺,不是一件很幸運很值得驕傲的事,非得遮遮掩掩,甚至視為下流無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