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拉西扯
關燈
小
中
大
些“和平演變”的意思,和現在所謂“文化”滿不是一回事。
此外,文明的原意是文采光明,經濟的原意是經世濟民,革命的原意是變革天命,也就是改朝換代,即《周易》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
如果沒有現成的詞彙日本人就會用漢字造一個出來,比如曆史(history),辯證法(dialect)、共産主義(communism)。
這些字都是中國有的,這些詞卻是日本人造的。
科學、原則、政策、單位、對象、條件、成分、關系、系統、意識、觀念、概念、目的、意圖、代表、前提、現象、背景、現實等等也是。
日本人不但造詞,還造字,比如“癌”和“腺”就是日本人造的。
還有呎(英尺)、粍(毫米)、浬(海裡)、瓩(千瓦)也是。
這幾種方法,日本人在搞翻譯時,是綜合運用的。
比如漢語中原本有“精神”這個詞,意思是精氣和神明,那就用來翻譯spirit好了。
但與spirit相對的matter卻沒有現成的漢語詞彙可用,便發明一個“物質”。
此外,相對與絕對、具體與抽象,也如此。
相對和具體這兩個詞,是中國原有的,本義是“相向而對”和“具有全體”。
absolute既然和“相對”(相向而對)相反,自然是“絕對”(絕無所對)。
照此邏輯,則與“具體”相對的,就應該是“抽體”,怎麼是“抽象”呢?原來,日本人已先把concrete翻譯為“具象”了。
其實,抽象和具象,我們也仍在使用,隻不過主要用于美術領域罷了。
老實說,接觸西方文化,日本人也未必就比我們早,态度卻要積極得多。
為了富國強兵,他們甚至主張吃面包喝牛奶,和洋人通婚。
引進些西洋名詞,自然更是不在話下。
于是,等到中國人也要引進時,日本人已經翻譯過了。
那就省點事,照抄過來,免得再費“精神”。
早年《海國圖志》(這本書是魏源受林則徐委托編的)中翻譯過的那些名詞,則隻剩下地球、赤道、公司、螺絲釘幾種。
日本人并不光是用漢字做翻譯,也用漢字搞創造。
希望、場合、方針、權威、支部、宗教、派出所、處女作、化妝品等等,還有取締、引渡、見習、手續,也都是日本人的發明創造,現在中國人用起來也都得心應手。
日本人從中國人這裡學去了漢字,又用這漢字造了詞來供中國人使用,可真有點“出口轉内銷”的味道;而中國人既從日本“進口”辯證法(西文日譯),又從日本“進口”派出所(漢字日文),則是地地道道的“東扯西拉”。
其實日本人的這種本事也是從中國人這裡學過去的。
當年中國人翻譯西域和佛教名詞,用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辦法。
比如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佛教名詞。
過去即前世,現在即現世,未來即來世,合起來叫“三世”,也叫“三際”(前際、中際、後際)。
俗話說一個人嘴饞,就說“前世沒吃過”;說活該,就說“現世現報”;說感恩戴德,就說“來世變牛變馬也要報答”,這都是受佛教的影響。
中國原先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但那是詞組,不是單詞,意思也不一樣。
現在是此刻存在,未來是尚未到來,過去則是從某一時空點移到另一時空點。
不過,“過”和“去”都有不再存在的意思,比如事過境遷、去年今日等等。
所以,把“過”和“去”合成“過去”,用來翻譯“前世”,也還“過得去”。
“世界”也是。
中國古代有世有界,沒有世界。
我們現在說的世界,上古時叫“天下”。
“世界”是佛教的概念,其中三際為世,十方為界。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
可見世是一個時間概念,界則是一個空間概念,佛教的所謂“世界”,也就相當于漢語中原有的“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但漢語的宇宙和佛教的世界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古人甯肯用作為時間概念的“世”(世代)和作為空間概念的“界”(界限)合成一個新詞,也不願意照搬“宇宙”這個現成的老詞。
不過佛法雖然無邊,菩薩們也都神通廣大,卻是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也管不了人們怎麼說話,所以“世界”一詞,後來意思也變了,成了“國際社會”或“全球”的意思。
在方言中,則又不一樣。
北京人說“滿世界”,是“到處”的意思。
粵語中的“世界”則指生活。
好世界,是好生活;傾世界,是談生活;歎世界,是享受生活;撈世界,則是謀取生活,和佛教的所謂“世界”也滿不是一回事了。
六、引進與發明 的确,外國的詞彙一旦翻譯為中文,往往就會變成中國的東西,比如天堂和地獄就是。
天堂和地獄,就像曆史、現實一樣,是專門為了翻譯外文造出來的新詞,而且譯得滿是那麼回事。
地獄是地下的監獄,天堂是天上的殿堂。
地有獄,天有堂,正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地獄是梵文Naraka的意譯,天堂則是基督教的概念。
佛教沒有天堂,隻有淨土(Sukhavati),也叫極樂世界。
其中屬于阿彌陀佛的叫西方淨土,也叫西天。
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能往生西方淨土,自然是幸甚至哉,然而說一個人“上了西天”,卻不是什麼好詞。
這大約也是發明“西天”一詞的人始料未及的吧! 又比如魔,是梵文Mara的音譯,也譯為魔羅,意為擾亂身心、破壞好事、障礙善法者。
它最早寫作磨,後來被梁武帝改為“魔”。
這一改不要緊,魔王、魔鬼、魔怪紛紛出籠,建魔窟,伸魔爪,施魔法,設魔障,弄得人們頗有些難逃魔掌的感覺。
可見語言這東西是有生命力的。
一旦換了存在環境,就會變種,甚至生兒育女,衍生出新的詞彙來。
就說羅漢吧,原本是梵文Arhat的音譯,全文是阿羅漢,意思指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所有煩惱的修成正果者。
羅漢比菩薩要低一等,因此人數很多,沒有八百,也有五百,一排一排地坐在廟裡,當然是“羅漢”(羅列的漢子)了。
在中國人的眼裡,他們既然解脫了一切煩惱,自然應該是一臉的福相,胖墩墩的。
于是那些胖墩墩的人或東西,便也被稱作羅漢,比如羅漢豆或羅漢肚。
羅漢豆就是蠶豆,羅漢肚則是發福之人的腹部,也叫将軍肚或老闆肚。
其實叫将軍肚是不對的,将軍們如果一個個都腆着個大肚皮,怎麼打仗?叫老闆肚也有問題,現在大老闆都懂得養身和健美了,挺着肚子的是小老闆。
叫羅漢肚就更不對頭,出家人四大皆空,清心寡欲,怎麼會吃出個大肚皮來。
也許叫宰相肚還合适,“将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宰相的肚子應該是很大的,隻可惜能當宰相的人又太少。
能當宰相的人少,能坐出租車的人多。
出租車在台灣叫計程車,在香港和廣州叫的士。
的士是taxi的音譯,公共汽車(bus)則叫巴士。
如果這公共汽車是小型或微型的,就叫“小巴”。
但minibus叫小巴,miniskirt(超短裙)卻不叫“小裙”或“微型裙”,而叫“迷你裙”。
迷你,是mini的音譯;裙,則是skirt的意譯。
這也是港用粵語的翻譯。
粵人港人翻譯外文,喜歡音譯,更喜歡音意雙佳。
“迷你裙”就是。
事實上女孩子穿上這種超短裙,确實比較性感,也多少有點“迷你”的味道。
可惜并非所有小型和微型的東西都性感,“迷你”一詞的使用範圍也就有限,比如minibus就隻能叫小巴,不能叫“迷你巴”。
小巴和中巴都是面包車。
面包車其實是旅行車,隻因為外形像隻長方形的面包,便被叫做面包車。
面包車如果用來做公共汽車,當然得叫“巴”。
如果用來做出租車,就不能叫“巴”了,隻能叫“的”,北京人管它叫“面的”,昵稱“小面”。
北京人喜歡“小面”,因為便宜,十塊錢起步,能跑十公裡,超過起步價每公裡也隻要一塊錢,坐的人還多。
不過現在北京已經沒有“小面”了,再過若幹年,人們将不知“面的”為何物。
北京人的另一項發明是“闆的”。
“闆的”其實就是平闆三輪車,拉這車的則叫“闆兒爺”。
北京人愛用“爺”這個
此外,文明的原意是文采光明,經濟的原意是經世濟民,革命的原意是變革天命,也就是改朝換代,即《周易》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
如果沒有現成的詞彙日本人就會用漢字造一個出來,比如曆史(history),辯證法(dialect)、共産主義(communism)。
這些字都是中國有的,這些詞卻是日本人造的。
科學、原則、政策、單位、對象、條件、成分、關系、系統、意識、觀念、概念、目的、意圖、代表、前提、現象、背景、現實等等也是。
日本人不但造詞,還造字,比如“癌”和“腺”就是日本人造的。
還有呎(英尺)、粍(毫米)、浬(海裡)、瓩(千瓦)也是。
這幾種方法,日本人在搞翻譯時,是綜合運用的。
比如漢語中原本有“精神”這個詞,意思是精氣和神明,那就用來翻譯spirit好了。
但與spirit相對的matter卻沒有現成的漢語詞彙可用,便發明一個“物質”。
此外,相對與絕對、具體與抽象,也如此。
相對和具體這兩個詞,是中國原有的,本義是“相向而對”和“具有全體”。
absolute既然和“相對”(相向而對)相反,自然是“絕對”(絕無所對)。
照此邏輯,則與“具體”相對的,就應該是“抽體”,怎麼是“抽象”呢?原來,日本人已先把concrete翻譯為“具象”了。
其實,抽象和具象,我們也仍在使用,隻不過主要用于美術領域罷了。
老實說,接觸西方文化,日本人也未必就比我們早,态度卻要積極得多。
為了富國強兵,他們甚至主張吃面包喝牛奶,和洋人通婚。
引進些西洋名詞,自然更是不在話下。
于是,等到中國人也要引進時,日本人已經翻譯過了。
那就省點事,照抄過來,免得再費“精神”。
早年《海國圖志》(這本書是魏源受林則徐委托編的)中翻譯過的那些名詞,則隻剩下地球、赤道、公司、螺絲釘幾種。
日本人并不光是用漢字做翻譯,也用漢字搞創造。
希望、場合、方針、權威、支部、宗教、派出所、處女作、化妝品等等,還有取締、引渡、見習、手續,也都是日本人的發明創造,現在中國人用起來也都得心應手。
日本人從中國人這裡學去了漢字,又用這漢字造了詞來供中國人使用,可真有點“出口轉内銷”的味道;而中國人既從日本“進口”辯證法(西文日譯),又從日本“進口”派出所(漢字日文),則是地地道道的“東扯西拉”。
其實日本人的這種本事也是從中國人這裡學過去的。
當年中國人翻譯西域和佛教名詞,用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辦法。
比如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佛教名詞。
過去即前世,現在即現世,未來即來世,合起來叫“三世”,也叫“三際”(前際、中際、後際)。
俗話說一個人嘴饞,就說“前世沒吃過”;說活該,就說“現世現報”;說感恩戴德,就說“來世變牛變馬也要報答”,這都是受佛教的影響。
中國原先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但那是詞組,不是單詞,意思也不一樣。
現在是此刻存在,未來是尚未到來,過去則是從某一時空點移到另一時空點。
不過,“過”和“去”都有不再存在的意思,比如事過境遷、去年今日等等。
所以,把“過”和“去”合成“過去”,用來翻譯“前世”,也還“過得去”。
“世界”也是。
中國古代有世有界,沒有世界。
我們現在說的世界,上古時叫“天下”。
“世界”是佛教的概念,其中三際為世,十方為界。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
可見世是一個時間概念,界則是一個空間概念,佛教的所謂“世界”,也就相當于漢語中原有的“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但漢語的宇宙和佛教的世界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古人甯肯用作為時間概念的“世”(世代)和作為空間概念的“界”(界限)合成一個新詞,也不願意照搬“宇宙”這個現成的老詞。
不過佛法雖然無邊,菩薩們也都神通廣大,卻是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也管不了人們怎麼說話,所以“世界”一詞,後來意思也變了,成了“國際社會”或“全球”的意思。
在方言中,則又不一樣。
北京人說“滿世界”,是“到處”的意思。
粵語中的“世界”則指生活。
好世界,是好生活;傾世界,是談生活;歎世界,是享受生活;撈世界,則是謀取生活,和佛教的所謂“世界”也滿不是一回事了。
六、引進與發明 的确,外國的詞彙一旦翻譯為中文,往往就會變成中國的東西,比如天堂和地獄就是。
天堂和地獄,就像曆史、現實一樣,是專門為了翻譯外文造出來的新詞,而且譯得滿是那麼回事。
地獄是地下的監獄,天堂是天上的殿堂。
地有獄,天有堂,正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地獄是梵文Naraka的意譯,天堂則是基督教的概念。
佛教沒有天堂,隻有淨土(Sukhavati),也叫極樂世界。
其中屬于阿彌陀佛的叫西方淨土,也叫西天。
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能往生西方淨土,自然是幸甚至哉,然而說一個人“上了西天”,卻不是什麼好詞。
這大約也是發明“西天”一詞的人始料未及的吧! 又比如魔,是梵文Mara的音譯,也譯為魔羅,意為擾亂身心、破壞好事、障礙善法者。
它最早寫作磨,後來被梁武帝改為“魔”。
這一改不要緊,魔王、魔鬼、魔怪紛紛出籠,建魔窟,伸魔爪,施魔法,設魔障,弄得人們頗有些難逃魔掌的感覺。
可見語言這東西是有生命力的。
一旦換了存在環境,就會變種,甚至生兒育女,衍生出新的詞彙來。
就說羅漢吧,原本是梵文Arhat的音譯,全文是阿羅漢,意思指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所有煩惱的修成正果者。
羅漢比菩薩要低一等,因此人數很多,沒有八百,也有五百,一排一排地坐在廟裡,當然是“羅漢”(羅列的漢子)了。
在中國人的眼裡,他們既然解脫了一切煩惱,自然應該是一臉的福相,胖墩墩的。
于是那些胖墩墩的人或東西,便也被稱作羅漢,比如羅漢豆或羅漢肚。
羅漢豆就是蠶豆,羅漢肚則是發福之人的腹部,也叫将軍肚或老闆肚。
其實叫将軍肚是不對的,将軍們如果一個個都腆着個大肚皮,怎麼打仗?叫老闆肚也有問題,現在大老闆都懂得養身和健美了,挺着肚子的是小老闆。
叫羅漢肚就更不對頭,出家人四大皆空,清心寡欲,怎麼會吃出個大肚皮來。
也許叫宰相肚還合适,“将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宰相的肚子應該是很大的,隻可惜能當宰相的人又太少。
能當宰相的人少,能坐出租車的人多。
出租車在台灣叫計程車,在香港和廣州叫的士。
的士是taxi的音譯,公共汽車(bus)則叫巴士。
如果這公共汽車是小型或微型的,就叫“小巴”。
但minibus叫小巴,miniskirt(超短裙)卻不叫“小裙”或“微型裙”,而叫“迷你裙”。
迷你,是mini的音譯;裙,則是skirt的意譯。
這也是港用粵語的翻譯。
粵人港人翻譯外文,喜歡音譯,更喜歡音意雙佳。
“迷你裙”就是。
事實上女孩子穿上這種超短裙,确實比較性感,也多少有點“迷你”的味道。
可惜并非所有小型和微型的東西都性感,“迷你”一詞的使用範圍也就有限,比如minibus就隻能叫小巴,不能叫“迷你巴”。
小巴和中巴都是面包車。
面包車其實是旅行車,隻因為外形像隻長方形的面包,便被叫做面包車。
面包車如果用來做公共汽車,當然得叫“巴”。
如果用來做出租車,就不能叫“巴”了,隻能叫“的”,北京人管它叫“面的”,昵稱“小面”。
北京人喜歡“小面”,因為便宜,十塊錢起步,能跑十公裡,超過起步價每公裡也隻要一塊錢,坐的人還多。
不過現在北京已經沒有“小面”了,再過若幹年,人們将不知“面的”為何物。
北京人的另一項發明是“闆的”。
“闆的”其實就是平闆三輪車,拉這車的則叫“闆兒爺”。
北京人愛用“爺”這個