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死去活來
關燈
小
中
大
裡說當然是吳語的一種。
但上海話在吳語中是很特别的,特别之處有兩點,一是雜,二是新。
上海話是很雜的,周邊地區的方言土語,松江話、蘇州話、甯波話、杭州話,上海話當中都有,可謂兼吳越而有之。
比如“小鬼(讀如居)頭”就是甯波話,“勿來三”就是蘇州話,“莫牢牢”則是杭州話。
所以上海話也是很豐富的。
光是“很”,上海話當中就有交關、邪氣、窮、牢(老)、赫等好幾種說法。
這也不奇怪,來源多嘛! 上海話也新。
許多詞彙、說法、口頭禅、俏皮話,都是過去吳語中沒有的。
因為上海是近百年間迅速崛起、全然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工商業大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半個世紀以前,上海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中國其他地方很不一樣。
什麼招商局、巡捕房、交易所、拍賣行,何曾有過;什麼拿摩溫(工頭)、康白度(買辦)、披霞那(鋼琴)、梵啞林(小提琴),也聞所未聞。
外地人自然也不知嘎斯(煤氣)和水汀(暖氣)、司的克(手杖)和司必靈(彈簧鎖)為何物,沒用過嘛! 其實上海人原本也是外地人。
他們為這個全新的世界所吸引,從五湖四海、東洋西洋紛至沓來,雲集于此,正所謂“人物之至者,中國則十有八省,外洋則廿有四國”。
甯波老闆、江北苦力、印度巡捕、羅宋癟三(白俄流浪漢),都要在這裡落腳謀生,便都把自己的語言文化帶進了上海。
就說吃食吧,廣東人賣魚生粥,紹興人賣黴幹菜,蘇北人賣麻油撤子,甯波人賣糯米湯團,上海街頭就什麼小吃都有,就像上海話裡什麼方言都有。
上海這地方,人也雜,事也新,上海話自然也就既“雜格嚨咚”,又“簇骨勒新”。
何況上海還是“十裡洋場”。
于是上海話當中便難免會夾雜着“洋鬼子話”,哪怕它是“洋泾浜”的。
上海人甚至連損人都會用洋文,比如一個人上班開會總是最後一個到,便會被叫做“拉司卡”;而一個人臉皮厚,則會被叫做“鄧祿普”。
拉司卡是英語lastcar的音譯,意思是末班車。
鄧祿普(Dunlop)則是一家英國輪胎公司,生産的輪胎特别厚實。
然而這些話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說了,聽得懂的也不多,就連派司(通行證)、撲落(電器插座)、回絲(廢棉紗頭)、水門汀(水泥地坪)、卡賓槍、開司米、克羅米、喬其紗、派力司、陰丹士林,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新鮮名詞,現在有的讀來已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能不讓人感歎“這世界變化快”。
事實上即便上海人,新一代和老一輩說話也不一樣。
比如“很”,老上海更喜歡說“邪氣”、“交關”,年輕人則喜歡說“牢”(老)、“赫”(瞎)。
其實“牢”的淵源是很久遠的。
上海話當中這個表示“很”的字,究竟應該寫作“老”,還是應該寫作“牢”,一直有争議。
我認為兩說都有道理,但有些地方寫作“牢”沒準更好。
“老”當然有“很”的意思,比如老早、老遠,不過上海人在說這個字的時候,往往還有“特”的意思。
如果是表示“特”,那就不能寫作“老”,而應該寫作“牢”了。
因為“老”沒有“特”的意思,“牢”卻與“特”有些瓜葛。
“特”也好,“牢”也好,都從“牛”,也都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牲畜。
祭祀是一件大事,用的牲畜也很講究,要求體全色純。
色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就叫“犧牲”(也都從牛)。
“犧牲”主要有牛、羊、家三種,都叫“牢”。
其中有牛的叫“太牢”,沒牛的叫“少牢”,隻有一頭“犧牲”就叫“特”。
如果是一頭牛,就叫“特牛”,也叫“太牢”;如果是一頭羊,就叫“特羊”,也叫“少牢”。
你看,“牢”與“特”是不是有點關系? 實際上,用來做“牢”的牛羊總是“特”好。
它們被圈養在“棧”裡。
所以“棧”也有品質優良上乘的意思,比如棧雞、棧鵝,就是精心飼養的上等雞鵝,棧鹿則更是禦用之物。
如今吳語方言區仍把東西好質量高叫做“棧”,隻不過寫成“嶄”而已,比如“今朝小菜蠻嶄咯”,或“格物事牢嶄咯”。
“嶄”當然也有“很”的意思,比如嶄新、嶄綠。
但如果這樣理解,則“牢嶄”就變成“特很”了,當然不通。
何況,“很”不一定就“好”,隻有“棧”才一定好,所以,薛理勇先生《閑話上海》一書認為,上海話當中的“嶄”,其實原本是“棧”,這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嶄,也可能是本字,因為“嶄”原指“山高貌”(嶄然),也泛指高出一般、高人一籌,比如,“嶄露頭角”。
如此,則“牢嶄”就是“特高”(特别高檔)了。
看來,“牢嶄”也不一定要寫成或講成“牢棧”。
不過薛先生發現了“棧”的秘密,卻又說“牢”字不知如何寫。
他認為可能是來源于杭州話當中的“莫牢牢”。
比如杭州人講“很多”,就說“莫牢牢多”。
傳入上海後,就變成了“牢多”。
其實,“莫牢牢”在許多方言書中都寫作“木佬佬”。
如此,則“牢多”豈不是“佬多”?實際上“牢”就是“特”,“牢多”就是“特多”,“莫牢牢多”是“不要太多”。
我們不是奇怪新上海人為什麼動不動就說“不要太”(不要太潇灑,不要太漂亮)嗎?原來是把“莫牢牢”翻譯成了普通話。
三、北京流行語 杭州方言“莫牢牢”一旦翻譯成普通話,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不要”二字如果快讀,就成了“暴”。
暴,是新北京人的口頭禅,意思是“猛”,比如暴撮(猛吃)、暴侃(猛說)、暴捶(毒打猛揍)、暴磕(破釜沉舟)、暴切(瘋狂地倒外彙或打台球)。
新上海人也說“暴”,比如暴好、暴多、暴搞笑。
這個“暴多”是北京人的“猛多”,還是杭州人的“莫牢牢多”(不要太多)呢?那就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也許,是他們愛說的“N多”吧! 其實“莫牢牢”原本就有“多”的意思(如“伊格朋友莫牢牢”),新上海話的“暴”也不同于新北京話的“暴”(一個是“特”,一個是“猛”)。
廣州人也說“暴”,隻不過要寫作“爆”,比如“爆棚”。
“爆棚”就是觀衆特多,把劇場的棚子都擠“爆”了,所以也叫“火爆”。
“爆棚”也好,“火爆”也好,現在也都成了全國性的流行語,大家都跟着說。
不過北京人往往省掉那個“爆”,單說“火”。
火,有旺盛、熱烈、火爆、紅火、走紅等意思。
火紅火紅,一個人,一本書,一部戲,如果“火”了,當然也就“紅”了。
一般的走紅叫“火”,特别走紅就叫“劇火”。
劇,也寫作“巨”,有很、極、特别、非常的意思,和新上海話當中的“暴”相近。
比如“劇飒”就是極其漂亮、非常潇灑、特有風度,也叫“巨灑”。
灑是潇灑的灑,飒是飒爽的飒,意思都一樣。
也不光是潇灑漂亮有風度叫“劇”,窩囊、土氣、傻、倒黴,也可以叫“劇”,比如劇面、劇冒、劇慘、劇累。
北京人管軟弱、無能、窩囊、沒用叫“面”(軟弱無能,窩囊沒用的人則叫“面瓜”
但上海話在吳語中是很特别的,特别之處有兩點,一是雜,二是新。
上海話是很雜的,周邊地區的方言土語,松江話、蘇州話、甯波話、杭州話,上海話當中都有,可謂兼吳越而有之。
比如“小鬼(讀如居)頭”就是甯波話,“勿來三”就是蘇州話,“莫牢牢”則是杭州話。
所以上海話也是很豐富的。
光是“很”,上海話當中就有交關、邪氣、窮、牢(老)、赫等好幾種說法。
這也不奇怪,來源多嘛! 上海話也新。
許多詞彙、說法、口頭禅、俏皮話,都是過去吳語中沒有的。
因為上海是近百年間迅速崛起、全然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工商業大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半個世紀以前,上海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中國其他地方很不一樣。
什麼招商局、巡捕房、交易所、拍賣行,何曾有過;什麼拿摩溫(工頭)、康白度(買辦)、披霞那(鋼琴)、梵啞林(小提琴),也聞所未聞。
外地人自然也不知嘎斯(煤氣)和水汀(暖氣)、司的克(手杖)和司必靈(彈簧鎖)為何物,沒用過嘛! 其實上海人原本也是外地人。
他們為這個全新的世界所吸引,從五湖四海、東洋西洋紛至沓來,雲集于此,正所謂“人物之至者,中國則十有八省,外洋則廿有四國”。
甯波老闆、江北苦力、印度巡捕、羅宋癟三(白俄流浪漢),都要在這裡落腳謀生,便都把自己的語言文化帶進了上海。
就說吃食吧,廣東人賣魚生粥,紹興人賣黴幹菜,蘇北人賣麻油撤子,甯波人賣糯米湯團,上海街頭就什麼小吃都有,就像上海話裡什麼方言都有。
上海這地方,人也雜,事也新,上海話自然也就既“雜格嚨咚”,又“簇骨勒新”。
何況上海還是“十裡洋場”。
于是上海話當中便難免會夾雜着“洋鬼子話”,哪怕它是“洋泾浜”的。
上海人甚至連損人都會用洋文,比如一個人上班開會總是最後一個到,便會被叫做“拉司卡”;而一個人臉皮厚,則會被叫做“鄧祿普”。
拉司卡是英語lastcar的音譯,意思是末班車。
鄧祿普(Dunlop)則是一家英國輪胎公司,生産的輪胎特别厚實。
然而這些話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說了,聽得懂的也不多,就連派司(通行證)、撲落(電器插座)、回絲(廢棉紗頭)、水門汀(水泥地坪)、卡賓槍、開司米、克羅米、喬其紗、派力司、陰丹士林,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新鮮名詞,現在有的讀來已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能不讓人感歎“這世界變化快”。
事實上即便上海人,新一代和老一輩說話也不一樣。
比如“很”,老上海更喜歡說“邪氣”、“交關”,年輕人則喜歡說“牢”(老)、“赫”(瞎)。
其實“牢”的淵源是很久遠的。
上海話當中這個表示“很”的字,究竟應該寫作“老”,還是應該寫作“牢”,一直有争議。
我認為兩說都有道理,但有些地方寫作“牢”沒準更好。
“老”當然有“很”的意思,比如老早、老遠,不過上海人在說這個字的時候,往往還有“特”的意思。
如果是表示“特”,那就不能寫作“老”,而應該寫作“牢”了。
因為“老”沒有“特”的意思,“牢”卻與“特”有些瓜葛。
“特”也好,“牢”也好,都從“牛”,也都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牲畜。
祭祀是一件大事,用的牲畜也很講究,要求體全色純。
色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就叫“犧牲”(也都從牛)。
“犧牲”主要有牛、羊、家三種,都叫“牢”。
其中有牛的叫“太牢”,沒牛的叫“少牢”,隻有一頭“犧牲”就叫“特”。
如果是一頭牛,就叫“特牛”,也叫“太牢”;如果是一頭羊,就叫“特羊”,也叫“少牢”。
你看,“牢”與“特”是不是有點關系? 實際上,用來做“牢”的牛羊總是“特”好。
它們被圈養在“棧”裡。
所以“棧”也有品質優良上乘的意思,比如棧雞、棧鵝,就是精心飼養的上等雞鵝,棧鹿則更是禦用之物。
如今吳語方言區仍把東西好質量高叫做“棧”,隻不過寫成“嶄”而已,比如“今朝小菜蠻嶄咯”,或“格物事牢嶄咯”。
“嶄”當然也有“很”的意思,比如嶄新、嶄綠。
但如果這樣理解,則“牢嶄”就變成“特很”了,當然不通。
何況,“很”不一定就“好”,隻有“棧”才一定好,所以,薛理勇先生《閑話上海》一書認為,上海話當中的“嶄”,其實原本是“棧”,這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嶄,也可能是本字,因為“嶄”原指“山高貌”(嶄然),也泛指高出一般、高人一籌,比如,“嶄露頭角”。
如此,則“牢嶄”就是“特高”(特别高檔)了。
看來,“牢嶄”也不一定要寫成或講成“牢棧”。
不過薛先生發現了“棧”的秘密,卻又說“牢”字不知如何寫。
他認為可能是來源于杭州話當中的“莫牢牢”。
比如杭州人講“很多”,就說“莫牢牢多”。
傳入上海後,就變成了“牢多”。
其實,“莫牢牢”在許多方言書中都寫作“木佬佬”。
如此,則“牢多”豈不是“佬多”?實際上“牢”就是“特”,“牢多”就是“特多”,“莫牢牢多”是“不要太多”。
我們不是奇怪新上海人為什麼動不動就說“不要太”(不要太潇灑,不要太漂亮)嗎?原來是把“莫牢牢”翻譯成了普通話。
三、北京流行語 杭州方言“莫牢牢”一旦翻譯成普通話,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不要”二字如果快讀,就成了“暴”。
暴,是新北京人的口頭禅,意思是“猛”,比如暴撮(猛吃)、暴侃(猛說)、暴捶(毒打猛揍)、暴磕(破釜沉舟)、暴切(瘋狂地倒外彙或打台球)。
新上海人也說“暴”,比如暴好、暴多、暴搞笑。
這個“暴多”是北京人的“猛多”,還是杭州人的“莫牢牢多”(不要太多)呢?那就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也許,是他們愛說的“N多”吧! 其實“莫牢牢”原本就有“多”的意思(如“伊格朋友莫牢牢”),新上海話的“暴”也不同于新北京話的“暴”(一個是“特”,一個是“猛”)。
廣州人也說“暴”,隻不過要寫作“爆”,比如“爆棚”。
“爆棚”就是觀衆特多,把劇場的棚子都擠“爆”了,所以也叫“火爆”。
“爆棚”也好,“火爆”也好,現在也都成了全國性的流行語,大家都跟着說。
不過北京人往往省掉那個“爆”,單說“火”。
火,有旺盛、熱烈、火爆、紅火、走紅等意思。
火紅火紅,一個人,一本書,一部戲,如果“火”了,當然也就“紅”了。
一般的走紅叫“火”,特别走紅就叫“劇火”。
劇,也寫作“巨”,有很、極、特别、非常的意思,和新上海話當中的“暴”相近。
比如“劇飒”就是極其漂亮、非常潇灑、特有風度,也叫“巨灑”。
灑是潇灑的灑,飒是飒爽的飒,意思都一樣。
也不光是潇灑漂亮有風度叫“劇”,窩囊、土氣、傻、倒黴,也可以叫“劇”,比如劇面、劇冒、劇慘、劇累。
北京人管軟弱、無能、窩囊、沒用叫“面”(軟弱無能,窩囊沒用的人則叫“面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