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死去活來

關燈
),管土氣和傻叫“冒”(此類人物也叫“土老冒”、“傻冒兒”、“老冒兒”、“冒兒爺”)。

    如此,則劇面就是特軟弱、特無能、特窩囊、特沒用,劇冒就是特土、特傻。

    還有劇慘和劇累,分别有特狼狽、特可憐和特不潇灑、特不快活、特沒勁的意思。

    比方說:“春節聯歡晚會越辦越累,導演演員累,全國人民劇累。

    ”這裡說的“劇”,就不但是“特”,也是“更”。

    劇,原本就有“甚”的意思,比如劇烈、劇痛、病情加劇,北京人不過是把“劇”最古老的詞義又重新挖掘出來了而已。

     沒決斷的人叫“面瓜”,沒膽量的人叫“松貨”,沒骨氣的人叫“軟蛋”,沒腦子的人叫“傻冒”。

    這些北京人都看不上,看得上的是“腕”。

    腕,原本是江湖上的話,一般寫作“萬”,武俠小說中就有“揚名立萬”的說法。

    北京人改“萬”為“腕”,又發明了“腕兒”、“大腕”,大約因為在他們看來,此類人物大多有些“手腕”,甚或是“鐵腕”吧! 和“腕兒”平起平坐的是“款兒”。

    “腕兒”是有能耐、有地位、有權威、有名氣的人,“款兒”則是有錢的人。

    “款兒”也是曆史上就有的,原意是“架子”。

    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四回就說“今兒當着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兒來了”。

    新北京方言用“款兒”來指那些财大氣粗的人,倒是合适—錢也叫款,而有錢的往往也有架子。

    由此及彼,則又有“大款”、“款爺”等等。

    這些新詞也已經流行于全國,比如上海就有這樣的新民謠:“好男不上班,好女嫁大款。

    豬頭三,上夜班;十三點,倒三班。

    ”看來錢這玩藝也真是個好東西,竟能夠溝通京滬兩地的。

     流行于全國的詞還有“侃”,包括神侃、胡侃、侃山、侃價、侃爺。

    其實“侃”也是古為今用,它原本就有調侃、戲弄、胡說八道,漫無邊際地閑扯亂說等意思。

    關漢卿的《望江亭》裡有“浪侃”,王實甫的《西廂記》裡有“胡侃”,可見古人早就在“侃”了。

    隻不過“侃”字在古人那裡不是什麼好字眼,就像“能說會道”不是什麼好詞一樣。

    傳統社會中的中國人對能言善辯者大都沒有什麼好感。

    巧言令色、搖唇鼓舌、天花亂墜、誇誇其談,都是貶義詞。

    不過現在世道變了。

    現如今的北京人是把“侃”當作一種事業來看待的。

    在北京,一個能說會道特能侃的人,會受到普遍的尊敬,至少也能享受有一技之長手藝人的待遇。

    他們被叫做“侃爺”,而那些專供人們發表各種見解,浪侃胡哨的地方,比如各類學會、協會、社團、沙龍,則被稱為“侃協”。

     北京人也能侃出學問侃出名堂來,比如“十億人民九億侃,還有一億在發展”的段子就是。

    事實上,哥幾個湊在一起一頓暴侃,沒準就侃出什麼信息什麼點子來。

    所以有人說,别的地方學問是做出來的,北京人的學問是侃出來的,至少,也能豐富語言,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北京的現代流行語為什麼那麼多?侃出來的麼! 這也是北京成為現代流行語策源地之一的一個原因。

    中國現代流行語的策源地主要有三個:北京、上海、廣州。

    上海和廣州成為這樣一個策源地,是因為兩地都曾“開風氣之先”,交替成為新生活新時尚的倡導者。

    上海在二十世紀上半個世紀出盡風頭,廣州在下半個世紀後來居上。

    北京成為這樣一個策源地,除因為它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外,還因為北京人會侃愛侃。

    會侃愛侃,就會在語言上下功夫,琢磨怎樣才能侃得有趣,侃得傳神,結果,幾乎每一個“新鮮事物”出現,北京人都能發明出相應的說法,還能說得既形象生動,又簡捷明了,上口好記。

    比如官倒、貓膩、練攤、搓麻、蒸餾水衙門。

    蒸餾水衙門就是比清水衙門還沒油水的單位。

    清水衙門雖然清,那水裡面好歹還多少有點養分。

    蒸餾水裡有什麼呢?什麼也沒有。

     瞧這詞兒說的,你不能不服了北京人。

     創造力強的地方,新陳代謝也快。

    就算你不想變吧,又哪裡架得住“這世界變化快”?于是流行語也難免“死去活來”。

    甭說早些年前的殺口(味道)、淘喚(尋找)、轉影壁兒(躲藏)沒人說了,就連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流行的提貨(盜竊)、鼠味(猥瑣)、國防綠(軍裝)也沒什麼人說了。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隻能對它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四、從頭到尾 死去活來的不僅有詞,還有詞頭和詞尾。

     印刷品、普遍性、知名度這些詞我們都會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品、性、度這三個詞尾是日本人的發明。

    日本人把food譯為食品,work譯為作品,production譯為産品,這就有了“品”這個詞尾。

    把possibility譯為可能性,importance譯為重要性,impermeability譯為不滲透性,這就有了“性”這個詞尾。

    把length譯為長度,strength譯為強度,height譯為高度,speed譯為速度,這就有了“度”這個詞尾。

    想想也對。

    品,原本有“種類”的意思;性,原本有“性質”的意思;度,原本有“度量”的意思。

    用在這些地方,很是合适,因此中國人也贊同,也要應用的,于是便有了現成品、必要性、透明度之類的詞。

     品、性、度是“活來”的詞尾,“有”則是“死去”的詞頭。

    上古時,地名、國名、部落名前,往往要加一個“有”字,比如有虞、有苗、有殷、有周,現在沒多少人這麼說了。

    隻有個别人寫文章,還會把“明代”寫成“有明一代”,許多人還看不懂。

     長生不老的詞頭是“阿”。

    用“阿”做詞頭,漢代就開始了。

    有用在疑問代詞前的,如“阿誰”;有用在人稱代詞前的,如“阿你”;有用在小名甚至名字前的,如“阿瞞”(曹操)、“阿鬥”(劉禅)、“阿恭”(庾會)、“阿連”(謝惠連);還有用在稱謂前的,如阿翁、阿婆、阿爺、阿戎(戎指從弟)。

    阿誰、阿你,現在沒人說了,其他用法則都保留了下來,而且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區。

    北京話裡已經沒了“阿”這個詞頭。

    北京也有“阿哥”,但那是指皇子(如雍正就是康熙皇帝的四阿哥),而且“阿”也不念陰平,念去聲。

    “阿”在北方其他方言也多半隻用于稱謂,如“阿大”(父親)。

    南方(尤其是閩、粵、吳方言區)則各種用法都有。

    阿哥阿妹、阿公阿婆不用說,阿張阿黃(加在姓氏前)和阿明阿華(加在名字前)也很普遍。

    粵語還用于排行,如“阿三”(别的地方則叫“老三”)。

    吳語則連罵人的話也說“阿”,如阿木林、阿吾卵。

    最通常的,當然還是用于人名,如“阿Q”。

     南方人喜歡說“阿”,北方人喜歡說“老”。

    阿張阿黃,到了北方就是老張老黃;阿三阿六,到了北方就是老三老六;阿華阿明,到了北方也可能是老華老明。

    白居易就稱元棋為“老元”,蘇東坡則稱文與可為“老可”,可見稱“老”,至少從唐代就開始了。

    那時也有“老兄”、“老姊”一類的稱呼,和現在沒什麼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