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死去活來
關燈
小
中
大
樣。
宋諺雲:“關節不到,隻有閻羅老包。
”老包就是包公(包拯)。
包公是不收紅包的,閻王按生死簿勾魂,想收也收不了,所以關節(賄賂)不到,便隻有閻羅和老包。
有“老”便有“小”。
小,也是常用的詞頭。
老張老黃、老三老六、老華老明,也可以稱作小張小黃、小三小六、小華小明的。
蘇東坡在稱文與可為“老可”的同時,便自稱“小坡”(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竹傳神)。
老是尊稱,小則是謙稱,也是昵稱。
所以範成大便稱蘇東坡為“老坡”(快讀老坡《秋望賦》,大千風月一毫端),孫悟空則自稱“老孫”,因為此人從不謙虛。
除了此公,自稱“老某”的,并不太多,除非是開玩笑,或者寫雜文。
詞頭“老”也可以用于動物,如老鼠、老虎、老鴉(讀如挖)。
北京話當中有許多“老”字的奇特用法,幾乎是可以加于一切事物的。
比如老謠(謠言)、老齋(呆子)、老叼(起重機)、老家賊(麻雀)、老陽兒(太陽)、老鑿兒(死心眼)、老鼻子(多得不得了)。
最好玩的是把臉蛋叫做“老蘋果”,嘴叫做“老櫻桃”,腦袋叫做“老屋子”,腳丫叫做“老丫丫”。
至于把老成持重的人叫做“老梆子”,把老于世故的人叫做“老油條”,把傲慢無禮的人叫做“老鼻煙壺”,把軟弱無能的人叫做“老米嘴兒”,則明顯地帶有調侃甚至蔑視的味道。
南方方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比如上海人就把狡詐奸滑的老女人叫做“老蟹”,把作風不端的老男人叫做“老甲魚”,把非常在行的人叫做“老刮采”,把喜歡賣弄的人叫做“老茄茄”。
至于贛語中的“老表”,湘語中的“老倌”,北方方言中的“老客”,則都是尊稱。
稱“老”的不一定都老(比如北方方言中的“老疙瘩”就是指最小的子女),稱“小”的也不一定都小(比如上海人所謂“小菜”其實包括所有的菜)。
稱别人老楊老李,多半是客氣;稱别人小趙小王,卻不一定是“裝大”,也可能是親切,和稱“阿”意思一樣。
小張小黃、小三小六、小華小明,還有小弟、小妹、小鬼、小妞、小家夥、小把戲、小不點兒、小蘿蔔頭,都透着親切感。
就算是“小鋼炮”(性情直率說話挺沖的年輕人)吧,也有一種愛昵的意味。
隻有“小姐”是個例外。
“小姐”原本是對大戶人家女兒的尊稱,現在則被弄得另有含義,以至于一些女孩子都不願意被人稱作“小姐”了。
同樣,“大姐”這個稱呼也曾有過特定的含義。
它曾經是革命隊伍内部對領導同志配偶既尊重又親切的稱謂。
看來,即便是詞頭,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所以,講禮數的北方人便喜歡稱“老”(老兄老弟),稱“大”(大哥大姐);重親情的南方人則喜歡叫“阿”(阿哥阿妹),叫“小”(小囡小毛)。
阿哥阿妹,顯然比老哥老妹親切,因此也是南方情歌中的常用稱謂(阿哥阿妹情意長),北方情歌中則稱哥哥妹妹(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隻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妹妹隻是一個客觀事實,不帶情感色彩。
即便用在情歌中,也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
那麼,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五、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妹妹在北方某些地區也叫“妹子”(長沙話中的“妹子”則是女孩子的意思,和成都話中的“妹娃”相同)。
子和兒,也是常用的詞尾。
不過南方用“兒”做詞尾的很少,更喜歡用“子”。
比如小孩,湖南人叫“伢子”,四川人叫“娃兒”,武漢人則叫“伢”。
男孩叫“男伢”,女孩叫“女伢”(也叫“姑娘伢”),“這個孩子”就是“這伢”。
湖北話和四川話都是西南官話,但湖北和湖南過去同屬楚國,交往也多,不能不受些影響。
所以湖北人就既不說“伢子”,也不說“娃兒”,幹脆隻說“伢”,讀音也和湖南話差不多。
吳方言區除杭州人外,也很少說“兒”。
比如蘇州話隻說“桃子”,不說“桃兒”;也不說“剪子”,而說“剪刀”。
但鈔票、車票、電影票卻叫“票子”。
可見“子”,也還是吳方言區愛用的詞尾。
上海話和蘇州話中甚至還有“今朝子”、“明朝子”的說法。
不過他們更愛用的還是“頭”,比如絹頭(手絹)、站頭(車站)、被頭(被子)、竈頭(爐竈)、夜頭(晚上)、外頭(外面)、角落頭(音晃)、裡廂頭(裡面)。
閩語和客家話也說“頭”。
客家話中有上晝頭(上午)、下晝頭(下午)、夜哺頭(晚上),莆仙話中有頂頭(上面)、下頭(下面)、冥頭(晚上)、早起頭(早上)。
閩語裡還有肩頭(肩膀)、标頭(商标)、号頭(号碼)、位頭(座位)、症頭(病症)、擔頭(擔子)。
有些詞,加上“頭”以後,就有了特定的意思,如菜頭(蘿蔔)、尺頭(尺寸)、門頭(門檻)、稱頭(斤兩)、藥頭(頭道中藥湯劑)。
粵語既不用“頭”作詞尾,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說什麼“兒”,什麼“子”。
廣州話裡隻有刀、剪、箸、禾、竹、葉,沒有刀子、剪子、筷子、稻子、竹子、葉子,當然更沒有刀兒、剪兒、筷兒。
反倒是蘇州話裡有“筷兒”,湖南話裡有“箸(讀如舉)子”(比如吃一點點就叫“吃一箸子”)。
廣州話裡隻有“仔”(崽),比如男仔、女仔、細佬仔(小孩)、疏蝦仔(嬰兒)、馬仔(跑腿的)、公仔書(小人書)、煲仔飯等等。
其實仔就是崽,也讀作崽而不讀作子,意思卻和“子”相同。
子,有虛有實,用在詞尾時義虛,要讀輕聲,所以“老子”(老聃)不是“老子”(老爸);仔也一樣,要看義實義虛,如果用在實處,那就是“崽”,比如“兩個仔三個女”。
仔,有“小”的意思。
廣州話中,但凡小(包括小瞧)的都叫仔,如打工仔,所以“刀仔”不是刀子,而是“小刀”。
如果那刀子并不小,就隻能叫“刀”,不能叫“刀子”或“刀仔”。
同樣,雞仔、船仔也就是小雞、小船。
至于煲仔,大約就是小沙鍋了。
這就有點近似于北京話當中的“兒”。
有人認為北京話就是說什麼都帶兒字音,其實是不對的,并不是随便什麼東西在北京話當中都能帶兒字。
學校、工廠、衙門、政府、人造衛星、摩天大樓這些詞後面都不能帶兒字。
大馬路後面也不行,但可以說“遭彎兒”、“抄小道兒”。
自家家門也可以說“兒”,比如“帶孩子來家坐坐,認個門兒”。
包括門道、門路、辦法、可能性的“門”,也能這麼說,比如“有門兒”、“沒門兒”、“門兒清”。
如果是正陽門、地安門,就隻能叫前門、後門,不能叫前門兒、後門兒。
便是車、馬、船,也不能随便兒化,小車兒、小馬兒、小船兒是可以的,大車、大馬、大船就不能加兒。
大人當然也不能叫“大人兒”,除非是“小大人兒”。
也就是說,兒,隻能用在小東西、小事物、小人兒身上,因此往往帶有親切愛昵的成分。
比如身子骨兒、眼力勁兒什麼的。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哭啼啼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啥事兒?點燈
宋諺雲:“關節不到,隻有閻羅老包。
”老包就是包公(包拯)。
包公是不收紅包的,閻王按生死簿勾魂,想收也收不了,所以關節(賄賂)不到,便隻有閻羅和老包。
有“老”便有“小”。
小,也是常用的詞頭。
老張老黃、老三老六、老華老明,也可以稱作小張小黃、小三小六、小華小明的。
蘇東坡在稱文與可為“老可”的同時,便自稱“小坡”(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竹傳神)。
老是尊稱,小則是謙稱,也是昵稱。
所以範成大便稱蘇東坡為“老坡”(快讀老坡《秋望賦》,大千風月一毫端),孫悟空則自稱“老孫”,因為此人從不謙虛。
除了此公,自稱“老某”的,并不太多,除非是開玩笑,或者寫雜文。
詞頭“老”也可以用于動物,如老鼠、老虎、老鴉(讀如挖)。
北京話當中有許多“老”字的奇特用法,幾乎是可以加于一切事物的。
比如老謠(謠言)、老齋(呆子)、老叼(起重機)、老家賊(麻雀)、老陽兒(太陽)、老鑿兒(死心眼)、老鼻子(多得不得了)。
最好玩的是把臉蛋叫做“老蘋果”,嘴叫做“老櫻桃”,腦袋叫做“老屋子”,腳丫叫做“老丫丫”。
至于把老成持重的人叫做“老梆子”,把老于世故的人叫做“老油條”,把傲慢無禮的人叫做“老鼻煙壺”,把軟弱無能的人叫做“老米嘴兒”,則明顯地帶有調侃甚至蔑視的味道。
南方方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比如上海人就把狡詐奸滑的老女人叫做“老蟹”,把作風不端的老男人叫做“老甲魚”,把非常在行的人叫做“老刮采”,把喜歡賣弄的人叫做“老茄茄”。
至于贛語中的“老表”,湘語中的“老倌”,北方方言中的“老客”,則都是尊稱。
稱“老”的不一定都老(比如北方方言中的“老疙瘩”就是指最小的子女),稱“小”的也不一定都小(比如上海人所謂“小菜”其實包括所有的菜)。
稱别人老楊老李,多半是客氣;稱别人小趙小王,卻不一定是“裝大”,也可能是親切,和稱“阿”意思一樣。
小張小黃、小三小六、小華小明,還有小弟、小妹、小鬼、小妞、小家夥、小把戲、小不點兒、小蘿蔔頭,都透着親切感。
就算是“小鋼炮”(性情直率說話挺沖的年輕人)吧,也有一種愛昵的意味。
隻有“小姐”是個例外。
“小姐”原本是對大戶人家女兒的尊稱,現在則被弄得另有含義,以至于一些女孩子都不願意被人稱作“小姐”了。
同樣,“大姐”這個稱呼也曾有過特定的含義。
它曾經是革命隊伍内部對領導同志配偶既尊重又親切的稱謂。
看來,即便是詞頭,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所以,講禮數的北方人便喜歡稱“老”(老兄老弟),稱“大”(大哥大姐);重親情的南方人則喜歡叫“阿”(阿哥阿妹),叫“小”(小囡小毛)。
阿哥阿妹,顯然比老哥老妹親切,因此也是南方情歌中的常用稱謂(阿哥阿妹情意長),北方情歌中則稱哥哥妹妹(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隻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妹妹隻是一個客觀事實,不帶情感色彩。
即便用在情歌中,也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
那麼,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五、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妹妹在北方某些地區也叫“妹子”(長沙話中的“妹子”則是女孩子的意思,和成都話中的“妹娃”相同)。
子和兒,也是常用的詞尾。
不過南方用“兒”做詞尾的很少,更喜歡用“子”。
比如小孩,湖南人叫“伢子”,四川人叫“娃兒”,武漢人則叫“伢”。
男孩叫“男伢”,女孩叫“女伢”(也叫“姑娘伢”),“這個孩子”就是“這伢”。
湖北話和四川話都是西南官話,但湖北和湖南過去同屬楚國,交往也多,不能不受些影響。
所以湖北人就既不說“伢子”,也不說“娃兒”,幹脆隻說“伢”,讀音也和湖南話差不多。
吳方言區除杭州人外,也很少說“兒”。
比如蘇州話隻說“桃子”,不說“桃兒”;也不說“剪子”,而說“剪刀”。
但鈔票、車票、電影票卻叫“票子”。
可見“子”,也還是吳方言區愛用的詞尾。
上海話和蘇州話中甚至還有“今朝子”、“明朝子”的說法。
不過他們更愛用的還是“頭”,比如絹頭(手絹)、站頭(車站)、被頭(被子)、竈頭(爐竈)、夜頭(晚上)、外頭(外面)、角落頭(音晃)、裡廂頭(裡面)。
閩語和客家話也說“頭”。
客家話中有上晝頭(上午)、下晝頭(下午)、夜哺頭(晚上),莆仙話中有頂頭(上面)、下頭(下面)、冥頭(晚上)、早起頭(早上)。
閩語裡還有肩頭(肩膀)、标頭(商标)、号頭(号碼)、位頭(座位)、症頭(病症)、擔頭(擔子)。
有些詞,加上“頭”以後,就有了特定的意思,如菜頭(蘿蔔)、尺頭(尺寸)、門頭(門檻)、稱頭(斤兩)、藥頭(頭道中藥湯劑)。
粵語既不用“頭”作詞尾,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說什麼“兒”,什麼“子”。
廣州話裡隻有刀、剪、箸、禾、竹、葉,沒有刀子、剪子、筷子、稻子、竹子、葉子,當然更沒有刀兒、剪兒、筷兒。
反倒是蘇州話裡有“筷兒”,湖南話裡有“箸(讀如舉)子”(比如吃一點點就叫“吃一箸子”)。
廣州話裡隻有“仔”(崽),比如男仔、女仔、細佬仔(小孩)、疏蝦仔(嬰兒)、馬仔(跑腿的)、公仔書(小人書)、煲仔飯等等。
其實仔就是崽,也讀作崽而不讀作子,意思卻和“子”相同。
子,有虛有實,用在詞尾時義虛,要讀輕聲,所以“老子”(老聃)不是“老子”(老爸);仔也一樣,要看義實義虛,如果用在實處,那就是“崽”,比如“兩個仔三個女”。
仔,有“小”的意思。
廣州話中,但凡小(包括小瞧)的都叫仔,如打工仔,所以“刀仔”不是刀子,而是“小刀”。
如果那刀子并不小,就隻能叫“刀”,不能叫“刀子”或“刀仔”。
同樣,雞仔、船仔也就是小雞、小船。
至于煲仔,大約就是小沙鍋了。
這就有點近似于北京話當中的“兒”。
有人認為北京話就是說什麼都帶兒字音,其實是不對的,并不是随便什麼東西在北京話當中都能帶兒字。
學校、工廠、衙門、政府、人造衛星、摩天大樓這些詞後面都不能帶兒字。
大馬路後面也不行,但可以說“遭彎兒”、“抄小道兒”。
自家家門也可以說“兒”,比如“帶孩子來家坐坐,認個門兒”。
包括門道、門路、辦法、可能性的“門”,也能這麼說,比如“有門兒”、“沒門兒”、“門兒清”。
如果是正陽門、地安門,就隻能叫前門、後門,不能叫前門兒、後門兒。
便是車、馬、船,也不能随便兒化,小車兒、小馬兒、小船兒是可以的,大車、大馬、大船就不能加兒。
大人當然也不能叫“大人兒”,除非是“小大人兒”。
也就是說,兒,隻能用在小東西、小事物、小人兒身上,因此往往帶有親切愛昵的成分。
比如身子骨兒、眼力勁兒什麼的。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哭啼啼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啥事兒?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