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死去活來
關燈
小
中
大
詞語就像人一樣,有的要“死去”,有的要“活來”,有的會“轉換角色”,有的會“增減體重”。
即便是很“新潮”的方言,也不例外。
甚至越是新潮,就越是變化快。
一、德律風與BBS 如果有人對你說,對不起,德律風借用一下,你一定莫名其妙,不知所雲。
其實,所謂“德律風”就是電話,是英語telephone的音譯。
不過,電話譯為德律風,也還有意譯的成分。
風,在漢語中原本就有傳遞、傳達、傳播的意思,而用電話傳遞信息,也像風一樣飛快。
但“德律”二字則不知所雲,讀起來也拗口,遠不如“電話”(通過電線說話)生動形象感性直觀,一聽就明白。
于是大家便不再說“德律風”,而說“電話”。
叫什麼什麼風(phone)的,隻留下一個“麥克風”(microphone)。
像“德律風”這樣風行一時又風消雲散的詞還很多,什麼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啦,賽因斯(science)啦,布爾喬亞(bourgeois)或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啦,柏裡玺天德(president)啦,還有煙士披裡純(inspiration)什麼的,都沒人再說了,取而代之的是民主、科學、資産階級、無産階級、總統和靈感。
此外,司的克(stick)、維他命(vitamin)、密斯(miss)和杯葛(boycott,抵制)也沒人說了(台灣還用杯葛這個詞)。
想當年,它們可都是時髦得不能再時髦的新名詞。
那時,兩個文人路上見了面,問一句“最近有煙士披裡純麼”,就像現在見面問“上網了沒有”一樣,是一種時尚。
然而意譯的新詞還是代替了音譯的老詞。
不是說音譯就一定不好。
許多音譯的外來詞現在也還在使用,比如吉普(jeep)、引擎(engine)、倍司(bass)、摩登(modem)、威士忌(whisky)、白蘭地(brandy)、高爾夫(golf)、歇斯底裡(hysteria)等。
但漢字講究的是形聲意的統一。
一個詞,如果能讓人一目了然望文生義,就比較受歡迎。
比如引擎,雖然是音譯,可是又“引”又“擎”的,意思也對。
民主、科學、資産階級、無産階級、總統和靈感也是。
資産階級就是有錢的人,無産階級就是沒錢的人。
科學,分科的學問;民主,人民作主;總統,總而統之,都有那麼點意思。
靈感一詞也譯得好。
因為在古希臘,靈感就是“為神靈所感”,當然是“靈感”。
那時的詩人,都是些能夠通神的人。
當他們為神靈所感時,就會在近乎迷狂的狀态下說出“神賜的真理”。
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不都有點神經兮兮麼?他們不總是突然一下就有了一個奇特的構思或絕妙的好詞麼?那都是因為他們為神靈所感,有了“靈感”。
說“靈感”,當然比說那個不知所雲的什麼“煙士披裡純”好多了。
事實上,語言從來就不是自給自足的,也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有的“引進”,有的“借出”,有的“死去”,有的“活來”。
比如新上海人,現在突然時興說“不要”。
什麼“不要太潇灑哦”,“不要太漂亮哦”。
這裡的“不要”,其實是“實在”的意思。
“不要太潇灑哦”就是“實在太潇灑了’”,“不要太漂亮哦”就是“實在太漂亮了”。
“實在”用“不要”來表示,可真是“不要太難懂哦”。
難怪一些久居國外的老“阿拉”,回到上海以後,不但“看不懂”,而且“聽不懂”。
順便說一句,看不懂,也是新上海方言,意思是“不可理解”。
最讓人“看不懂”的還是所謂“網絡語言”。
什麼jj,什麼BB,什麼TMD,什麼678,886,7456,誰懂呀!其實網絡語言也是一種方言。
方言有兩種,一種叫“地域方言”,閩語、粵語、吳語、湘語之類是也;另一種叫“社會方言”,是一定階級或一定行業“圈子”内部使用的語言,各類術語、行話、黑話是也。
網絡語言是BBS族在網絡上使用的專用語言,當然是“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也是古已有之,中外皆然的。
十七世紀法國一個文學家叫索枚士的,就曾編過一本《女雅士大詞典》,專供所謂“上流社會”的才女、淑女、太太、夫人們使用。
二十世紀初以前,廣州話也有街談和紳談之别。
至于行話、黑話就更多了。
比如趕場、救場,坐台、出台,蘑菇、溜那路、什麼價之類,都是。
不懂行話,就是“外行”;不懂黑話,則是“空子”。
一個“空子”如果不小心跑進黑社會去了,對方一問三不知,弄不好便有性命之虞。
便是不懂行話,也很麻煩,比如你問一個演員演出一次要多少錢,不說“出場費”,而說“出台費”,對方不罵你個狗血噴頭才怪。
上網也一樣。
如果不懂網絡語言,也想進聊天室聊天,沒準一分鐘以後人家就會和你BB(拜拜)。
這時你必須趕快說678(對不起),請對方不要和你886(拜拜了)。
但如果你還是笨手笨腳半天不得要領,那你就是個286。
這年頭誰還會用286電腦?所以286也就是過氣、沒用的意思,沒哪個高水平的網蟲會理你,那才真是7456(氣死我了)。
網絡語言也和别的方言一樣,得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比如BB可能是拜拜,也可能是寶貝;而TMD則多半不是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而是“他媽的”。
因為TMD剛好是這個“國罵”漢語拼音的頭三個字母。
其實網絡語言也沒什麼稀罕,無非是怪話連篇再加錯别字連篇,隻不過怪得有趣錯得可愛而已。
比如“灌水”是随便說,“造磚”是用心寫,而“潛水”則是說悄悄話。
如果網友們表示“歡迎你來灌水”,那你就可以胡說八道了。
當然,胡說八道也要有個譜。
這譜就是不能“土”,隻能“酷”。
比如說“美女”就太俗氣了,好歹也得叫“美眉”(醜女則叫“恐龍”)。
最好是俊男叫“菌男”,美女叫“黴女”,這才叫酷斃帥呆。
因此我很懷疑,總有一天這些新新人類的俊男美女會變成“菌藍黴綠”。
也許你會說,這網絡語言究竟是TMD(他媽的)個什麼東西?678(對不起),你又286了。
網絡上不興說“東西”,得說“東東”。
還是好好學習吧!隻要你說得好,“斑竹”(版主)是會送給你一些小“東東”的。
二、上海口頭禅 話語的“死去活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世界在變麼!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變了,話語相應地也要變。
就連“萬壽無疆”也不可能萬壽無疆。
過去這個詞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是用得很頻繁的,現在還有誰喊“萬歲”呢?沒有。
詞語就像人一樣,有的要“死去”,有的要“活來”,有的會“轉換角色”(由一種意思變成另一種意思),有的會“增減體重”(增加内容或縮小範圍)。
即便是很“新潮”的方言,也不例外。
甚至越是新潮,就越是變化快。
比方說上海話。
上海話往大
即便是很“新潮”的方言,也不例外。
甚至越是新潮,就越是變化快。
一、德律風與BBS 如果有人對你說,對不起,德律風借用一下,你一定莫名其妙,不知所雲。
其實,所謂“德律風”就是電話,是英語telephone的音譯。
不過,電話譯為德律風,也還有意譯的成分。
風,在漢語中原本就有傳遞、傳達、傳播的意思,而用電話傳遞信息,也像風一樣飛快。
但“德律”二字則不知所雲,讀起來也拗口,遠不如“電話”(通過電線說話)生動形象感性直觀,一聽就明白。
于是大家便不再說“德律風”,而說“電話”。
叫什麼什麼風(phone)的,隻留下一個“麥克風”(microphone)。
像“德律風”這樣風行一時又風消雲散的詞還很多,什麼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啦,賽因斯(science)啦,布爾喬亞(bourgeois)或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啦,柏裡玺天德(president)啦,還有煙士披裡純(inspiration)什麼的,都沒人再說了,取而代之的是民主、科學、資産階級、無産階級、總統和靈感。
此外,司的克(stick)、維他命(vitamin)、密斯(miss)和杯葛(boycott,抵制)也沒人說了(台灣還用杯葛這個詞)。
想當年,它們可都是時髦得不能再時髦的新名詞。
那時,兩個文人路上見了面,問一句“最近有煙士披裡純麼”,就像現在見面問“上網了沒有”一樣,是一種時尚。
然而意譯的新詞還是代替了音譯的老詞。
不是說音譯就一定不好。
許多音譯的外來詞現在也還在使用,比如吉普(jeep)、引擎(engine)、倍司(bass)、摩登(modem)、威士忌(whisky)、白蘭地(brandy)、高爾夫(golf)、歇斯底裡(hysteria)等。
但漢字講究的是形聲意的統一。
一個詞,如果能讓人一目了然望文生義,就比較受歡迎。
比如引擎,雖然是音譯,可是又“引”又“擎”的,意思也對。
民主、科學、資産階級、無産階級、總統和靈感也是。
資産階級就是有錢的人,無産階級就是沒錢的人。
科學,分科的學問;民主,人民作主;總統,總而統之,都有那麼點意思。
靈感一詞也譯得好。
因為在古希臘,靈感就是“為神靈所感”,當然是“靈感”。
那時的詩人,都是些能夠通神的人。
當他們為神靈所感時,就會在近乎迷狂的狀态下說出“神賜的真理”。
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不都有點神經兮兮麼?他們不總是突然一下就有了一個奇特的構思或絕妙的好詞麼?那都是因為他們為神靈所感,有了“靈感”。
說“靈感”,當然比說那個不知所雲的什麼“煙士披裡純”好多了。
事實上,語言從來就不是自給自足的,也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有的“引進”,有的“借出”,有的“死去”,有的“活來”。
比如新上海人,現在突然時興說“不要”。
什麼“不要太潇灑哦”,“不要太漂亮哦”。
這裡的“不要”,其實是“實在”的意思。
“不要太潇灑哦”就是“實在太潇灑了’”,“不要太漂亮哦”就是“實在太漂亮了”。
“實在”用“不要”來表示,可真是“不要太難懂哦”。
難怪一些久居國外的老“阿拉”,回到上海以後,不但“看不懂”,而且“聽不懂”。
順便說一句,看不懂,也是新上海方言,意思是“不可理解”。
最讓人“看不懂”的還是所謂“網絡語言”。
什麼jj,什麼BB,什麼TMD,什麼678,886,7456,誰懂呀!其實網絡語言也是一種方言。
方言有兩種,一種叫“地域方言”,閩語、粵語、吳語、湘語之類是也;另一種叫“社會方言”,是一定階級或一定行業“圈子”内部使用的語言,各類術語、行話、黑話是也。
網絡語言是BBS族在網絡上使用的專用語言,當然是“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也是古已有之,中外皆然的。
十七世紀法國一個文學家叫索枚士的,就曾編過一本《女雅士大詞典》,專供所謂“上流社會”的才女、淑女、太太、夫人們使用。
二十世紀初以前,廣州話也有街談和紳談之别。
至于行話、黑話就更多了。
比如趕場、救場,坐台、出台,蘑菇、溜那路、什麼價之類,都是。
不懂行話,就是“外行”;不懂黑話,則是“空子”。
一個“空子”如果不小心跑進黑社會去了,對方一問三不知,弄不好便有性命之虞。
便是不懂行話,也很麻煩,比如你問一個演員演出一次要多少錢,不說“出場費”,而說“出台費”,對方不罵你個狗血噴頭才怪。
上網也一樣。
如果不懂網絡語言,也想進聊天室聊天,沒準一分鐘以後人家就會和你BB(拜拜)。
這時你必須趕快說678(對不起),請對方不要和你886(拜拜了)。
但如果你還是笨手笨腳半天不得要領,那你就是個286。
這年頭誰還會用286電腦?所以286也就是過氣、沒用的意思,沒哪個高水平的網蟲會理你,那才真是7456(氣死我了)。
網絡語言也和别的方言一樣,得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比如BB可能是拜拜,也可能是寶貝;而TMD則多半不是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而是“他媽的”。
因為TMD剛好是這個“國罵”漢語拼音的頭三個字母。
其實網絡語言也沒什麼稀罕,無非是怪話連篇再加錯别字連篇,隻不過怪得有趣錯得可愛而已。
比如“灌水”是随便說,“造磚”是用心寫,而“潛水”則是說悄悄話。
如果網友們表示“歡迎你來灌水”,那你就可以胡說八道了。
當然,胡說八道也要有個譜。
這譜就是不能“土”,隻能“酷”。
比如說“美女”就太俗氣了,好歹也得叫“美眉”(醜女則叫“恐龍”)。
最好是俊男叫“菌男”,美女叫“黴女”,這才叫酷斃帥呆。
因此我很懷疑,總有一天這些新新人類的俊男美女會變成“菌藍黴綠”。
也許你會說,這網絡語言究竟是TMD(他媽的)個什麼東西?678(對不起),你又286了。
網絡上不興說“東西”,得說“東東”。
還是好好學習吧!隻要你說得好,“斑竹”(版主)是會送給你一些小“東東”的。
二、上海口頭禅 話語的“死去活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世界在變麼!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變了,話語相應地也要變。
就連“萬壽無疆”也不可能萬壽無疆。
過去這個詞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是用得很頻繁的,現在還有誰喊“萬歲”呢?沒有。
詞語就像人一樣,有的要“死去”,有的要“活來”,有的會“轉換角色”(由一種意思變成另一種意思),有的會“增減體重”(增加内容或縮小範圍)。
即便是很“新潮”的方言,也不例外。
甚至越是新潮,就越是變化快。
比方說上海話。
上海話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